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财新网:埃及:政治变革试错 结果无定数
发布时间: 2014-01-17 浏览次数: 4

社会转型的内在复杂性,意味着过程远非单向渐进,而是反复试错。要最小化试错代价,程序正义不可忽略

11415日埃及宪法公投,是后穆尔西时代的埃及政治正常化路线图上的基础性一步。但迈出这一步究竟是否有助于埃及顺利走上民主化之路,仍是巨大问号。

公投结果难让人放心。比起2012年宪法公投33%投票率、64%赞成票的情况,此次公投投票率有所改善,赞成票也在总票数的90%以上。但改善的数字背后,是穆斯林兄弟会及其支持者的罢投——表面的共识掩盖了部分民众以放弃政治参与权利为形式的抗议。

在推进政治变革的过程中,埃及临时政府又留下诸多口实。政府指派的50人修宪委员会,将穆斯林兄弟会所代表的埃及社会不可忽视的部分排除在外。军方控制的政府压制反对新宪法的声音,也违反了民主社会应有的开放、包容原则。新宪法中又多处显示出军方势力的加强,包括军事法庭对平民在特定情况下的审判权,军、警系统高度的自主性和不受司法和立法分支的监督。

自穆尔西被罢黜的半年来,埃及观察者们,尤其是寄望埃及及早实现民主化的观察者们,多面面相觑。三年前阿拉伯之春时那种“历史的终结”再获印证的胜利感,早被后来一团乱麻的政局演变所打败。这也为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提出了难题——对其进展是肯定鼓励,还是指摘鞭策?以往的理论范式在指导政策中显得很不给力。因此,西方政府在评论埃及时显得避重就轻、甚至虚伪;而这又给了担心“阿拉伯之春”在本国上演的国家更强的底气,对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冷嘲热讽。

世界包括中国需要找到一种认识埃及局势的方法。第一步,或许是承认民主化道阻且艰,对埃及未能“按部就班”理想化的政治转型路线给予理解。以往的“三波民主化”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是,非民主体制到民主体制的转变是水到渠成,只要社会经济条件满足,一场“革命”过后,诸事走上轨道。

但埃及说明,这种转变并不总是单向性的渐进过程。一种旧制度的打破并不意味着新制度就能冉冉升起,社会既存元素将以顽强的生命力找到在新形势下的生存方式,并影响和塑造新的政治局势。半个多世纪来作为埃及政治主心骨的军方,在后穆巴拉克时代地位不衰反强,就是最好的说明。

“转型”或许并非埃及当前政治局势的准确描述,因为“转型”蕴意为明确的方向、有计划的步骤。“试错”或许更适于描述埃及近两年来的经历——当首任民选总统失去相当大部分民众的信任,被认为无法引领埃及走向真民主的时候,人民选择了推翻重来,要求穆尔西下台。

试错需要时间,欲速则不达。对埃及民主化成功最大的威胁,或许就是操之过急。反穆尔西的埃及人操之过急,因此他们不愿等到下届大选再将穆尔西选下台,而选择了提前上街;埃及军方操之过急,因此他们在宪法中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以为可以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从而促进转型;西方***之过急,急于安定区域局势、收获外交政策成果,因此又可能放大埃及转型过程中值得肯定之处,对程序非正义得过且过。

既然试错过程难免,埃及应该寻找的,就是一种代价最小的试错方式。目前看来埃及的试错代价高昂——将具有其社会代表性的穆兄会边缘化后,它极有可能走向极端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恐怖组织”。正因如此,转型正义不是“坐着说话不要疼”的精英论调,而是负责任的改革者需要时刻自警的准则。

政治变革没有“用户指南”。正因为埃及在后穆巴拉克时代各转折事件内含的矛盾,对其的认识也不可能是全盘肯定或否定的非黑即白。埃及需要在本国社会现实的框架下通过自身的试错摸索出一条路,外来嫁接的民主制度没有生命力,不仅不能规范社会的组织运行,反而可能被社会现实所侵蚀和利用,如南美、南亚国家的历史经验所示。

有政治学家总结:什么样的人民,就配有什么样的政府。最终,埃及是成功实现民主化,还是在试错过程中一败涂地,不取决于外人的期望。

(记者 张翃)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