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国际金融报:利比亚1700个武装组织“群殴”
发布时间: 2014-08-11 浏览次数: 18

“每个人都在聆听外面的爆炸声,这些爆炸声在白天都能听到,像是有人在远处敲打一个巨大的鼓,一直在寻找节奏,但永远都没有个鼓点”。英国《卫报》记者克里斯·斯蒂撤离利比亚时记录下的细节,难掩失落

何止爆炸声的鼓点难以找寻,利比亚重建鼓点也难找寻,眼下中东乱局平息的鼓点难以找寻。在利比亚至阿富汗的这根轴线上,世俗化和极端宗教化撕扯着,在仇恨和报复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奠定下来的中东格局正在重构,各种力量在重新洗牌。只是,民众还需等多久?还能等多久?要知道,在政治碎片化的中东戈壁底色下,早已血流成河

“一片混乱,没有政府、没有食物、汽油和水,还数小时停电”、“我们不得不决定离开,暂时中断利比亚使馆的业务”、“鉴于利比亚恶化的安全局势,法国请其公民离开利比亚”。

利比亚没有因为“茉莉花革命”而安定祥和,恰恰相反,由于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的持续争斗,各地民兵势力崛起,自上月21日起,多地民兵势力发生冲突,利比亚内战一触即发,国际组织、各国大使馆先后撤离,各国公民正通过各种途径“逃离”,西方大国一手营造的局面渐渐失控,利比亚正从“独裁统治”滑向“军阀混战”。

86日,利比亚官方LANA通讯社消息,的黎波里市议会选举41岁的哈拉提为市长。哈拉提为爱尔兰裔,曾在爱尔兰生活20年。2011年回国参加倒卡运动,于当年8月攻入首都。此后他又去叙利亚参加反对派,20129月回国。但分析人士认为,利比亚最多可能有1700个武装组织在活动,哈拉提的“魅力”有限,不足以平息内乱。

逃离利比亚

最新一轮的冲突起于713日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武装交火,724日冲突升级,战火蔓延至首都多个地区,82日,两支民兵武装在的黎波里国际机场交火,这场争夺机场控制权的冲突导致22人丧生,72人受伤。持续多日的冲突让整个利比亚几陷瘫痪,驻利比亚外交机构和在利外国侨民掀起了一股撤离潮。

在的黎波里的希腊人亚提尼欧对媒体说,“我们经历与卡扎菲的战争,但现在情势更加严重。”她说,“现在一片混乱,没有政府、没有食物、汽油和水,还数小时停电。”

亚提尼欧是早前撤离的黎波里的186人之一,已由希腊海军护卫舰送达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她是利比亚最新动荡导致的“全球大行动”中的一员。

北约“老大”美国726日在空中掩护下撤出了驻利比亚使馆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面临来自的黎波里机场周围爆发的激烈战斗的“现实危险”。这次华盛顿并不想冒险,因为大约两年前,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一位美国大使惨死在利比亚。

英国决定,自84日起关闭驻的黎波里使馆,将英国外交人员撤至突尼斯。英国驻利比亚大使迈克尔·阿伦在微博客网站说:“我们不得不决定离开,暂时中断利比亚使馆的业务……受困于(利比亚冲突)交火的风险太大。”

英国是最后一批关闭驻利使馆的西方国家之一,其他一些国家此前已经撤离外交人员。723日,日本已撤离所有驻利比亚大使馆人员,使馆一些人员改在埃及首都开罗办公。而韩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很有可能在本月撤出利比亚。20115月,因利比亚局势恶化,韩国政府曾把韩国驻利比亚大使馆临时迁至突尼斯。

许多国家关闭在利比亚的大使馆的同时,吁请他们在利比亚的国人尽早离开。

美国国务院发出一份旅行警示,建议在利比亚的美国公民立即离开。法国外交部在一份最新的警告中说:“鉴于利比亚恶化的安全局势,法国请其公民离开利比亚。”

英国、德国、荷兰也都呼吁国民离开利比亚。德国外交部说:“局势难以预测,而且变化无常。德国公民面临的绑架和袭击风险加大。”荷兰政府说,“迫切”要求大约70名在利比亚的荷兰公民撤离。韩国政府于730日把利比亚列入旅游禁止国名单,约510名韩国公民正在撤离利比亚。

在利比亚的外国人和一些幸运的利比亚人正在通过一切方式逃离利比亚。一些人通过陆路,穿越武装人员的检查站进入突尼斯。一些人被拖拽进军舰,一些人则挤入笨重的C-130运输机。

和亚提尼欧一样,英国《卫报》驻利比亚记者克里斯·斯蒂文顺利地搭乘飞机离开利比亚。三年前,他亲眼见证在利比亚发生的政权颠覆,并期待民众因此重获自由,而今他必须躲避开不断升级的骚乱。

“登机之后,大家都挤在帆布座位上,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在聆听外面的爆炸声,这些爆炸声在白天都能听到,像是有人在远处敲打一个巨大的鼓,一直在寻找节奏,但永远都没有个鼓点。”

“螺旋桨转动着,引擎轰轰作响,飞机滑向跑道,但我们还在担心可能的导弹或者枪炮袭击。在我对面,一名空军拉紧了身上沉重的绿色防弹衣……飞机随后陡峭上升,大家都在想,要飞到多高才能安全躲避地面的枪火。”

克里斯·斯蒂文并没有穿防弹衣。3年前,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的黎波里,声称利比亚的革命将成为范例后,几乎所有的北约国家民众都相信,战火不会在利比亚重新燃起。克里斯·斯蒂文也认为,他在利比亚的生活将不需要防弹衣这种东西。

民兵撕裂国土

谁也不会想到,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局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堕入恶性循环。

从表面上看,利比亚此轮冲突源于利比亚最大两派民兵武装——津坦民兵和米苏拉塔民兵之间爆发的火拼和激战。沿海城市米苏拉塔和山城津坦的伊斯兰民兵在2011年推翻利比亚长期独裁者卡扎菲时曾是肩并肩的战友,现在却为争夺首都的黎波里国际机场的控制权而大打出手。自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的黎波里机场一直由津坦民兵控制。米苏拉塔民兵最近几周来使用火箭弹和大炮攻击机场,试图夺取机场控制权。

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正规军体系迟迟没有建立,拒绝解除武装的米苏拉塔民兵武装和津坦民兵武装已经成为利比亚实力最强的两支武装。

米苏拉塔民兵武装有200多支民兵旅聚集在“米苏拉塔革命者联盟”的旗号下,拥有重型武装,大本营在沿海城市米苏拉塔。该组织拥有大约4万成员,被认为是一支革命派民兵。其对手津坦民兵的大本营植根于西部纳夫萨山,靠近津坦镇。这是一个伞形民兵组织,控制着的黎波里机场,一直在与试图控制机场的伊斯兰激进民兵交火。

利比亚各个民兵组织是在地域和部落基础上组建而成。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被分割成多个半独立的区域,分别被几百个武装组织控制。除了津坦民兵和米苏拉塔民兵,其他一些活跃的组织还包括“安萨尔伊斯兰教义组织”,这个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伊斯兰激进组织在2012年出名。美国认为该组织策划组织了2012年攻击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的惨案。

而另立山头的利比亚退役将领、世俗派领导人哈夫塔尔领导的民族主义武装组织“国民军”也不可小视。哈夫塔尔把自己塑造为民族主义者,号称要把利比亚从伊斯兰极端分子手中解救出来。5月时,他的武装曾经占领了议会,并誓言要同他们所说的非法政府战斗下去。

此外,伊斯兰主义武装组织“217日革命旅”是东部班加西地区最大和武力最强的组织之一。该组织由国防部出资,在该地区执行各项安全与执法任务。

分析人士估计,利比亚最多可能有1700个武装组织在活动。舆论对民兵组织停止暴力冲突的前景难表乐观。各派民兵武装拒绝缴械,拥兵自重,但因意识形态而各自分立,有些甚至彼此兵戎相见。还有一些组织还和政府组成了安全联盟。他们人数众多,而且实力远远超出利比亚国民军和警察,经常以武力手段向政府提出各种政治和经济诉求。而利比亚中央政府一直艰苦挣扎,难以树立权威和维持秩序,民兵武装转而成为临时政府的“心头大患”。

宗教世俗对峙

在一个由部族力量、宗教力量以及世俗政治人物结合在一起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地盘抑或石油都不是纷争的根源。

观察人士指出,此轮机场激战背后折射的是不同地方武装及其政治领导人对议会选举席位及政治安排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后所宣泄的不满和愤怒。外界普遍认为,利比亚战火再起与宗教势力在6月底举行的新议会——国民代表大会选举中惨败有很大关系。

利比亚政坛大致分为宗教势力和世俗势力两派。20127月产生的利比亚国民议会被宗教势力主导,在宗教势力主导下,利比亚国民议会今年27日任期结束后延期,已经引起世俗势力的强烈不满。此后,双方就一直争斗不休。

随后世俗势力发起“尊严”行动,以期对宗教势力致命一击,经过6月的投票选举之后,众议院取代了国民代表大会,这损害了宗教势力的政治优势,这一势力在新议会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这一变化加速了与世俗派别武装的冲突,企图以军事上的胜利弥补政治上的失利。最新一轮冲突中,米苏拉塔民兵武装是宗教势力的支持者,而津坦民兵武装被认为是世俗势力的支持者。

84日,新国民议会已经取代旧国民议会。新当选的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当天在东部城市托布鲁克举行了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一家戒备森严的酒店里举行的,因为3周的战斗已经使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两个主要城市变得不安全。大约3/4的议员出席了议会会议的开幕式,国会议员在会议中宣誓就职。但是,会议遭到亲伊斯兰议员的抵制,包括即将卸任的国民大会主席沙赫缅。他呼吁在首都的黎波里举行另一场议会会议开幕式。

恐怖阴影紧随

西方国家希望新的派系联盟可以推动派别之间停火,以谈判的方式结束政治僵局。724日,阿盟、欧盟、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多方的利比亚问题特使在比利时开会,讨论利比亚局势。与会方呼吁利比亚各方立即停火,但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目前,由于两派分歧仍存,新旧议会交接恐难在近期内实现。与此同时,远在1500公里以外的的黎波里,武装派系为夺取首都国际机场的控制权而继续战斗。

在这场争夺“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的主宰权的争斗中,目前还没有一方能够强大到可以赢得战斗。另有分析指出,如果宗教势力未在战场上占据上风,恐怕会在新一轮权力分配中彻底失去位置,因此很可能会发起新的军事行动,武装冲突有可能进一步升级。阴霾重重的利比亚局势短期内难以看到转机。

与强势的民兵组织力量相比,利比亚的国家机构脆弱无能,事实上对这些民兵组织也缺乏控制力。而东部产油区的割据力量也公开要求独立,力图独占原油生产带来的利润,导致东部城市班加西近来冲突不断,利比亚的现状已经引发了外界对该国可能再次爆发全面内战的担忧。

一些利比亚居民指出,利比亚已陷入连环不断的内战中,比2011年推翻卡扎菲政权时的暴乱更加严重。“利比亚人就像是一个糟糕的老师带了一班学生,糟糕的老师突然死掉了,大家就互殴起来了”。

西方媒体指出,持续增长的混乱标志着这个国家的一大挫折,它在仅仅两年之前刚刚举行了四十多年来的首次自由选举。该地区的观察家还担心,恐怖组织可能会利用这种乱局。尽管美国人和欧洲人尚未被任何一方当成直接的攻击目标,但一些美国反恐官员日益担忧伊斯兰主义者们将会寻求与基地组织联合或者与ISIL“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联盟,后者已经夺取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相当部分领土。

一名美国高级防务官员如此宣称。根据他的说法,ISIL组织领袖巴格达迪已经在北非和西非吸引到了支持者,并且一些基地组织北非分支的成员已经转入了ISIL组织。

82日,利比亚总理阿卜杜拉·阿尔萨尼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克里会面时求救,呼吁美国力挺利比亚,帮助利比亚政府度过他所称的“非常困难的时期”。

2011年前推动对利比亚采取联合军事行动的主要是英法两国领导人,在那次利比亚之战中,美国一反常态地没有担起“带头大哥”的角色。不过,维基解密曝光的美国外交电报显示西方对于卡扎菲拒绝交出非洲最大石油资源的恐慌,而在2011年推翻卡扎菲政府期间,美国亦有武装反政府分子的记录。

如今,包括美国在内的曾经在2011年干预利比亚的西方国家,面对当前利比亚乱局唯恐避之不及,并不会理会阿卜杜拉·阿尔萨尼的诉求。三年前大举空袭利比亚的北约国家这一次同样派遣飞机来到利比亚,但目的仅仅是为了关闭使馆、撤离侨民。

目前,尚没有国家表态要斡旋利比亚两派民兵武装之间的冲突。根据观察,西方国家再次干预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西式干预崩塌

三年前,北约军队发起“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推倒了卡扎菲四十余年的强权政权,帮助利比亚反政府武装赢得胜利。当时西方政、学、媒体界处处弥漫着对利未来的乐观情绪,诸多观点认为这个人口仅600万、石油储量高达415亿桶的小国在摆脱卡扎菲统治后,将迅速走向具有西方民主代表性的新生道路。

西方官员们曾期待着“后卡扎菲时代”将是利比亚民主化的开端,然而那却成了众多武装组织互相争夺权势的开始,它们都自称为反卡扎菲革命成果的合法继承人,为此战斗不休。最终,这些北约当时鼎力支持的武装力量正在利比亚制造屠杀。

针对西方国家的“脚底抹油”,德国N-TV电视台网站报道指出,联合国军队刚刚离开该国,现在美国外交官也走了,观察家们担心,更糟糕的情况还在后头。

美国内部也对美国是否需要继续在利比亚充当“救火警察”的角色存在争议。美国疏散大使馆后,美国一些共和党众议员指责利比亚是另一个外交危机,奥巴马政府已经对其失控。

“这种不断恶化的安全态势是同一种节奏,在北非,中东和欧亚大陆都在发生。”众议员情报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罗杰斯表示,“当美国不介入并缺乏明确的外交政策包括领导力的时候,就会是这样的情形。”

众议员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加利福亚州共和党众议员罗伊斯则表示,鉴于混乱的安全局势,美国外交人员的离开很可能是“正确的指令”,但是“我们的外交缺位将使得保持利比亚的政治稳定这一艰难的任务更加困难”。

美国现时的“冷眼旁观”有可分析的缘由。中国社科院亚非所中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唐志超就发文指出,西方之所以对利比亚态度变得如此冷淡,有多个因素:整个中东目前都陷入动荡混乱之中,从加沙到伊拉克,从叙利亚到利比亚,西方左右难顾,分身乏术;对西方而言,利比亚地处中东边缘,其地位远不及伊朗核问题、巴勒斯坦问题、叙利亚以及伊拉克,而当前西方的重中之重则是伊朗核问题,因此利比亚只能被选择性遗忘;2012年美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遭火箭弹袭击,美驻利大使当场身亡这一事件使美心有余悸,对再次军事干涉利心存忌惮。

况且,美国等西方国家“到位待命”又是否能够达到满意效果?欧美国家一厢情愿地在阿拉伯国家推行所谓“民主革命”,已经激起阿拉伯国家猛烈的反美浪潮。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及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撰文认为,利比亚的此轮冲突充分反映出美国的利比亚政策乃至整个中东政策的失败。

不仅是利比亚,这个夏天,从利比亚到巴勒斯坦,从伊拉克到叙利亚,中东多处燃烧着熊熊战火。这些国家当前糟糕的状况,都与西方国家的干预有关。中东学者和媒体也尖锐指出,利比亚、伊拉克等国的现状警示着所有中东国家,外部力量干预国家内政注定没有好结局。

吉迪恩·拉赫曼在《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败笔、大衰退、阿拉伯之春以及美国能源独立的前景这大变化使得美国以老方式主导这一地区变得不再现实,甚至不再可取。”从这一层面而言,西方主导中东的时代宣告进入尾声。

(记者:袁源)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