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主要著作
王燕、吴富贵:《发现苏丹之美》
发布时间: 2012-08-01 浏览次数: 682

出版信息

书名:“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

作者:王燕、吴富贵 著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页数:195

ISBN9787509208748

内容简介

《发现苏丹之美》是中国现代阿拉伯语著名学者王燕女士、吴富贵先生旅居苏丹学习、工作、生活撰写而成的亲历跨国游记文学著作。出版于21世纪的2012年,是现存阿拉伯文库典藏中由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著述苏丹共和国最真实的游记版本,也是中苏现代人文交流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此书出版后,在为中苏后人留下诸多颇具价值的自然与人文城迹、历史性名胜古迹盘点、现代化标志性建筑扫描等地理坐标资料的同时,也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到北非已经旧貌换新颜、南北分离后的苏丹共和国。本书出版前后,中苏多位政要及著名学者对此书进行过多视角的评估与考证。在确定其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分析其创作的背景与写作初衷,研究其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与地位,并曾为本书书写序言。

苏丹共和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建立过伟大的努比亚王朝、麦罗维王朝与都市,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宝藏,为后世人文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巴希尔总统执政20多年来,苏丹在社会文明、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建设、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划时代的巨大变化,让世界惊讶,令世人瞩目。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苏学术旅行蔚然成风,盛极一时。吴富贵所著的人文旅游文学著作,更是令世界各国叹为观止。《发现苏丹之美》则是现存中国阿拉伯语著名学者记述苏丹见闻、学术旅行、旅游文学宝库中最优秀的杰出代表作,是一部中国现代著名阿拉伯语学者记述亲历苏丹共和国的人文文学游记作品,也是中苏友好交往中的一部珍贵的游记文学文献。

卷帙浩繁未必尽现史之真谛,言简意赅匠亦可尽遂。《发现苏丹之美》一书,以其精粹、求是制胜,映射出一个地处北非阿拉伯国家—苏丹共和国日渐强盛的身影,且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其独特的价值不容漠视。

目录

民俗礼仪传媒艺术

透过茶杯看苏丹——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爱吃糖源于天气热购买糖都用口袋装——北非苏丹人糖瘾真大

传播历史文化载体展示姓氏宗族脉络——苏丹人的名和姓源溯

披金戴银穿着花哨——苏丹妇女也爱俏

见面问候多 左右亲三下——苏丹寒暄风俗礼仪记趣

男女彩绘画苏丹——绘在手脚上的民间艺术

苏丹人崇尚七色光——赤橙黄绿青蓝紫

证人出庭作证手按《古兰经》——苏丹打官司与众不同

苏丹:妇女头顶上的风景线——用头顶运送重物的苏丹妇女

名同字不同——一种数字两种写法——揭开阿拉伯数字之谜

真知灼见鞭辟入里——苏丹谚语小议

情趣盎然 寓意深奥——苏丹民间童话故事三则

小谈苏丹书法——挂在墙上的传统艺术

镶金叠翠价值不菲——见识苏丹腰刀上的黄金翡翠

读报纸阅杂志——品味苏丹媒体风格

听广播看电视——欣赏苏丹传媒艺术

方寸空间 尽显国家本色——苏丹邮票印象

人文景观城市风采

价值连城堆云叠翠——探访苏丹“欧洲街”

沙坑能煮茶 水泥能煎蛋——酷热在苏丹,一年要过两个夏天

见识苏丹“摩的”体验城市节奏——喀土穆人青睐“拉客莎”

超薄显示屏幕袖珍磁卡电话——在苏丹农村感受现代化

静止的舞蹈 永恒的乐章——美哉,苏丹的城市雕塑

象征城市的龙骨承载国家的荣耀——这是苏丹最美的国道

道路的语言 出行的警醒——苏丹交通安全标志

解读喀土穆——以大象鼻子命名的首都

陆地的咽喉航海业的心脏——诗情画意苏丹港

美桥多风姿平坦路条条——眷恋苏丹的路和桥

山川河流特产植物

苏丹的生命之河——尼罗河放歌

走近富尔人的家园——达尔富尔畅想

猴吃果子、人当房、动物休眠的好地方

——千年长寿植物“猴子面包树”

特产植物享誉四方——“苏丹名片”:著名阿拉伯胶树之乡

“白色金子” 苏丹的骄傲——特产植物长绒棉花

名同意不同 品味苏丹红——告诉你另一种苏丹红

种类繁多 色泽可爱——苏丹的水果和蔬菜

名胜古迹动物野趣

鸟群浩荡惊现天空——静观苏丹鸟群奇趣

鸟巢水面枝头倒挂——倒挂在河边树上的鸟窝

最忆是苏丹——麻雀、蚂蚱、蟋蟀奇观

苏丹零距离(一)——在喀土穆观猎鳄

苏丹零距离(二)——妙哉,苏丹的黑木雕刻

动物园中看珍奇——丁德尔国家野生动物园原生态野趣

历代祖传 家人喜欢——苏丹宠物纵横谈

重游麦罗维再摸金字塔——感受苏丹沙漠上的建筑艺术文化

权力的宝座财富的象征——苏丹货币上的共和国宫

博物馆里学历史——感知喀土穆大学图书馆、苏丹国家博物馆千年古文明

喀土穆的骄傲——美轮美奂的苏丹清真寺

马赫迪陵墓寄怀——拜谒苏丹民族英雄

苏丹货币种种———谈谈货币名称、面值及其与美元的比价

中苏友情饮食文化

苏丹国宴美食谈趣——品尝苏丹食文化

苏丹香料市场——五味杂谈

新天方夜谭——中国厨师在苏丹

苏丹话你知——百年棉仓:杰济拉农场

异国小小礼品 众人争相享用——中国清凉油、减肥茶受追捧

苏丹写真:身在喀土穆——体味到浓浓的中国情

长江之水通尼罗河——苏丹的“三峡”麦罗维大坝

情系中苏文化交流事业的友好使者——访苏丹驻华大使馆文化公使萨拉赫丁·哈吉·凯德

为苏丹杂技艺坛之花催蕾酿蜜——访中国武汉杂技团援苏专家刘矛培教授

传授武术徒弟多 当地人至今感念——因为他,太极拳在苏丹广为流传

中苏留学生互派工作追忆——透视苏丹汉语热

苏丹石油工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浅谈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

苏中经贸互利合作的桥梁——访苏丹驻华大使馆欧玛尔·伊萨大使副馆长商务主任

政策支持手续简便卖菜卖水都能赚钱——中国民营企业在苏丹筑巢

乳香飘万里 没药传友谊——中国与苏丹的药用植物交流

黄河之水通尼罗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任驻苏丹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尼罗河水通黄河

苏丹共和国历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后记193

相关书评

吴富贵笔下的苏丹共和国

张圆、吴然

在中国的阿拉伯语界,提到吴富贵先生,可谓榜上有名。作为中东阿拉伯非洲问题研究专家,他的足迹曾遍及阿盟所属的22个阿拉伯国家。1984年,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了吴富贵的《阿拉伯世界风情》一书。该书是由吴先生的恩师、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特聘的阿拉伯语翻译、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中国阿拉伯语界老前辈哈吉.马哈茂德.马维芝先生作序的。

1996年,在江泽民主席出访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之期,《阿拉伯世界风情》的姐妹篇,吴先生的力作《一个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一书随即问世,为该书作序的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参赞盖迈尔.萨伊德博士。

2012年的今天,应各界读者之邀,吴富贵先生的又一新作《发现苏丹之美》一书,在中国成立62周年、中苏建交53周年、胡锦涛主席访问苏丹共和国5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与中外各界读者见面了,真令人可喜可贺。

因工作需要,吴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仍在阿拉伯国家工作。每到一地,同别人一样都是每天工作在阿拉伯世界的国度里,学习、生活在热情友好的阿拉伯人民中间。然而不同的是,吴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却将其在非洲阿拉伯国家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亲眼所见,筛选、玩味、评估、分门别类,付诸笔端,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洋洋80篇文章,如诗如画地、真实地再现出当今独具特色、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苏丹共和国风貌。

正如这次为该书作序、寄语的苏丹体育、青年和文化部长穆罕默德.尤素福.阿卜杜拉部长阁下,阿拉伯国家驻华使团团长、阿拉伯大使委员会主席、苏丹驻华大使米尔加尼.穆罕默德.萨利赫大使阁下,苏丹汉学家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博士后比喻说:“把《发现苏丹之美》这本书直立起来,有如在13亿中国人面前打开了一扇了解苏丹共和国的窗户,在苏丹人民同中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而吴富贵先生自然就是这中苏之间传递真情的友好使者。真可谓为中苏人民友谊作了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尤其是在中国同苏丹友好合作关系如火如荼的今天,此书的出版,意义重大。”

谈到苏丹,在人们的脑海里、印象中便会出现一长串的联想:黑皮肤、黑面孔、贫穷、饥荒、疾病、内战、酷热、风沙、单峰骆驼等形象。其实不然,去过苏丹的人,夸耀它的变化,日新月异,在它的身上有人觉得见到了南非的影子,换个眼光,又有人觉得它酷似南半球的委内瑞拉。

倘若你无暇光顾现今发展变化旧貌变新颜了的苏丹共和国,然而当你阅读了吴富贵先生的《发现苏丹之美》一书,好似如啜香茗,余香满口。作为中东、非洲阿拉伯问题研究专家,吴富贵先生凭着长期在苏丹工作,足迹遍布苏丹分离之前25个州府的丰富阅历,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将诸多反映苏丹现实生活,人民精神面貌,社会变迁、独具特色非洲自然风光的亲眼所见,付诸笔端,如诗如画地在各界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苏丹共和国历史与现实绚丽多彩的美妙图景,使人身临其境,观赏游历其间。较之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书中的每篇文章意境隽永深邃而又明快,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具有深刻的独到见解,使人从中受到诸多方面的启迪,并强烈地感受到苏丹人民蓬勃开展的建设热潮和火热的生活气息,在给人以美的享受中,清晰地勾勒出历史与现实日新月异前进中变化了的苏丹共和国,正如作者在书中描绘的那样,近10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出口,苏丹同中国一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社会变化,今天的苏丹已不再是若干年前贫困荒漠之地,而是容颜焕发,满目翠绿,到处充满盎然生机……… 

  热带雨林、阿拉伯胶树、棉田、清真寺、单峰驼、阿拉伯大袍……吴先生认准“生活中有许多闪光的东西”这一文学创作信条,着力捕捉苏丹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闪光点,取其神、摄其魂,从这些苏丹风物的特定氛围中,用他心灵中五彩的笔,实事求是,尽情地渲染现今苏丹共和国诗一般的自然景物。而这景物之美,在吴先生的笔下,常常是被出神入化了的。象《尼罗河放歌》、《诗情画意苏丹港》、《品味苏丹红》、《纹在手上的民间习俗》、《不可一日无茶》、《苏丹妇女也爱俏》等诸篇散文式游记文章,或清雅,或浓艳,十分抒情地表现了苏丹共和国山山水水那令人沉醉销魂的诗意美。树上晶莹剔透玛瑙似的椰枣与夏日里沙漠中的月色交相辉映;富有苏丹阿拉伯非洲风格的锥形农舍和那特有的伊斯兰建筑艺术清真寺尖塔,隐约其间;沙风微拂,源远流长的尼罗河面上小舟静泊,撒哈拉大沙漠、巴杰拉维金字塔、麦罗维大水坝、友谊厅、共和国宫、法塔赫大厦这些迷人的古代与现代化并存的传统与豪华景物,水**融,那种风致婉丽,安谧温馨的社会生活氛围,被吴先生手中的笔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使人在阅读中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为了体现苏丹共和国现代生活气息,吴先生在构思、选题、取材、落笔的分量上都曾绞尽脑汁,大动笔墨,其目的是向世人展示出现如今已经发展变化了的苏丹共和国,一个和你想象中不一样的苏丹共和国,以此展示出苏丹共和国勤劳致富的各族人民火热的生活景况。象《白色金子—长绒棉花》、《阿拉伯数字之谜》、《苏丹礼仪记趣》、《国宴美食谈趣》、《苏丹货币种种》、《小谈苏丹书法》、《苏丹人崇尚七色光》、《男女彩绘画苏丹》、《美哉,城市雕塑》等文章,既向读者展示了苏丹在浩瀚沙漠上创造出丰收的奇迹,又介绍了独具特色的苏丹传统美食;既向读者展示了苏丹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开采之后,给苏丹社会、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与欣欣向荣的巨大变化,又介绍了苏丹民众的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城市建设;既介绍了笔锋劲健,风格独特的苏丹书法艺术;又使人们对世界上现今日常生活中,每天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源于何处有了明确的了解。甚至连苏丹人的装束,民族服饰、民间风俗和接人待物的交际礼仪以及苏丹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医院、学校、交通安全标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也介绍的详详细细,真可谓衣、食、住、行、交通方方面面,都囊括在这方寸书中。使读者大有一册在手,苏丹东南西北中分离之前25个州府可卧游的感觉。从而使中国及13亿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在与国际接轨并参与国际大都市行列,在与苏丹人民发展传统友好合作中,互惠互利关系的同时,彼此增进了解,相互借鉴,使之取长补短,促进各自国家的经济建设。乃至使中国读者对这块从远古至今延续着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饮食习俗,诞生了穆罕默德的神秘土地略知一二。对发展变化了的苏丹和人民、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正如苏丹驻华大使在序言中所说,“翻阅此书的过程,便是同苏丹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有如前往苏丹身临其境作了一次神奇的旅行。此书的出版将成为苏丹人民同中国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同时也是文化联系的窗口与桥梁。其丰富、翔实生动的内容,记述了苏中人民之间深厚的文化友情。作者以其走遍苏丹分离之前25个州府的丰富经历,努力使该书成为一本苏丹共和国的重要指南。读后使人获益匪浅,真可谓是一部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旅游并存,现代中国阿拉伯语学者旅居苏丹共和国,向中国读者展示当今苏丹共和国风貌的通俗读物。作为中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在这个喜庆的时刻,我衷心地祝愿现代中国阿拉伯语学者王燕女士、吴富贵先生撰写的这本内容新颖,文笔流畅、具有宝贵史料实用价值,介绍苏丹共和国风光旅游、人文景观的佳作问世。它填补了苏中现代人文科学史上的空白。愿这本新书成为苏中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与合作的桥梁。愿它成为贵国人民了解苏丹共和国之窗、友谊纽带和良师益友,能为贵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苏丹共和国,促进双方多方面的交流,起到巨大的帮助和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凌云健笔写苏丹——读懂苏丹的人

王燕、吴富贵新作:《发现苏丹之美》,苏丹青年、体育和文化部长、阿拉伯驻华大使委员会主席、阿拉伯国家驻华使团团长、苏丹共和国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苏丹历史学博士后作序

吴楠

苏丹有壮美的国土,多彩多姿的秀丽山河,值得自豪的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文化。那里的人民,也像我们的人民一样淳朴善良;那里的孩子,也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天真可爱。尤其是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更令人难忘。我们的祖国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突飞猛进的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赏---这一点,国人在苏丹会比在国内感受得更加深刻!

中苏建交53周年之际,如果用人类的年龄来比喻中苏友好互利合作关系的话,可谓是人到中年,年过半百,持续半个世纪了。然而在过去的53年里,在中国成立后的62年间,在13.7亿人口的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中苏友好互利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上,却很难寻觅得到一本详细介绍苏丹共和国风土人情、民间习俗、人文景观方面的书。这对于中国阿拉伯语学者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缺憾。不但中国关心、热爱、研究苏丹问题的学者、专家、普通读者多有反映,且在苏丹驻华大使馆工作的中文秘书们也颇有同感。

而此期,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开通北京直达苏丹首都喀土穆的国际航班,赴苏丹旅游正逢时,广大中国读者亟需一本了解苏丹方面的书籍。恰在此时,总有一些人要承担探索的使命。从2003年至今,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王燕女士、吴富贵先生便成了这样的先锋:9年时间过去了,王燕女士、吴富贵先生万里之遥远赴苏丹的探索之路留下的脚印愈见非常。有道是非有非常探索才能成就非常之功。王燕、吴富贵《发现苏丹之美》新版书籍,亟读者之所需,尤其是在中苏建交53周年,两国政治、经贸、文教往来不断增加,经贸、文化领域的互惠互利合作更是可圈可点的今天,此书的出版,在中国阿拉伯语界、旅游文学交流合作创作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燕女士、吴富贵先生苏丹游记文学的创作实绩,为如火如荼的中苏旅游文化交流合作,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第一手材料,提供了可靠的依凭,对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传统友好互利合作关系深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因为,此书不仅能够作为中国公民赴苏丹学习、工作或旅游的向导,而且是一部涉及中苏关系的重要学术、人文交流,脍炙人口的宝贵文献,一部鲜为人知,苏丹青年、体育和文化部长穆罕默德.尤素福.阿卜杜拉阁下推荐寄语His excellency Mohamed Yousif Abdalla Republic of Sudan Ministry of Culture, Youth & Sports Minister,阿拉伯国家驻华使团团长、阿拉伯驻华大使委员会主席、苏丹驻华大使米尔加尼·穆罕默德·萨利赫阁下H.E.Mr. Mirghani Mohamed Salih, 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 of therepublic of the Sudan to China作序,苏丹汉学家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卡拉尔博士后Mr. Gaafar K.Ahmed.K(PH.D)作序,内容涉猎广泛,侧重文化、资源和地缘的人文旅游文化经典指南。

本书约26万字,80篇文章,内容涉猎广泛,侧重文化、历史、地缘、人文景观、自然风貌、城市建设,包罗万象,随文配有精美照片,每篇字数10003000(字)不等,按照内容归类,分为20个小标题,1、民俗礼仪,2、民间艺术,3、苏丹传媒,4、人文景观,5、城市风采,6、山川河流,7、特产植物,8、花鸟虫鱼,9、动物野趣,10、名胜古迹,11、饮食文化,12、史海钩沉,13、国家标志,14、中苏友情,15、放歌维和,16、文化使者,17、经贸联姻,18、白衣天使,19、外交人物,20、旅游览胜(详见书稿目录)。

本书用游记、散文、抒情的写法,将作者亲历苏丹接触到的人和事,将苏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礼仪,近年来社会文明、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蓬勃开展突飞猛进的国民经济建设,国际交往、中苏友好,付诸笔端,抒发情感。

首先,作者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了旅游文学与苏丹民众的关系。在此书80多篇旅游文学作品中,民生题材、人文题材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分量。无论是苏丹历任驻华大使、文化公使、商务公使、中国历任驻苏丹大使,总领事,还是中国医生、护士,工程技术人员、民营企业家乃至中国维和官兵、维和警察,都体现了作者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创作原则,尊重历史、尊重旅游亲历中的亲眼所见,力求将自己走进苏丹,亲历社会变迁、亲睹民俗风土、文化艺术、植物交流,造访名胜古迹与现代景物的真实感受与客观现实的苏丹凝于笔端,便于世人从感受想象与现实的反差中重新全面地认知今日苏丹,反映现阶段苏丹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增进彼此了解,加强互利合作。正缘于此,中苏友好互利合作之风阵阵吹来,两国人民各领域交流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发现苏丹之美》一书的出版发行,必将成为中国关心苏丹事务各界读者的追捧对象和广大苏丹爱好者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

其次,作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创作观点,科学地处理了苏丹民众与国家社会宗族的关系。不夸大、不褒贬、原汁原味地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了解到了苏丹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凡此种种,这些都是此书在旅游文学创作上秀出班行的重要原因。由此,读者通过这些作品不仅了解到作者高深的艺术才华和语言文字功底,更见证了作者思考中苏之间如何加强两国旅游文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再次,作者坚持中苏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核心价值体系,艺术地再现了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友好互惠互利合作。作者的旅游文学创作既做到了旅游文学所要求的真实性,又实现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作品。作者记录了苏丹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如石油工业的发展、农村医院、打井、学校的落成、苏丹的三峡---麦罗维大坝水利电力灌溉工程……… 凡此种种,深刻地反映了苏丹特别是近10年来人民艰苦而伟大的实践所结出的丰硕果实。

展现在各界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新书,内容涉猎广泛、题材新颖生动、文笔流畅,或记一事、或写一人,或歌一景、或颂一物,简洁明快,质朴无华,读来亲切感人,犹如身临其境。地处北非的苏丹共和国的地理、历史、经济、贸易、社会、人文景观、风土民俗、商务医务、矿物、文物、金银、饰物、生物、织物、人物、动物、植物、饰物、农作物、自然景物、水务、税务、港务、航务、外交事务、山川河流,以及近年来在经贸、农牧、文教、水利、电力、电讯、路桥、港口、农业、科技、医疗卫生、民间艺术、饮食文化、人才交流、社会生活、外交关系,以及历史风貌、人文旅游、自然风光、民俗礼仪、现代景物等方面的真实现状,锦绣山河、秀美风光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妙趣生花。充分显示出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王燕女士、吴富贵先生的聪明才智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与促进苏中两国人民之间开展现代旅游文化交流之目的。对于中国经贸企业界、旅游文化界加强中苏之间的人文旅游文化交流;中国经贸企业界如何在苏丹筑巢,开拓苏丹经贸及旅游文化市场,增进中苏两国人民之间互惠互利的传统友谊,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复次,作者坚持推陈出新,书中的每篇文章更具真实性与实用性,是读懂苏丹的人,亲历苏丹,零距离接触苏丹社会了解到的真情实录。此书极具旅游文学价值,而他的价值所在,体现在其该书的写作风格中,正是这些写作风格使其升华至艺术创作的高度,跻身于现代苏中旅游文学世界。而此书在当今苏中建交友好互利合作53周年之际出版,对于提升、关注苏中旅游互利合作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对于苏中官方、民间经贸企业界、宗教界、学术文化界、旅游界、文化交流机构,研究苏丹历史文化古迹、人文社会、自然景观,旅游文化发展动向,开展苏中两国经贸、人文旅游文化市场深入开展互惠互利合作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着珍贵的史料和实用价值。

此外,如前所述,书中的文章谈古论今,更具史料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它将苏丹传媒—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国旗、国徽、国歌、风俗、礼仪、城市、农村、港口、水坝、公路、桥梁、谚语、书法、绘画、颜色、雕塑、服饰、金饰、语言、文字、人名、地名、国名、民俗、童话、书法、腰刀、山川、河流、特产、水果、蔬菜、宠物、鸟类、货币、香料、邮票、气候、交通、饮食、艺术、水坝、医院、留学生、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野生动物园、植物园、炼油厂、发电厂、城市建设、人民生活、中苏友情、国际交往、友好姐妹城市、中国历任驻苏丹大使馆大使、中国驻苏丹总领事、苏丹驻华大使馆历任大使名录、苏丹驻华代表处、新闻处、文化处、经济商务中心、对苏丹历史性名胜古迹进行了梳理盘点,对苏丹现代标志性建筑进行了系统扫描。以及近年来苏丹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等方面的内容均作了详实生动的描述、记载和介绍,并对中苏外交关系53年的发展做了深入的探讨,在中国阿拉伯语界,中非各行业、中苏外交、经贸关系史上,极具收藏价值。

此外,书作者以其深广的在苏丹共和国分离之前25个州府的亲历,成熟练达旅行家的气派,融小说、诗歌、口传民谣于一体,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游记文学于一身,时而科学化,时而通俗化,时而现实、时而传奇,引经据典,亦谐亦庄,相映成趣,成为中苏现代游记文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组成部分,在中国阿拉伯语界、苏中文化旅游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史料和现实价值。本书观察细微、感受深刻、思如泉涌、文若行云,是中国阿拉伯语界首位阿拉伯语学者在现代中苏游记文学中的首部上乘佳作。

53年来,苏中之间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迅速,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亟需得到一本系统介绍苏丹共和国经济、文化、旅游、风俗民情方面的书。而王燕、吴富贵合著的这本书,正是为中国各界读者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

鉴此,我们认为,在中国成立62周年和中苏建交53周年的今天,此书出版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填补了苏中现代旅游人文科学交流史上的空白。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广大中国读者有着迫切了解苏丹共和国的强烈愿望,而这本书作为友谊的使者向中国人民传递了苏丹人民生活、社会人文及民俗文化方面的重要信息。对于中国学术界研究苏丹非洲国家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将是一幅幅苏丹共和国绚丽多彩的自然旖旎风光,以及苏丹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民情风俗画卷。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王燕、吴富贵不远万里远赴北非苏丹共和国亲历写出的著作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对苏丹共和国的知识,发展了中苏之间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说,《发现苏丹之美》一书,在中苏建交53周年之际出版,是一部涉及中苏关系的划时代重要文献,对于中苏友好互利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书有关苏丹共和国的介绍,对加深中国人对苏丹的了解,增进中苏友谊,起了很大作用。

中苏文化旅游友好使者、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王燕、吴富贵对苏丹的多次访问,写下了中苏关系熠熠生辉的篇章,用发展的眼光看,必将成为中苏人民历代传颂的又一佳话。《发现苏丹之美》一书,不仅是中苏友好交往史上的传世佳作,而且是中苏友好的历史见证。作者所到之处受到苏丹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尊重,其原因就在于此。正如苏丹文化部长在序言中所说,作者多次出访苏丹,加深了中国人民和苏丹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双方在经贸、人文、学术、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为发展彼此之间的友好互利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此,我们相信,翻阅此书内容,将吸引读者向往去苏丹各地进行一次神奇的旅行。此书的出版将成为苏中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其丰富、翔实的书中内容,记述了苏中人民之间深厚的传统与现代的经贸、文化情谊。作者以其走遍苏丹共和国的丰富经历,努力使该书成为首本介绍21世纪苏丹共和国的旅游指南。我们深信,此书的出版将对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苏丹,促进双方旅游文化方面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书作者王燕女士、吴富贵先生

作者同苏丹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萨拉赫丁.哈吉 .凯德合影

Mr.Salaheldin Elhag Elkando  ( Minister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the Sudan China

书作者吴富贵与苏丹汉学家贾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卡拉尔博士后在一起

苏丹汉学家贾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卡拉尔博士后在为本书作序

 

 

中国文化产业走进苏丹,迈入国际市场

祝思明

文化产业从来热门,但从来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热门。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政府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赫然写道,“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该产业还被赋予“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

……

一时间,文化产业风头正劲,成为两会内外热议焦点。而当下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王燕、吴富贵所著《发现苏丹之美》一书,正是中国民间文化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执行“走出去”政策最好的“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作者王燕女士、吴富贵先生曾经说过:“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作为有志向的文化人,作为中国现代阿拉伯语学者,我们心中自有“传世意识”,愿为中苏后人留下传世之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发现苏丹之美》一书是我们亲历苏丹集文化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产物。身为中国文化人,若能有一件文化产品留传后世,那是今生无上光荣之事。我们愿自己的作品,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鉴此,读罢《发现苏丹之美》一书,读者普遍认为,它不仅是游览苏丹的必备指南,也是向世界传播苏丹文化及民族风情的良好载体。是中国文化产业走进苏丹,迈入国际市场的最佳文化物质产品。因此,该书在文字内容、封面图案的编排设计上力求向世人充分展示苏丹共和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苏丹大地壮美的山河、多彩多姿的自然风貌,以及驰名于世的历史性名胜古迹和雨后春笋式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其图书封面主题图案是金字塔。金字塔是苏丹古代伟大文明的见证,是苏丹现代旅游文化的象征,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世界的一份宝贵遗产。以金字塔为主题图案,使该书更具有强烈的苏丹特征。

其次是尼罗河。源远流长的尼罗河是大自然神奇之作,苏丹人民称之为苏丹的“母亲河”,养育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生命意志和文化精神,见证着几千年苏丹文明的行进历程,同时也承载着真主(安拉)子孙的顶礼膜拜、感恩和眷恋。对于苏丹文化,对于所有苏丹人,尼罗河,永远是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主题歌。

若问作者为何对苏丹一往情深?因为这片地处北非美丽富饶、物产丰富、人文市井独特、具有非洲阿拉伯伊斯兰双重属性的国度令我们爱的深沉……… 正可谓:今生难舍是苏丹。

 

一本认识和了解苏丹的好书——苏丹文化中国热的思考

吴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对于北非苏丹的热情随着赴苏旅游和各种与文化相关的交流项目日益增多而不断高涨,涉及苏丹的问题越来越多,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而恰在此时,旅游与文化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近10年,随着国际社会从不同角度对苏丹的关注,使得国人更加渴望认识和了解苏丹。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王燕、吴富贵合著的《发现苏丹之美》一书,正是一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群体的人们认识和了解苏丹愿望的好书。

《发现苏丹之美》是一本有着深刻的国际旅游背景、阿拉伯文学基础和现实意义的大众通俗读物。在这里,通过文字和照片,您可以看到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包容、和而不同的苏丹共和国。聆听传统与现代辉映的交响,感受大众人文日常工作、生活交流中的包容与和谐的美妙心情;看苏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变迁。该书可贵之处是,很多照片首度公开,既有作者亲历苏丹多年亲手拍摄的精美照片,也有情感动人的故事情节。它用亲历将底蕴厚重的苏丹历史文化、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发展新姿、丰富多彩的大众民居环境低碳和谐的日常生活业态、州府区域特色、自然景物风光、民情风土、人文魅力、文化特色、民间艺术、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与变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娓娓道来,使读者不出国门一览苏丹全貌,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今日苏丹。正因为如此,所以,广受各界读者青睐。

 

王燕、吴富贵:

在中苏旅游文化交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本文题目中所说的印迹,是指著书立说)

陈伟华、祝思明

人物名片:王燕、吴富贵

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多年常驻阿联酋、科威特、沙特、也门、伊拉克、苏丹、埃及等西亚、北非、中东阿拉伯国家,至今仍在阿拉伯国家任职,从事中阿外交、经贸、商务、国际合作、文化交流工作,有着丰富的常驻阿拉伯国家工作实践经历和经验,以及广泛的人脉关系。对阿拉伯国家社会、人文、市井、文学、民情,风物,通过亲历有其深刻独到的见解。

曾在中国中央、省、市级60多种中文、英文、阿拉伯文杂志、20多种报纸、30多家网站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专题节目上,自1978年至今的30多年间,连续发表、广播、直播过专访及各类国际知识性文章800余篇,近100多万字。把30多年间发表过的作品报纸、杂志和书籍摞起来,可谓著作等身。著有《阿拉伯世界风情》,《一个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发现苏丹之美》等著作多部。《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乡》、《阿拉伯民间童话集》等译著正在翻译中,是现代中国阿拉伯语界首位获得阿拉伯著名学者和苏丹文化部长为其著作作序的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

2012年出版的《发现苏丹之美》一书,苏丹青年、体育和文化部长穆罕默德.尤素福.阿卜杜拉阁下,苏丹驻华大使、阿拉伯驻华大使委员会主席(阿拉伯国家驻华使团团长)米尔加尼.穆罕默德.萨利赫阁下,苏丹汉学家贾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卡拉尔博士后,分别为该书题词或作序。

 

与苏丹结缘的中国学者

“喀土穆、北方州、尼罗河州、南达尔富尔州、北科尔多凡州………”,地处苏丹共和国所属东、西、南、北、中的15个州府,都留下过中国阿拉伯语学者王燕、吴富贵先生的坚实足迹,那满目黄沙、红土遍野的片片苏丹国土,都被王燕女士、吴先生的脚印丈量过。

吴富贵令世人瞩目苏丹

绾系着亚、非、欧三大洲的苏丹共和国,自古至今便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而令四方动容.在这块信仰伊斯兰教,诵读《古兰经》,每天朝拜真主(安拉)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异域文化的种子很难生根开花、结出果实。

公元两千年后,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王燕、吴富贵带着他对苏中友好,情深意长50年的兄弟情谊,亲历苏丹分离之前的25个州府,通过亲眼所见用游记的形式写出了这本介绍苏丹共和国旅游文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名胜古迹方面的书。他从社会学家的角度,用人文学家的眼光和文化旅行家的笔触,翔实记录了苏丹共和国近年来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的社会历史性巨大变迁,他用翔实的数据和真实的事例告诉世人,如今已经发展变化了的苏丹,一个自强不屈,勇于奋进的苏丹。书中一篇又一篇介绍苏丹共和国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和大自然中的珍奇异宝文章,令越来越多安拉的子孙,一位又一位苏丹兄弟姐妹们折服、倾倒,为之赞叹。苏丹民众说,他是位“会动脑筋的兄弟”,一个中国人,能写出如此翔实介绍苏丹社会人文景观,旅游文化方面的书籍,实属难能可贵。短短若干时日,洋洋80篇文章便将一颗中国旅游汉学文化的种子在苏丹这块黑非洲的土地上,牢牢地扎下了根。

答记者问,吴先生动情地说:

关于写作初衷,吴先生深情地告诉记者,“人要活得快乐,活出创造,人生才有意义”

上面这句实在记不清姓氏名谁的人生哲理,是我锲而不舍,执著撰写此书的精神食粮和动力。因为它给了我学习、工作、生活、思想上的深刻启迪。

认识我们的人,都知道我们是学阿拉伯语专业的。并且在毕业后的若干年间,至今仍在包括苏丹在内的北非地区阿拉伯国家任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年来,无论我们身在祖国,还是常驻国外,我们在与阿拉伯各国人民的相互交往中发现,生活在西亚、北非乃至海湾地区国家的阿拉伯人民对中国不甚了解;而广大中国人民对阿盟所属已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22个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对苏丹,对这块绾系着亚非欧三大洲,从古至今延续着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饮食习俗、宗教信仰,诞生了穆罕默德和《古兰经》真主(安拉)土地上的国度和人民亦知之甚少,了解不多。

鉴此,增进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是我们所学专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为此,作为现代中国阿拉伯语学者,我们在连续撰写出版了各种不同风格,介绍阿拉伯国家民俗风情,旅游散文、风光名胜的书籍之后,应各界读者之邀,从旅游、文化、人文、社会、经贸、教育、医疗卫生、外交等诸多方面的视角出发,将自己近年来在苏丹,亲身经历接触到的人和事;将中苏外交、社会人文关系史上,人所未知,但却是历史的空白点写进此书,把它奉献给关心中苏事业的各国各界读者,其目的是,让世人真正了解今天已经发展变化了的苏丹,一个向现代社会转变,前进中的苏丹共和国,以表达一个中国人,一位中国阿拉伯语学者对苏中世代友好事业的深情厚意。

50度与50年,用气候比喻中苏友情

如果用人类的年龄来比喻中苏友好互利合作关系的话,可谓是人到中年,年过半百,持续半个世纪了。然而50年时间里,在13.7亿人口的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中苏友好互利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刻,却很难寻觅到一本介绍苏丹共和国风土人情、旅游散文式的中文书籍出版。对于中国阿拉伯语学者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缺憾。所以说,如果用50度(苏丹国内的气候)与50年(中苏建交50周年),用天气的热度来形容中苏友好互利合作关系的话,我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试想,此书出版后,把它赠送给苏丹政府文化、旅游、出版、教育、社科等有关部门,告诉苏丹各界朋友,这是中国作家21世纪亲历苏丹共和国经济、贸易、外交、文化、社会、人文、自然风光、历史变迁,写成的文学旅游专著。是一个外国人,一位中国阿拉伯语学者记录变化中的苏丹社会的专著,一个中国人眼中的苏丹。而这种纪录是现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是不碰政治,不带任何政治色彩和观点的。是花钱买不来的历史与记忆,是中国著名阿拉伯语学者以一位旅游者的身份,从旅游的视角,去审视、体验、去观察现实变化中的苏丹。一个与世人原来眼中不一样,变化了的、前进中的苏丹共和国。一个经济正在逐渐崛起的苏丹,一个正在逐步摆脱贫困、实现富强的苏丹。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中国学者帮助苏丹学者撰写出的介绍苏丹共和国人文社会、自然风光的人文学术著作。试想,从现在起,再过若干年之后,苏丹后人可从这本中国人写的介绍苏丹共和国的著作中,回顾苏丹历史,看到发展变化中的苏丹。对比今昔,值得苏丹后人以资借鉴。

一位苏丹朋友对我说,作为苏丹人,生活在其中很难看出变化的大小、快慢与多少。正如中国谚语所说,“旁观者清”。因此说,这本书是在帮助苏丹宣传记录苏丹社会变化了的历史进步与国际交往的延伸。所以说,是值得苏丹人和世人认真阅读的一本好书。就拿苏中建交50周年来说,50年的苏丹社会历史变迁,50年的中苏友好互惠互利历史见证,是难能可贵的友谊铸成,可谓是中苏友谊的结晶。

关于书作者,记者略作点评

大多数的国人和世人对阿拉伯世界乃至北非的苏丹了解有多少?当人们检点这些的时候,我们会遗憾地发现,对于这块神秘的土地,我们的所知的的确确是十分地少了。

如果说,这本《发现苏丹之美》会让读者有这样的怀疑的话;一个曾在苏丹及阿拉伯国家以翻译、学者、外交官的身份学习、生活和工作了近20年的中国人,能不能真的让我们从他激扬的文字中认识一个真实的苏丹共和国,他对于苏丹民众的文化心理到底会有多少的了解,其实是并不奇怪的。但如果它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有心人,那么,这样的客观数字或许会令我们有些信心。

在几十年外交生涯中,作者走遍了西亚(海湾)、北非、东南亚、中东地区30多个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中国,结交了历届历任百位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留学生、专家学者;在阿拉伯国家,造访过政府部长、沙特王子、要员、富商巨贾及社会各界名流;游览过迪拜、安曼、巴格达、阿布扎比、开罗、卡萨布兰卡、亚丁、喀土穆、贝鲁特、利雅得、突尼斯、大马士革、的黎波里、科威特、多哈、马斯喀特、麦纳麦、阿尔及尔、努瓦克肖特等著名阿拉伯城市,结交了近千位阿拉伯友人;读过阿拉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数千年的文明历史……

也许,说这本书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苏丹有些夸大。毕竟,每一个人的亲历、体察、感受,归根结底是以个人的角度切入的。说是一位对苏丹旅游文化,人文景观、风土民俗、名胜古迹研究的有心人所亲身体验的真实的苏丹旅游风光文化,是切实的。就这一点来说,这本书实在是很值得一读的。

是的,他用笔墨文字写下了苏丹的历史与现代记忆。他不保守,不冒进,他只比别人提前了半步。在意识形态和欣赏接受的范围内,他把对苏丹社会、旅游风光、人文景观的亲眼所见,写成一篇篇文章。我们无法揣摩他曾经经历过怎样的人和事,无法得知意识形态的枷锁与艺术良心二者在这位翻译家、作家、旅行家内心经历过怎样的撕扯和冲撞,我们唯一可以看见的是,他用激扬文字向世人道出了一个真实的苏丹共和国。正如作者在书的扉页上所说,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热心于促进中国—苏丹友好事业的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爱护和支持我的各位师长及中国阿拉伯各界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