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初“IS”在伊拉克中北部崛起以来,一路势如破竹,攻城略地,烧杀抢掠,马利基政府却无能为力。8月初,奥巴马宣布出兵轰炸。近日,库尔德武装也在美国空中力量协助下,从“IS”手中重新夺回摩苏尔水坝。在多方力量逼迫下,马利基政府不情愿地宣布下台。马利基政府治理伊拉克8年,为何会造成如此乱局?伊拉克新总统马苏姆为何会“违宪”而提名阿巴迪出任总理?美国出兵轰炸的目的是什么?伊拉克会不会面临分裂的风险?“IS”问题如何才能根本解决等,就这些问题,南都专访了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马晓霖。
“IS”为何近两个多月势如破竹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两个多月过去了,为何现在的“ISIS”力量和声势不断壮大,与北部的库尔德人也发生了直接冲突?
马晓霖:“ISIS”(“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正式的名称已变成“IS”,即“伊斯兰国”。现在的局面深刻反映了伊拉克的长期内乱。去年他们开始攻城略地,先后攻陷费卢杰和拉马迪,后来被政府军收复,但今年初上述城市又被其攻陷。
现在伊拉克的中北部地区已基本失控。该地区约占伊拉克总人口20%的逊尼派穆斯林,在萨达姆被推翻,“复兴党”被解散后,在什叶派马利基政府强势打压下,地位和权利都受到空前挤压,而且日益严重。他们对伊拉克现状极其不满。实际上,伊拉克已由一个统一的国家变成联邦制,战前的大一统政权已分崩离析。北部的库尔德人几乎处于半独立状态,有自己的议会、政府、海关、军队、油田和出口渠道等,其资深领导人、刚卸任的前总统巴尔扎尼一度也声称考虑“独立”。马利基政府把逊尼派的副总统和两个部长逼迫到库尔德山区,最后对他们缺席判处死刑,同时还蚕食其他的逊尼派权力,对逊尼派赶尽杀绝。在权力斗争的背后,实际上是宗派斗争,什叶派在打压伊拉克千年来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逊尼派。
在这种背景下,中部和西北部的逊尼派区域首先就给“IS”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反正它的目标是要消灭什叶派,消灭基督徒、异教徒和犹太人,而不是逊尼派。在此区域的逊尼派民众也乐得给“IS”提供方便和掩护,对抗政府军,对付什叶派。
其次,此区域原本就有很多部落武装拥兵自重。即使萨达姆在位时,巴格达与这些部落也有默契,国法归国法,但部落内部的自治权利必须得到尊重。2003年费卢杰为何成为热点,成为“抵抗之城”?美国出兵伊拉克,颠覆萨达姆政权,最初计划从土耳其经库尔德区南下,但土耳其不开绿灯,美国只好从南边经科威特北上,从西边经约旦东进。美军东进途中就得穿过费卢杰、拉马迪等巴格达西边区域。美军进入时与费卢杰部落达成的协议是不在此驻军,也不侵犯部落利益,只是借道进攻巴格达。但后来美国大兵毁约,激怒费卢杰的部落力量,引发激烈冲突,乃至他们枪杀“黑水公司”雇员,并把他们的尸体肢解悬挂泄愤示威。现在这些部落力量,不仅保护“IS”,为其提供便利,甚至直接参与“IS”的扩张行动。另外,萨达姆政权的前追随者被什叶派打散后,现在也暂时统一在“IS”旗帜之下,一起攻城略地。
南都:“IS”武装现在与库尔德人直接交火,在美国空中力量的支援下,库尔德人也重新收复了摩苏尔水坝,伊朗最近也宣布向库尔德人提供武器。但最近伊拉克新总理阿巴迪的表态颇耐人寻味,表示不允许任何武装集团脱离政府控制,这意味着什么?
马晓霖:“IS”在北边打下石油城基尔库克,这是阿拉伯人的传统地盘。但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是有明显的地理和心理界限的。只要“IS”的祸害不蔓延到库尔德区,库尔德人是不会出兵的,这样会遭到整个阿拉伯人的反对,认为其是在借机扩充地盘。甚至在“IS”逼近埃尔比勒首府埃尔比勒时,相对强大的库尔德军队也观望了相当长的时间,原因大概在于,对马利基政府也不满,通过观战打击其信心,并要挟西方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援助。在美国国务卿专程拜访库尔德领导人,公开提供军事装备并派出军事观察员后,库尔德武装开始出兵了。
阿巴迪作为伊拉克新总理,当然希望武装力量统一在中央政府的号令之下,拒绝出现国中之国、军中之军,也就是说,对库尔德人旁敲侧击,暗示他们应该与巴格达多协调,而不是华盛顿。
南都:“IS”为何选择北向主攻?
马晓霖:“IS”最初的势力范围是伊拉克中西部,后来乘乱渗透到叙利亚腹地,并笼络组织了一大批国际和当地的反政府或圣战分子,逐步打通了叙利亚西北、中北部和东南部,形成了一条斜贯叙利亚并襟连伊拉克中西部的跨国弧长地带,伊拉克政府不好围歼,因为“IS”轻易可以躲进叙利亚,一旦政府军撤走,他们又杀回伊拉克。所以过去两个多月,“IS”势如破竹,开始往北打。他们也不敢往南再打,再打就得攻打巴格达,巴格达有几百万人口,而且以什叶派为主,强行攻打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消耗或彻底剿灭。战线拉得太长,武器、供给、兵员可能都跟不上,况且已招来美国炸弹了。“IS”现在能把既有地盘守住就不错了。当然,“IS”武装宣布建立国家,表明它想通过有效治理维持下去。
马利基下台是多方共识
南都:马利基政府在“平叛”中无所作为,也致其被多方力量挤压,日前宣布下台。
马晓霖:这段时间马利基没有很好地整合力量,没有与逊尼派达成和解,鼓动民众拿起枪来,保家卫国。如果是其他国家的民选政府总理,可能早被弹劾罢免了。美国答应出兵轰炸“IS”目标,但也支持新当选的总统马苏姆“换马(放弃马利基)”。按照伊拉克宪法,马利基作为议会的第一大党领袖,是有组阁优先权的。马苏姆把达瓦党的二号人物阿巴迪推出来组阁,被马利基指责为“违宪”。但从情理上来说,也是合理的。因为马利基政府执政8年,现在把伊拉克变成这个样子,必须负责。况且,阿巴迪也来自达瓦党,也代表什叶派联盟的利益。
南都:“IS”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在过去的半年内,马利基政府为何不起兵攻打,而是坐视其一步步壮大?
马晓霖:关键是马利基政府形成不了合力,内部离心离德。逊尼派的文官武将们全在看笑话,库尔德人按兵不动,什叶派内部分化也很厉害,对马利基的执政能力失去信心。
过去的两个月,实际上美国与伊朗以及伊拉克什叶派力量在“勾兑”。“勾兑”的结果就是“换马”。这次马苏姆任命阿巴迪为总理,美国支持,伊朗支持,埃及和土耳其也支持。一直支持伊拉克逊尼派的沙特也深受其害,“IS”现在反水,变成沙特的潜在敌人,沙特与伊拉克有很长的边界,马利基政府无力守护,沙特只好自己守卫。沙特军队本就不堪一击,只好又向埃及求助。因此,沙特对马利基也早有微词。美国早在两年前就筹划“换马”,这次借出兵为机遇,以“换马”为条件,因势利导。
南都:马利基似乎也不甘心。
马晓霖:马利基比较强势,当然不甘心如此受辱下台,政治生涯就此结束。在最终的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他还是要尽力争一把。所以他“调兵”巴格达。作为总理,他有权“调兵”,这是宪法赋予他的权力。后来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力量都反对他,大势已去,尤其是伊拉克什叶派最高领袖西斯塔尼明确表示支持新总理。所以他又赶快改口,告诫军队不要乱动,不要参与“政治危机”的解决,为自己找下台阶。日前他宣布同意下台,以结束政治僵局。
近日阿巴迪的组阁进程是比较顺利的。阿巴迪一再重申,要组建一个所有人都参与的新政府,并且要求内阁内的新部长们要克服教派和党派的利益,以尽可能整合伊拉克的各派力量。
南都:美国近日接连出兵空袭“IS”武装力量,并筹划对叙利亚境内的“IS”武装进行空袭。
马晓霖:美国出兵的条件就是库尔德人要出力,马利基要下台,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政府,什叶派要分一部分权力给逊尼派,不能再排挤逊尼派,进而给“IS”提供兵源和地盘。若不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政府,就等于把占人口20%的逊尼派赶入“IS”的怀抱。
美国不得不出兵空袭。空袭前夕,伊拉克的形势很像2012年利比亚政府军攻打班加西的最后一刻,再不出兵,班加西就没了,反对派将被扫进地中海喂鱼,利比亚的历史将被改写。在安理会表决时,法国军机已起飞,决议通过,及时丢下炸弹,阻断政府军攻势,才扭转战局。
“IS”攻到库尔德人的首府埃尔比勒城下,此地集中了几百名美国外交官和军事观察员,还包括其他西方国家的外交人员。如果这个城市被“IS”拿下,说轻了会变成第二个“德黑兰人质事件”,说重了,这些人可能都会被杀掉,造成惨剧。所以,奥巴马必须要出兵轰炸。另外,不能让库尔德人失去既有地盘,若此地库尔德人弃城往北跑,就会与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人形成联动。其三,打击“IS”的进攻势头,给库尔德人和伊拉克政府军注入强心剂,告诉他们,美国人来了,不要怕,美国要对伊拉克的局势承担责任了。国际社会也有压力促使美国出手,毕竟是它把伊拉克打烂的。
美国出兵轰炸的目标
南都:美国现在如何与库尔德人和什叶派合作,打击“IS”武装,重整伊拉克的政治秩序,它有一整套的战略规划吗?
马晓霖:现在看不出。美国实际上很被动。费卢杰第二次失守以及提克里特失守的时候,美国若对“IS”有清晰的判断,第一时间就应该攻击“IS”武装力量。“IS”的兵力、武装,乃至头目活动的情况,美国都掌握得很清楚,当时搞“定点清除”没有问题,但美国一直没有动。也可能当时奥巴马在评估出兵的方式、规模、投入、影响与后果等。
现在既然配合轰炸,有特种部队和军事观察员的进入,有人道主义援助。美国的目的应该很明确。一是要确保伊拉克的完整,不能“三分天下”或“四分天下”。二是确保美国不再派大规模的地面部队回到伊拉克,而只会协助伊拉克政府军平叛,但提供武器、情报和空中支持。三是尽快解除目前北部的人道主义危机。四是要阶段性击溃“IS”武装力量,最起码将其轰出伊拉克,赶到叙利亚境内。现在根除恐怕不易,因为这些武装力量有很多伊拉克人,且地理上也与叙利亚形成共同战场。
南都:这么看来,“IS”问题的长期解决,无论是对于伊拉克还是对于美国来讲,都需要叙利亚的配合支持?
马晓霖:是的,不仅仅与叙利亚问题纠缠在一起,也与美国整个的反恐战略息息相关。美国现在要重新审视与叙利亚的关系。去年美国与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做了一笔交易,美国就认识到在叙利亚问题上押错了宝。叙利亚内乱爆发初期,美国把宝押在反政府军这帮“杂毛党”身上,而事后看这帮“杂毛党”很大一部分是恐怖分子。这群恐怖分子今天可以颠覆巴沙尔政权,明天就会对准沙特,要攻陷麦加圣地,后天可能要把圣战旗子插上白宫屋顶。
今年巴沙尔再次当选总统,美国虽明确表示反对,但后续也不再有实际动作,可能就是对叙政策略有调整。不再以颠覆巴沙尔为目标,而是想鼓励温和的巴沙尔反对派和巴沙尔分权,围剿并把“IS”消灭掉,不让它再拥有一个有形的实体和根据地。
“IS”突然崛起,对美国的反恐形势而言,是一个新变化,“IS”变成了最激进的组织,它在与“基地”组织争“黑暗帝国”的领导权。两者有可能火并,或竞争以更恐怖的方式危害世界,都是未知数,却有潜在的可能。
这对于美国以及奥巴马及其继任者而言,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改变伊拉克目前的现状,解决叙利亚的问题,并在整个中东控制“阿拉伯之春”之后形成的乱局,回到相对可控的局面,使得反恐战争还能处于美国的操控之下。
美国已把战略重点转入亚太地区,它不想在北非中东陷入泥潭。
南都:对于美国决定空中轰炸叙利亚境内的“IS”武装,巴沙尔政府声称可以与美国配合,但须经过同意,否则会视为入侵。美国最近则暗示无须叙利亚政府同意。在你看来,两者就轰炸问题能达成默契吗?
马晓霖:客观上说,“IS”突然做强做大,引发美国和地区国家的恐慌,客观上又救了巴沙尔政府,所以,它迅速打出配合美国反恐的旗号,但是,美国显然不会与它公开打交道,为其合法性背书。当然,从国际法来说,美国在叙利亚的任何行为都应得到叙利亚政府的邀请或授权。但是,美国说不需要叙利亚政府同意,而且已派侦察机入境,这其实是对叙利亚主权的侵犯。
南都:现在即使把“IS”消灭掉,但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尖锐对立,你上面也谈到,伊拉克现在实际上已经是个联邦制,未来伊拉克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会不会面临巨大挑战?
马晓霖:伊拉克实际上模仿的是“黎巴嫩模式”。黎巴嫩的政权一直比较稳定,就是建立了分权机制。黎巴嫩长期形成的权力格局是,总统、国防部长由基督徒担任,议长是什叶派,总理是逊尼派。而对于伊拉克来讲,分裂是周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以接受的。伊朗、埃及、土耳其、沙特、美国都不可以接受伊拉克的分裂。因为完整的、多民族和包容的伊拉克会成为各大力量间的缓冲器。现在最有条件独立的是库尔德人。但库尔德人一独立,将刺激叙利亚、伊朗和土耳其三个国家的库尔德人都要联动,这必然直接伤害四个国家(包括伊拉克)的利益,不可能发生。库尔德人也很明白,独立不可能,它追求的目标就是高度自治。
(记者:陈建利)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