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马丽蓉教授
发布时间: 2010-04-30 浏览次数: 839

马丽蓉教授

     教授、复旦大学博士、上外阿拉伯学博士后、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阿友好协会理事、上外“首届青年博士学术骨干”、2006度上海市申银万国教学科研一等奖得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导师、《阿拉伯世界研究》副主编。
   主要从事中东问题、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新中国人文外交等研究,已在国内有影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含50余篇权威或核心论文),10余篇论文已被转载或摘录,6篇论文获各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已出版著作10部(含专著3部)。
   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获2001年各级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专著《踩在几片文化上》获2003年各级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专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获教育部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提名奖;论文《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获2006年度校级优秀成果奖、《多向维度中的中东民主问题考量(上、下)》获2007年度校级优秀成果奖、《反观九一一事件:对美国反恐战略的解读》(上、下)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7年度“专家推荐文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清真寺功能评估》获校级2009年度优秀成果奖。
    已独立完成上海市规划课题“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2005BGJ006)、校级社科项目“中东问题研究中的经典解读”(kx171011);主持承担的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中东国家的清真寺社会功能研究”(06JJDGJW007)、上海市规划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清真寺文化研究”(2009BZX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0450718)等正在进行中。
    E-mail: malirong0808@163.com
    Tel:65362809(0)/2372(0)

附1.    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要目(2005~2010)

CSSCI(含扩展版)或重要报刊论文:

   (1)《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回族研究》2005年2期;
  (2)《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对巴以新争端的一种思考》,《西亚非洲》2005年6期;
  (3)《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回族研究》(核心期刊)2005年4期;
  (4)《论西方传媒在中阿合作中的阻障作用》,《阿拉伯世界研究》2005年6期;
  (5)《论老舍的伊斯兰文化情怀》,《民族文学研究》,(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1期;
  (6)《论西方霸权语境中的文明对话与文化自觉》,《回族研究》2006年1期;
  (7)《论阿里·哈迪清真寺的象征功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4期;
  (8)《多向维度中的中东民主问题考量(上)》,《西亚非洲》2006年7期;
  (9)《多向维度中的中东民主问题考量(下)》,《西亚非洲》2006年8期;
  (10)《全球化背景下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及其重构》,《国际观察》2006年5期;
  (11)《反观九一一事件:对美国反恐战略的解读(上)》,《西亚非洲》2007年9期;
  (12)《反观九一一事件:对美国反恐战略的解读(下)》,《西亚非洲》2007年10期;
  (13)《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上)》,《回族研究》2007年2期;
  (14)《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下)》,《回族研究》2007年3期;
  (15)《求解中东难题,多边渐替单边》,《解放日报》,2007年12月26日;
  (16)《“9·11”后的美欧清真寺与穆斯林移民问题》,《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1期;
  (17)《清真寺的慈善功能与伊斯兰教的“关爱弱势”思想》,《回族研究》2008年1期,此文被《中国宗教》2008年7期摘录;
  (18)《“中国经验”与全球清真寺发展路径选择》,《回族研究》2008年2期;
  (19)《冷战后美国中东战略的学理因素探究》,《西亚非洲》2008年4期;
  (20)《A Cultural Analysis on Women’s Issues in Islam》,《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in Asia),No.1,April 2008;
  (21)《全球软环境治理与媒介霸权主义》,《回族研究》2008年3期;
  (22)《中东在动荡中寻求稳定与发展》(合著),《西亚非洲》2008年12期;
  (23)《寺市并存:伊斯兰经济文化生成模式》,《中国宗教》2009年1期;
  (24)《全球化背景下的清真寺功能评估》,《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9/03全文收录;
  (25)《清真寺与伊斯兰文明的构建、传播与发展》,《西亚非洲》2009年4期;
  (26)《从以大选看中东走势》,《人民日报(海外版)》(合著),2009年2月7日;
  (27)《全球化进程中清真寺功能影响研究》,《回族研究》2009年2期;
  (28)《论中东国家清真寺的经济功能》,《西亚非洲》2009年11期;
  (29)《论中东国家清真寺的教育功能》,《西亚非洲》2010年2期;
  (30) “Mosque and the Form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slam Civilization”(2009/10/16);
  (31)《中国对中东的人文外交》,《国际观察》2010年1期;
  (32)《中国与中东的文化交流》,《西亚非洲》2010年4期。

著作:1.《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专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 《踩在几片文化上》(专著),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3.《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专著),时事出版社2007年7月版;
   4.《新型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合著)齐鲁书社2004年5月版;
   5.《鲁迅与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新时期山东文学艺术点击》(合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7.《伊斯兰文化前沿研究论集》(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8.《中国宗教公益事业的回顾与展望》(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附2.    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简介(2005~2010)
  (1)专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7/07)内容提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间的媒体发展存在极大落差,在由政界、学界和媒体等利益共同体所建构的西方霸权语境中,对重大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作辨析性案例研究:○1伊斯兰妇女问题是国际媒体报道阿-伊问题时最敏感的话题之一,西方传媒有意无意地在此问题上大做文章,女权主义更将中东伊斯兰妇女视为反面教材,西方传媒在伊斯兰妇女议题报道上的文化霸权色彩也就最明显;○2被国际传媒关注最持久的政治话题莫过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西方传媒在长期报道此议题时形成明显的“褒以贬巴”的基本立场及其宣传模式,对美在巴以问题上所坚持的“袒以压巴”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 “9·11”既是一起重大政治事件,也是西方传媒精心制造的一个宣传杰作。“9·11”事发后,美传媒不仅破例代替政府号召开战复仇,还因丧失独立与自由、良知与操守而失信于民,其传媒公信力不断下降;○4伦敦连环大爆炸虽将幸福巅峰的伦敦人一夜之间抛至恐怖深渊,但西方媒体则显得较理性与克制,英主流媒体新闻视角的内转也表明,在英国上下草木皆兵、伦敦警察误杀无辜的特定环境下,尚能较理智地反思招仇视、遭袭击的内因,并展开关于移民尤其是穆斯林移民困境、基地组织国际化等深层问题的探讨,对反恐、防恐意义深远;○5“阿拉伯民主之春”与“伊斯兰激进组织劫持民主”是西方传媒对美国民主改造“大中东”战略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绝好概括,印证了“民主之春”不过就是西方传媒的一件应景之作,是美所移植的“美式民主”与阿-伊民众所需要的“阿式民主”间不同利益诉求激烈冲突的结果,西方传媒搅动中东政治的事实也可略见一斑;○6由于政治体制与宗教信仰的根本差异,西方传媒长期致力于“中国威胁论”与“伊斯兰恐怖论”的国际议题的精心臆造,在中-阿经济合作与文化交往中所造成的消蚀力日趋明显,西方传媒蓄意成为中阿合作中的阻障因素已是不争的事实。
  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又生发出如下几个新的学术话题,将阿-伊问题研究引向了深入:○1在西方传媒竭力制造“全球同意”的过程中,全球化变质为西方化甚至美国化,包括穆斯林在内的弱势文化群体都面临着身份危机的严峻挑战。如何认真汲取以往文化认同上的经验与教训、积极重构国家、民族与宗教信仰的共识,将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阿-伊文化群体抗拒迷失、谋求复兴的可行之策;○2西方传媒不断鼓噪“伊斯兰恐怖论”的过程也是中东穆斯林群体心灵受伤程度一再加剧的过程。历史上的曾经辉煌所沉淀的失落隐痛与现实中的不公境遇所形成的受辱之痛交织而成的心理死结,既凸现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内忧外患的现实处境,又暴露了西方传媒蓄意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群体置入声名狼藉境地而被迫接受“世界公审”的文化霸权主义伎俩,也折射出西方强权政治的殖民与后殖民政策给中东乃至世界所造成的精神危害与心灵创伤,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便由外至里引向了深入;○3自冷战后形成“一超独霸”的非民主政治生态环境以来,美国大肆实施双重标准,不仅使联合国常被架空,还使国际公约和法规失效,更对公正解决国际重大问题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美国实施“袒以压巴”这一双重标准来处理中东问题,西方传媒却对此煽风点火,加剧了美-阿关系紧张的程度;○4假若政治家能在多元环境中尊重异质文明、不再假借文化谋取既得利益,假若学者能在肆意歪曲的话语干扰中敏锐而智慧地还原文化本相,假若传媒能在强化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中用多重话语消解霸权话语,那么,文明对话与文化自觉之构建终会成为国际传媒的强势话语与主导议题,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中的许多应因对策也会更加切实而有效。
  “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是2005年7月获批立项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提前完成并顺利结项,并出版同名专著。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国内外学者从西方霸权语境中对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作全面、系统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出版后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已发表书评5篇:杨福昌:《[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序》,《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吴冰冰:《霸权、话语、认同与伊斯兰》,《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又被《宗教》(2008/02)全文收录;叶青:《霸权与话语控制》,《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李伟建:《西方文化霸权与伊斯兰文化认同及其重构》,《西亚非洲》2008年第2期;王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专著简介》,人民网2008/07/11。
  专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获教育部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提名奖。

  (2)论文《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内容提要:
  西方传媒不但对《古兰经》所渗透着的女性关怀精神的本源性思想进行了“恶毒中伤”,还传布伊斯兰教反妇女论来“蓄意丑化”其自成体系的妇女观。本文力求全面梳理伊斯兰文化妇女观的主导精神与西方传媒所给定的“反妇女论”间互错的原因、表现、实质等一系列的问题,从“本源与变异”的全新视角来重新审视伊斯兰妇女问题,力求达到正本清源的学术目的。
  本成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的:(1)针对妇女问题,《古兰经》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或重点或概括,或集中或零散地全面论述了伊斯兰教自成体系的妇女观:正视男女存在先在的诸种差异,承认以男子为家庭和社会主体的这样一个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发展史上都几乎存在且至今尚未彻底改变与完全消除的客观现实,从女子出生、成长、婚恋、嫁娶、孕育、扶幼、离异、丧夫、失亲、养老乃至作证、公断、隐私等方方面面均渗透着女性关怀的款款情愫;(2)依据《古兰经》的相关经文具体辨析“多妻制”、“衣服说”、“土地说”、“休妻制”、“面纱谜”以及“多子说”等易被西方传媒仅凭只言片语就肆意歪曲、妄下论断的误读要点,在此种从本源到变异的考证性检视中,进一步澄清被西方传媒歪曲了的伊斯兰文化历史且辩证的妇女观,为深入研究中东妇女问题提供较为坚实的立论基础;(3)在探究了伊斯兰文化原典语境中“女性关怀”思想与西方传媒语境中“反妇女”观之间互错的原因后发现,伊斯兰妇女不但遭受了男权社会里所有女性所遭受的性别歧视,还遭受了来自异教、异族、异国的多重歧视,更遭受了西方强势媒体的臆造与重塑。对伊斯兰妇女问题作追根溯源性的研究,旨在揭示世界妇女要在复杂又多元的生存境遇中获得世界传媒公正、客观的报道不易,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妇女来说更为不易。这也许正是此课题研究的动力所在。
  本成果被核心刊物《回族研究》作为“首篇文章”发表于2005年第4期,又被《阿拉伯世界研究》(英文版)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3)论文《多向纬度中的中东民主问题考量》(上、下)内容提要
  在西方传媒所鼓噪的“阿拉伯民主之春”这一利好舆论的密切配合下,美国政府不断拨快了民主改造“大中东”的进度表,结果却被意外的“民主后果”拖入被动与尴尬的现实境地,继而陷入恐怖泥潭;在强力改造中东以根除恐怖的过程中,美国虽遵循基本民主程序且致力于伊拉克重建与巴以和谈,但伊、巴却成了中东最大的两个“火药库”。伊斯兰激进组织以“劫持民主”的方式最终成为“布什主义”的嘲弄者与终结者;尽管怀疑并排斥美国改造中东的动机与方式,但阿-伊世界反美却不拒纳民主。不过,其追求民主的过程最终还是演变成了与美国的中东利益不断抗争的过程,并跃升为捍卫伊斯兰文化尊严与阿拉伯民族利益之举;继续探索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阿式民主才是中东民主出路所。
  本成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的:1、对西方传媒大肆鼓噪的“阿拉伯民主之春”最有力的回应莫过于令美国政府大感意外的如下事实――伊斯兰激进主义者掌权、什叶派新月带形成、伊朗获利、伊拉克重建面临内战危机、巴以和谈陷入僵局、反战情绪弥漫西方……美民主改造中东政策被迫由“借民主求稳定”调整为“先稳定后民主”,西方传媒语境中的“阿拉伯民主之春”最终便成为昙花一现般的政治爆料;2、事实上,“投票并非是民主,而是民主的工具之一。”以反民主方式推行民主必将遭到民主式的惩罚,美国虚妄的“大中东”民主终将“阿拉伯民主之春”碾为齑粉,伊斯兰激进组织以“劫持民主”的方式最终成为“布什主义”的嘲弄者与终结者;3、在美国向中东地区大力推行美式民主之际,深怀民主夙愿的阿拉伯民众在西方驻军和国际观选团的监督下走向了投票箱,但结果却是伊斯兰激进组织赢得大选、民主新政府举步维艰,政治与宗教派别矛盾冲突愈演愈烈,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追求民主的过程仍演变为与美国的中东利益不断抗争的过程,并跃升为捍卫伊斯兰文化尊严与阿拉伯民族利益之举;4、值得总结的是,民主模式的选择不可照搬,占领者所鼓吹的民主理念不可信,任何民族与文化都不缺乏民主诉求民主不能“速成”,中东民主的实现更需要国际社会的足够耐心与智慧外交。
  本成果被核心期刊《西亚非洲》作为“重点文章”连载于2006年第7、8期;2007年10月,论文《多向维度中的中东民主问题考量》(上、下)又荣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九届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奖。

  (4)论文《反观九一一事件:对美国反恐战略的解读》(上、下)(论文)内容提要:
  在“9·11”事件前夕,西方各大传媒主要关注着以下几个热点问题,显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发展态势。其中的热点话题大体为:西方传媒对鲍威尔和拉姆斯菲尔德的政治处境格外关注;西方传体已察觉基地组织的新动向,俄、以欲联手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沙龙将阿拉法特定性为“恐怖同盟的头目”,西方传媒再次聚焦中东局势。  “9·11”事件爆发后,西方传媒齐心合力投入了一场“媒体战争”:美国总统布什在事发当天就将之定性为“恐怖主义的战争”;美国及其盟国主流传媒的“同仇敌忾”,本·拉登被判为最大嫌犯和追捕目标;西方传媒竭力渲染“9·11”事件的各种损失,将美国逐步推上人道同情的“巅峰”;“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成为国际传媒的关注焦点。“9·11”的发生,让美国赢得了全球反恐的最初战果——军事进攻阿富汗和伊拉克等目标国家、赚得全世界的同情并成功营制出借“反恐”来“谋霸”的有力的国际舆论,两条战线互为因果、彼此促动。约瑟夫·奈又于2007年2月呼吁“反恐战争应该休矣”,对西方传媒在“9·11”报道上的某些失当做法提出委婉批评,值得深思:是一场“文明冲突”,不是一场“文明冲突”;是一起血腥残酷的“恐怖事件”,还是一场随时可以终止的“意外事件”,甚至根本就是一个蓄谋已久的“政治阴谋”;是美国“养虎为患”,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树敌→反恐→谋霸”是白宫的精心所为;重塑国内外全新的“美国形象”,借“战争”拉动内需;是被西方强势传媒制造的一场“新闻事件”。“ 9·11”所产生的各种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9·11”成为美国谋霸的遮羞布;“9·11”成为美国党派争斗的政治软肋;“9·11”开创了媒体鼓动战争的干政模式;“9·11”催发“全球恐伊症”的肆意蔓延;“9·11”后形成的媒体牢笼,为美国霸权主义者夯实舆论基础。必须承认,因强势的美国传媒的新闻垄断,特别是美国内网络的畅通和发展,“9·11”这一国际重大新闻议题的框架设置权已从美国传媒机构转向布什政府,任何批评美国的言论都有可能被视为恐怖分子或恐怖同谋,在“9·11”后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无比的媒体牢笼。在某种程度上为美国霸权主义者夯实了舆论基础。因为,当政治语汇转为新闻用语时,新闻也就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尤其在涉及全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国际受众听到的多半是源自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的声音,而非其他国家的声音,陷入全球的思想一致――全球同意(global consensus)的话语霸权而难以摆脱,严重危害了全球的民主生态环境。因此,西方强势传媒将国际政治“拖入”霸权语境的汪洋之中已成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事实。
  本成果被核心期刊《西亚非洲》作为“热点透视”和“首篇文章”连载于2007年第9、10期,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审读会议遴选为2007年读“专家推荐文章”。

  (5)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清真寺功能评估》内容提要:
  全文共分三部分,从清真寺基本功能→衍生功能→变异功能逐层剖析,自成逻辑缜密的结构体系,并分别阐释了如下的基本观点:1.提供宗教礼拜场所是清真寺的基本功能,内含“六大信仰”的宣传和“五大功修”的实践,在不断协调人神关系中凸现清真寺传播与实践伊斯兰神学精神的实质,并派生出基本建筑元素“变与不变”的发展规律;2.清真寺还具有教育、科研、慈善、司法、外交、社区服务等一系列衍生功能,渗透着伊斯兰“世俗关切”的情怀,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功能发生变异又折射出清真寺在宗教与政治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境遇,“涉寺事件”就是“各种权力精英”依赖圣寺、名寺的象征资源优势来达到“政治动员”目的结果,背离了伊斯兰的和平本质与清真寺的禁武精神。
  本成果的主要创新为:1.首次从清真寺的基本、衍生和变异功能这一研究视角切入,对清真寺的宗教与社会功能作了纵深剖析,并形成关于清真寺功能研究的一种新的阐释框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意义;2.首次将一系列“涉寺事件”与特定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相结合作全面客观的梳理,进而洞察了国际问题研究中的伊斯兰因素,在研究材料的采用上具有创新意义;3.首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清真寺功能作客观评估,对全球治理中“伊斯兰因素”作深入思考,认为:清真寺功能衍变将对全球文明对话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清真寺的变异功能仍会以“涉寺事件”的方式加大解决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难度、清真寺伊玛目能否坚守“和平与禁武”的基本精神也会对国家和地区的非传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清真寺的衍生功能已在解决美欧穆斯林移民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发挥了特殊而积极的作用。
  本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抓住清真寺功能深入解析伊斯兰社会宗教生活、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把握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政治、宗教与对外关系等领域的互动关系和运作方式,以推动中国的阿拉伯学、伊斯兰学和中东学的学科建设;主要透过对中东清真寺功能的分解,探讨伊斯兰教在中东乃至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等,为我国学界提供一个客观、全面观察和了解中东国家伊斯兰社会文化属性的视角以及思考中东问题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清真寺功能,旨在深化我国学界对伊斯兰世界这个最突出地表建筑、最永恒人文精神象征和最基本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核心的认识,进而增加对伊斯兰教的理解,以构建起这个伊斯兰文化核心组成部分的清真寺文化的理论框架;与中东伊斯兰国家加强合作、交流,共建和谐世界,需要通过文明对话,而对中东清真寺功能的深入研究旨在深化对伊斯兰文明的理解,恰恰是与伊斯兰文明进行对话的必要前提。
  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政治资源,宗教在全球治理中作用日显。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清真寺功能作客观评估,也是对全球治理中的“伊斯兰因素”作深入思考;伊斯兰国家的清真寺往往凸现出大众动员、社会联系和资源配置等功能,在此过程中,难免与现存政治体系间形成竞争甚至对后者产生某种解构作用。研究全球化进程中的清真寺功能,将有助于人们从源头上解读中东地区乃至国际重大事件;分析中东国家清真寺的衍生甚至变异功能,旨在从中东清真寺文化环境中培育的穆斯林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性来认识和思考中东的现实问题,以期客观、准确地判断中东地缘政治的未来走向。
  本成果被核心期刊《阿拉伯世界研究》作为 “首篇文章”载于2009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9年第3期全文收录,并荣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届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