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中阿文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10-12-09 浏览次数: 197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刘维维

12月4—5日,“中阿文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外交部、商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等单位以及苏丹、巴勒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共80多人与会。

  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指出,上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顺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中阿关系也加快了发展进程。中方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双方关系,如成立中阿友协、派遣中东特使、与阿方共建中阿合作论坛等。据杨福昌介绍,最近几届的阿盟理事会都作出了有关中国的决议,如“强调各成员国重视加强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各领域的关系,重申阿拉伯国家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才分析了中东伊斯兰国家在这一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并详细阐述了中东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采取的对策。对于石油出口贸易,唐宝才特别强调,沙特等海湾国家正在努力谋求与中国、印度等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供需关系。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交流与发展历史悠久,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张甲民把双方交往的历史归纳为三个高峰期:阿巴斯和大唐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他认为,第三个时期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中阿双方文化上的进一步理解至关重要。

  在文化分会场,阿拉伯诗歌和阿汉互译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薛庆国以当代阿拉伯诗歌巨匠、伊拉克诗人巴德尔·夏·赛亚卜的名诗为例,分析了“雨”所带有的忧伤和悲愤色彩,而在阿拉伯古今诗歌中,“雨”的意象通常与欢乐、福祉联系在一起。由此,他认为之前曾有阿拉伯学者指出赛亚卜曾受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华夏集》的影响这一论断是十分可信的,而且恰恰是庞德对中国诗歌的一些误译,对赛亚卜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最明显的影响,才结成了诗人与中国古诗的因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立才认为,中阿两国人民对世界的认识在主要方面是相似的,两国人民的基本生活经验与思维规律大致上也是相同的,从而为中阿两国文化的相互沟通,为阿汉成语、谚语的互译,提供了基本条件。对于阿拉伯成语、谚语的汉译问题,朱立才提出可采用对应法、直译法、借用法和意译法,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注意处理好与文化有关的问题,例如区分阿汉成语、谚语的褒贬色彩。

(消息源自: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