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中东文化研究所并举办“当前中东形势暨中国中东学与阿拉伯学的构建”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1-12-30 浏览次数: 763

 

 wgjy-01

    由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及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当前中东形势暨中国中东学与阿拉伯学的构建”学术研讨会在于2011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兰州召开。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喇敏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阿尔及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埃及大使安惠侯,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华黎明,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记者顾正龙,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蔡伟良,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民族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等甘肃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张文静、中国新闻社记者赵昕等有关新闻媒体的记者应邀参会并对研讨会作了报道。
    研讨会开幕式上,西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金雅声、校长赵德安与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喇敏智共同为成立不久的“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揭牌。赵德安校长还为杨福昌、安惠侯、华黎明、顾正龙、蔡伟良、马丽蓉等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颁发了聘书。西北民族大学常务副校长马景泉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从国家内政外交与文化战略的视野来看,深化和拓展对中东地区的全面研究,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自2010年年底以来,诸多中东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与包括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交往日益广泛,我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也日益增大。中国有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人口达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集居在西北地区,中国穆斯林与中东阿拉伯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中东文化研究所”就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充分考量。马校长强调说,中东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涉及语言、历史、民族、宗教、国际政治与外交等诸多领域,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将立足西北,以国际化的视野与开放的胸怀,吸纳校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力求使其成为中东研究领域的一个开放式平台,以期在西北民族大学已有的民族、宗教、历史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培育出新的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增长点。
    杨福昌副部长、蔡伟良教授在研讨会上分别做了题为“中国的中东外交与中东研究”、“中东学与阿拉伯学的学科建设问题”的主旨演讲。杨福昌副部长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对中东变局所采取的外交策略是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中国一贯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关问题,恪守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外来干涉的基本立场。关于中东研究,杨福昌副部长强调,我国的中东研究要坚持以我为主,保持特色,避免受西方舆论的影响和误导,要在关注现实动态问题的同时,强化对中东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的静态研究。蔡伟良教授在演讲中强调说,我国的中东及阿拉伯伊斯兰研究亟待加强,应当消除误读,还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历史真相,他对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中东文化研究所给予积极评价,认为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意义。蔡伟良教授还建议研究所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合理定位,从长计议,努力发掘西北地区的地域优势、民族优势和语言优势,开拓思路,努力创新。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三场专题研讨。第一场讨论主题为“当前中东阿拉伯变局及其深层原因与国际影响”,由喇敏智副主席主持,安惠侯大使、华黎明大使、黄民兴教授、马明良教授、王新生教授分别发言。安惠侯大使在题为“阿拉伯国家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和影响”的发言中,着重分析了当前中东阿拉伯变局复杂原因及其地区与国际影响,强调对于当前中东阿拉伯动荡的性质要做分析,不能简单附和西方舆论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和“阿拉伯革命”说。华黎明大使在题为“中东变局中的伊朗”的发言中认为,伊朗或许是当前中东剧变中的一个赢家,成为“被崛起”的国家,但伊朗既有赢的一面,同时也有危机的一面,如叙利亚局势就对伊朗很不利。华大使指出,伊朗社会中潜藏着巨大危机,因此不可能长期独善其身,需要应对的内外挑战十分严峻。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做了题为“历史的轮回与帝国情节——战后土耳其外交的三次变动与‘阿拉伯之春’”的发言,对当前中东变局中土耳其的高调介入作了历史与现实的分析。西北民族大学马明良教授作了题为“从历史视角观察目前中东局势”的发言,认为中东阿拉伯国家普遍没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缺少思想家与战略家,屡屡错失历史带来的发展机遇,导致今天陷于动荡不定的困境。复旦大学王新生教授在题为“中东政治变局背后的宗教因素”的发言中,对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相互碰撞的历史作了梳理,进而认为以“文明冲突论”来观察当代中东局势也有一定道理。杨福昌副部长对第一场专题讨论作了精彩点评,认为大家的发言见仁见智,各有道理,学术研究就应当有不同看法和观点。杨部长同时强调指出,主导中东未来的力量,依然是中东国家的人民,外部力量只是影响而不是主导,论影响力的大小,美国依然排第一。
    第二场专题讨论主题为“中国中东、阿拉伯研究的成就及不足和问题”,由华黎明大使主持,顾正龙研究员、林丰民教授、丁士仁教授、张维真教授、刘智豪博士先后发言。顾正龙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关于中东研究的若干思考”,他在肯定我国中东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着重指出了当前中东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急功近利、肤浅雷同、相互抄袭、外行充当内行等等,认为我国的中东研究需要反思和总结。北京大学林丰民教授在题为“中东研究的立场问题”的发言中认为,我国的中东研究不应跟在西方研究后面亦步亦趋,照搬西方观点,也不应附和阿拉伯的立场,而应当有我们自己的立场和独立见解。兰州大学丁士仁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中东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发言,认为研究者普遍不具备相关研究所需要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等等语言功底,这影响了研究者对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和筛选。他还认为,中国学者的中东研究成果不被外界、特别是研究对象所知,中东各国不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限,对中国的中东研究更是了解甚少,因此应当强化相关领域的双向交流,特别是应当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的研究成果。临夏阿拉伯语学校张维真校长在“关于中东研究的一点思考和认识”的发言中认为,研究中东极端主义思潮要两面看,即不仅要关注和研究宗教极端主义,同时也要关注和研究世俗极端主义。北京大学刘智豪博士作了题为“台湾伊斯兰教现况及研究成果初探”的发言,介绍了台湾中东、伊斯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近期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严庭国教授对第二场专题讨论做了点评,认为各位发言都有新意,并强调的确有必要对我国的中东、阿拉伯研究做一番检讨和总结。
    第三场专题讨论的主题为“中国特色的中东学与阿拉伯学的构建”,讨论会由黄民兴教授主持,马丽蓉教授、沙宗平教授、丁俊教授、丁克家研究员、于维雅教授、马明贤教授先后发言。马丽蓉教授在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中东学的若干思考及其对策”的发言中认为,中东巨变不仅对中国中东学的研究提出了挑战,而且也暴露出我们的研究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目前的研究缺少对中东问题的深层研究,也缺乏对伊斯兰文明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因此中东学的建设应是迫切而重大的学术议题。北京大学沙宗平教授在题为“中国特色的中东学与阿拉伯学浅议”的发言中就中东学与阿拉伯学的学术概念作了分析,并梳理和总结了我国中东及阿拉伯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丁俊教授在题为“时代需要中国特色的阿拉伯学与中东学”的发言中认为,今天中国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励精图治、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学术昌明、文化发展的时代,是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不断提升、对外交往与合作日趋广泛密切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中东学和阿拉伯学研究体系。而所谓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就是在中国文化战略和内政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具有中国人文理念、文化精神和话语方式的研究体系,其根本宗旨在于服务国家外和万邦、内安百姓的伟大战略,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世界的和平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因此,这个研究体系既不同于西方的研究体系,也不同于阿拉伯的研究体系,而是兼取各方所长,吸收多家成果的学科体系,努力在中东阿拉伯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提出自己的创见,走出自己的路子,彰显中国风格,形成中国学派。宁夏社科院中东伊斯兰国家研究所所长丁克家研究员在题为“关于中国中东学学科建设的一些认识”的发言中认为,中东研究学科建设的发展有赖于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研究队伍,因此,人才培养应是学科建设中的值得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北京大学于维雅教授做了题为“重新审视东方学遗产——东方学家的治学训练与学术作为对于构建中国中东学、阿拉伯学的启示”的发言,认为西方传统的东方学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中东学与阿拉伯学颇具借鉴意义,特别是在语言训练方面,我国的中东、阿拉伯研究者不能只掌握英语,更要有阿拉伯语、波斯语乃至希伯来语、土耳其语等中东主要语言的训练,相关研究也不应囿于现有的学科划分,而应打破传统学科分类,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开展综合性的交叉研究。兰州大学马明贤教授在发言中就阿拉伯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与结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进行了初步界定,认为中东研究及阿拉伯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各方面都有待深入挖掘,中东学及阿拉伯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陆培勇教授对第三场专题讨论作了点评,强调中东、阿拉伯研究要努力做到从单兵作战到合作攻关、从各学科各自为政到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转变,要将历史研究、现实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内政外交战略。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术规范,因为目前的研究,大到学科理论,小到人名翻译,在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改进。
    在专题研讨结束后举行的简短闭幕式上,安惠侯大使、顾正龙研究员和马丽蓉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总结,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富有学术创意,是一次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研讨会,并表示将会对西北民族大学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西北民族大学校党委书记金雅声教授也在闭幕式上发表了讲话,他强调,我国的中东、阿拉伯研究及其相关学科建设,是一个现在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颇具难度和深度,因此需要长期努力,深入开拓,不能赶潮流,一阵热,他还表示西北民族大学将支持作为一个开放平台的中东文化研究所基于自身特色和优势而开展的相关研究与学术交流。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所长丁俊教授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莅临西北民族大学参加会议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是中东研究领域的一员新兵,研究所殷切期望和热诚欢迎海内外学界同仁积极参与,广泛合作,以期共同为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中东学及阿拉伯学研究体系添砖加瓦,竭尽绵薄。研讨会结束后,部分与会专家赴临夏回族自治州进行了学术考察。(马凤俊、妥滨报道,张志忠摄影)

  

001

与会专家学者步入会场 

002

 研讨会开幕式

faping

 西北民族大学赵德安校长为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杨福昌先生颁发聘书

003

 西北民族大学赵德安校长为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安惠侯先生颁发聘书

004

 西北民族大学赵德安校长为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华黎明先生颁发聘书

005

 西北民族大学赵德安校长为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蔡伟良先生颁发聘书

006

 西北民族大学赵德安校长为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顾正龙先生颁发聘书

007

 西北民族大学赵德安校长为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马丽蓉女士颁发聘书

008

 杨福昌副部长做学术报告

009

 安惠侯大使做学术总结

010

 华黎明大使在研讨会开幕式上

01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蔡伟良教授做学术报告

012

 专题研讨会会场

013

西北民族大学校党委书记金雅声教授在闭幕式发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