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大公网:习近平李克强一年来频繁出访 为何“忽视”中东?
发布时间: 2014-05-16 浏览次数: 8

从去年3月以来,习近平和李克强这两位中国高层领导人频频外访,对外展示了中国的开放形象和积极友好的国际合作精神。不过也有观察家注意到,虽然两人的外访地几乎遍布全球各个区域,但却有一片对中国发展意义日益重要的区域没有涉及,那就是中东北非地区。习李难道真的“忽视”中东外交吗?

习李上台后分别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外访,每次访问选择的时间、地点和安排的国家都颇有“门道”。习近平在2013年的首次出访选择了俄罗斯和非洲三国,体现了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要价值以及中国对非洲的重视态度。5月他率团访问拉美并且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是一次成功的“美洲外交”。9月习近平到访中亚参加上合峰会并再次来到俄罗斯参加G20峰会。在中亚他发表了中国“西进战略”的重要经济合作手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10月习近平访问东南亚参加APEC峰会,继续构筑中国“周边外交”。

李克强在2013年出访3次,分别访问了南亚、欧洲、东南亚和中亚,与习近平的访问地区有重叠也有拓展。2014年开年以来习近平访问了欧洲;李克强访问了非洲。由此可见,两人上任1年左右的时间,外交行动几乎覆盖了中国最重视的所有国家,以及世界版图的几乎所有地区。预计不久之后,习近平还将访问韩国和拉美等地,李克强年内还会到访欧洲。但是从公开报道来看,中东北非这么一大片区域或许至今都没有排在两人的外访日程上。

中东北非地区几乎都是穆斯林国家,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亿,是全球重要的油气供应地,也是中国能源的主要来源地和贸易拓展的目的地,是中国“西进战略”的重要一环。或许是出于安全、宗教,或者日程安排等考虑,习李上任后两人至今没有踏足这里,但是中国的利益已经在此生根发芽,“习李外交”的关注点也早盯上了这里。

习李上任一年多来,中国与中东北非的几个大国,比如埃及、以色列、伊朗、沙特等的合作其实正在扎实推进。中国最高层虽然没有到访,但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却纷纷前来中国交流。

埃及总统穆尔西在2012年获得政权后曾优先访问过中国;以色列总统和总理也分别在2013年两会中国高层换届后到访中国;伊朗总统鲁哈尼虽然没有访华,但是习近平与他在去年10月的上合组织峰会上已经晤面;而沙特的实权人物、王储也是副首相的萨勒曼刚结束访华只有2个月。

换句话说,习近平和李克强虽然在上台后足迹并没有涉足中东北非地区,但实际上中国和当地的关系并未因此受到影响,相反,中国在迎接中东国家高层的“主场外交”中,还加深了与当地的联系。

比如穆尔西访华相当于为埃及和中国的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毕竟中国长期与穆巴拉克政府打交道,穆巴拉克本人对华态度积极,先后8次到访中国,他被赶下台后,鉴于穆兄会的意识形态立场,中埃关系面临一定的考验和压力。穆尔西来华与中方交流,实际上为中埃关系未来的发展看清了方向,也为传统友谊的继续提供了政治保障。

以色列总统和总理一年内分别来华,是该国高层外访中少有的情况,基本只会在对美外交中出现。这说明以色列把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已经提升到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特别是在反恐合作领域,双方的交流日益频繁且密切,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而言,具有特别积极的价值。

随着西部邻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日益重要,中国官方和学界对“西进战略”的认同度日益提高,中东北非地区也将出现更多中国高层的身影。实际上尽管习李没有到访当地,但作为外交部长的王毅和负责外事的国务委员杨洁篪在最近则多次访问,这依然是在积极布局中国的“中东外交”。

(作者:木春山)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