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要著述
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4-16 浏览次数: 503

 孙德刚书

 

内容提要

    国际安全合作除联盟外,还依靠另一类隐性安全管理机制。国际实体积极参与安全合作,却不将合作内容写入盟约。作者将此类介于联盟和中立之间的“灰色”模式界定为“准联盟”。“准联盟”具有动态性、隐蔽性和灵活性。基于权力平衡、威胁平衡和利益平衡,作者提出了多元平衡假设,认为它能解释联盟,亦能解释“准联盟”。本书以美国“准联盟”战略为实证分析对象,选取五个案例加以考察,透析了“准联盟”的产生、运作、效能和基本特征。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国际安全研究与联盟理论
第一节 传统现实主义联盟理论
第二节 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
第三节 制度主义联盟理论
第四节 建构主义联盟理论
小结
第二章 准联盟现象及其宏观考察
第一节 准联盟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准联盟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准联盟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准联盟的效能评估
小结
第三章 影响准联盟关系构建的变量
第一节 准联盟关系构建的促进因素
第二节 准联盟关系构建的制约因素
小结
第四章 多元平衡架构与准联盟假设
第一节 威胁平衡、利益平衡与多元平衡
第二节 “准制衡”、”准追随”与准联盟
小结
第五章 约翰逊政府时期美以“准联盟”关系(1963-1968)
第一节 美以政治特殊关系的演变及其历史考察
第二节 约翰逊时期美以”准联盟”关系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约翰逊时期美以“准联盟”关系的促进因素
第四节 约翰逊时期美以“准联盟”关系的制约因素
小结
第六章 尼克松政府时期中美准联盟关系(1969-1973)
第一节 中美准联盟关系的酝酿
第二节 中美准联盟关系的形成
第三节 促进中美准联盟关系构建的因素
第四节 制约中美准联盟关系发展的变量
小结
第七章 卡特-里根政府时期美台准联盟关系(1979-1982)
第一节 美台准联盟关系的初步构建
第二节 美台准联盟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美台准联盟关系的促进因素
第四节 美台准联盟关系的制约因素
小结
第八章 海湾战争时期反伊多边准联盟关系(1990-1991)
第一节 “沙漠盾牌”计划与反伊准联盟的酝酿
……
第九章 伊拉克战争时期“倒萨”准联盟关系(2002-2003)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孙德刚,安徽六安人,1977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
2000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赴香港大学访学。2006年7月至今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为国际安全和中东问题研究等。译著有:《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第二译者),近年在《外交评论》、《社会科学》、《世界民族》、《国际观察》和《西亚非洲》等。

 

 

书评:
 
从联盟理论到准联盟理论
         ——评孙德刚著《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
 
 
(浙江万里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博士,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联盟是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模式,联盟理论也是国际安全合作研究的重要对象。孙德刚副研究员所著《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在系统考察了西方联盟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安全合作除依靠联盟关系得以维系外,常常还依靠另一类特殊的安全管理机制。国际行为体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安全合作,却不能够、或不愿意为具体的安全合作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军事盟约。按照主流联盟理论的界定标准,这类特殊的安全合作模式不属于联盟,也有别于中立,这些未正式结盟国家的安全合作现象难以用传统的联盟范式加以解读。作者将这类介于联盟和中立之间的“灰色地带”与“第三条道路”界定为“准联盟”,亦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实体在次级安全合作方针而非军事盟约之上形成的持久性或临时性安全管理模式”。简言之,联盟是“联”而又“盟”,准联盟就是“联”而不“盟”。

    该书提出了“准联盟”这一核心概念后,进一步分析了准联盟关系的六个基本特征。一、从参与方的多少来看,准联盟可分为双边和多边准联盟;二、从构成来看,准联盟的成员不仅包括主权国家,而且包括其他非主权政治实体;三、从形成的标识来看,准联盟关系的构建首先是不同成员体的决策者在心理上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四、从合作期限来看,准联盟可分为持久性与临时性准联盟;五、从表现形式来看,准联盟的载体往往是非正式协定,包括外交公报、联合声明、备忘录、友好合作条约、联合记者招待会、国内法或联合国决议,而不是正式军事盟约;六、从合作内容来看,准联盟关系主要是国际实体之间针对第三方的军事与安全合作关系,而非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关系。  

    该书认为,西方联盟理论可以用权力平衡、威胁平衡和利益平衡假设加以解读,但是上述三种理论假设均难以解释准联盟关系是如何构建的。准联盟与联盟虽在安全合作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却在安全管理层面存在类别上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准联盟关系的构建受四个促进因素和四个制约因素的影响,其中促进因素包括:共同的安全威胁和发展利益、一致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在这四个变量中,安全威胁和发展利益是构建准联盟关系的硬基础,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是准联盟关系构建的软基础。硬基础和软基础单独或共同影响准联盟关系的构建。同时,准联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还受成员体之间的分歧与联盟安全困境的制约,其主要表现为四个制约变量——分歧、牵连、抛弃和挑衅。准联盟的实质是安全合作关系,而后者最重要内容就是国际实体付出一定成本,以图获得回报。对外决策者必须在获得利益回报与付出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求收益的最大化。在国际安全领域,决策者会在安全合作的促进因素——安全威胁、发展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中的若干变量与安全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歧、牵连、抛弃和挑衅中的若干变量之间进行成本核算。如果决策者认为只有避免纷争才能保全自己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他们就宁可不参与国际安全合作而倾向于选择中立政策,并可能通过提高自身实力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如果决策者认为只有结盟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他们就会不顾联盟安全困境和成员之间的差异而倾向于选择结盟政策;如果决策者认为只有兼顾结盟带来的收益并降低结盟所需的成本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他们就会倾向于选择准结盟政策,具有相同关切的国家就会建立准联盟关系。在准联盟状态下,促进准联盟关系构建的变量(安全威胁、发展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中若干项)和制约准联盟关系的变量(分歧、牵连、抛弃和挑衅中若干项)便会在决策者心里形成一组“多元平衡”,多元平衡是准联盟关系构建的原动力。当国际实体选择中立政策时,它们多表现为超脱政策与逃避政策;当国际实体选择结盟政策时,它们多表现为制衡与追随政策;当国际实体选择准联盟关系时,它们多表现为准制衡政策与准追随政策。权力平衡、威胁平衡与利益平衡均属静态平衡,而多元平衡则属动态平衡;联盟属一种静态的安全合作,准联盟则属一种动态的安全合作。

    同联盟相比,准联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它的隐蔽性、便利性和灵活性,准联盟成员拥有更多的行动自由。联盟构建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减少自己的行动自由来限制盟友的对外政策选项,它使国家付出的成本大大增加,却能限制盟友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从而使之行为更具确定性;准联盟试图以扩大自己的外交政策选项来减少交易成本,但同时扩大了准盟友的行动自由,使之有采取机会主义的潜在可能,从而给安全合作增加了不确定性。

    为检验准联盟理论假设及其构建准联盟关系的多元平衡假设,本书选取了20世纪60年代美以准联盟、20世纪70年代中美准联盟、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与中国台湾准联盟、20世纪90年代美国领导下的反伊拉克准联盟和2003年美国组建的“倒萨”准联盟5个案例,利用新近解密的档案文献与政府文件,检验上述理论假设的真伪。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联盟与中立之外,国际安全研究还存在准联盟这一特殊的安全合作形式;2、权力平衡、威胁平衡与利益平衡是联盟关系构建的基础,多元平衡是准联盟关系构建的基础;3、制衡与追随是联盟外交的表现形式,准制衡与准追随是准联盟外交的表现形式;4、当代美国支配世界依靠的不仅是区域性双边和多边联盟机制,而且是遍布世界的双边和多边准联盟机制,美国的世界霸权基于联盟与准联盟的制度霸权。

    文章结论部分提出了21世纪中国的准联盟战略,认为西方的联盟战略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国情,但由于中国对外依存度的增加和融入国际体系的程度加深,准联盟战略是中国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一,与冷战时期美苏壁垒分明的两极对峙相比,中国与其他大国的竞争关系具有战略模糊性,各国之间利益相互融合,辅车相依,利害攸关。第二,准联盟战略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兼容的。准联盟战略并非要求中国牺牲独立自主,而是让中国更好地独立自主,准联盟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有益补充,二者是兼容的。第三,历史上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与他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第四,准联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中国在国际安全合作中的行动自由。联盟构建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减少自己的行动自由来限制盟友的对外政策选项,它使国家付出的成本大大增加,却能限制盟友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从而使之行为更具确定性。第五,准联盟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中国政治文化所接受。该书还认为,中国的准联盟战略主要针对以下几种安全威胁:1、构建“反恐”准联盟;2、构建“反台独”准联盟;3、构建危机处理多边准联盟;4、构建能源安全准联盟;5、构建南海安全多边准联盟,为共同开发南海、扩大对话、防范外来势力干预南海地区建立长期有效机制;6、构建南亚多重准联盟,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构建中国——巴基斯坦准联盟和中国、俄罗斯与印度准联盟等。

    当然,该书似乎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该书尽管探讨了准联盟关系的形成却忽略了准联盟关系是如何管理的,准联盟的管理理论应当与准联盟的形成理论一样重要;其次,该书尽管从国际安全角度探讨了准联盟理论,却未能从外交的层面探讨准联盟外交的运作模式;最后,该书似乎对美国的准联盟战略情有独钟,却忽视了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和日本等国的准联盟战略,也忽略了中小国家的准联盟战略。一国的政治属性与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准联盟关系的?大国与小国的准联盟战略存在哪些共同点与差异?这些重要的研究议题在该书中似乎都没有涉及。

    为完成此论著,孙德刚副研究员前后共花了七年心血,其硕士和博士论文均重点研究准联盟理论,该书实际上是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和润色后出版的。此外,该书属上海市这些社会科学“十五”青年课题研究成果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基地丛书,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中东研究基地资金资助。《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深化了当代联盟理论研究,提出了准联盟理论,并对美国的准联盟实践进行了深入考察,提出了21世纪中国安全战略中的准联盟选项。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政策层面来看,该书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原载《国际关系研究》2009年第1辑,第379-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