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解放日报:阿拉伯社会转型不应受外力干涉
发布时间: 2012-06-03 浏览次数: 86

如何看待当前中东热点、未来阿拉伯世界怎样转型、中国应该如何有所作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阿拉伯大变局与中东地区转型”研讨会上,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上外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

叙利亚已成“决战地”

记者:当前,各方围绕叙利亚展开深度博弈,其中原因为何,未来又会如何发展?

吴思科:当前,叙利亚局势非常严峻,这主要是“变革浪潮往哪引”的问题。随着突尼斯与埃及政权相继易手,长期受压制的伊斯兰力量重登政治舞台。在利比亚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地区大国都想利用这股力量为己谋利。也就是说,伊朗希望把这把火“烧”到海湾国家;而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则想把这股浪潮引向伊朗。叙利亚是伊朗的“外围阵地”,一旦大马士革易主,德黑兰就将兵临城下。因此,从表面看,各方是围绕叙利亚在博弈,背后则是沙特与伊朗、美国与伊朗的对决。沙特一直对伊朗有所忌惮,认为现在是削弱伊朗的良机;伊朗当然心知肚明,因此将叙利亚称为“决战地”。

目前,巴沙尔下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他认为尚能掌握军队与政府,而反对派也没有形成统一力量,外部军事干预的可能性也不大。不过,在僵持一段时间后,叙政府与反对派可能会选择折中解决方式,类似于也门模式。

朱威烈:从某种程度上说,中东政治就是教派政治。叙利亚危机就是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伊朗与叙利亚的统治阶层同属什叶派,而海湾国家主要以逊尼派为主。此前,什叶派势力一直在中东核心区扩张,这引发了海湾国家担心。至于叙利亚未来走向,现在西方国家和一些地区国家都要求巴沙尔下台,而他能够倚仗的,一是根植多年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二是大部分对其效忠的军警力量,因此,巴沙尔还能支撑一段时间。

社会转型需循序渐进

记者:我们如何期待阿拉伯世界的未来转型?

朱威烈:当前,阿拉伯世界处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因为这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认知等诸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为适应转型,本地区国家大都在修订或者完善原来的宪法。当然,阿拉伯社会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不会简单,需要各种力量的整合,也需要按照本国国情来寻找适合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模式,坦率地说,目前看起来困难较多。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应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实现,相反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当前的群众运动有明显的暴力色彩,甚至采取直接诉诸武力、谋求军事介入等方式。这种方法的后遗症已经开始显现。

吴思科:一位阿拉伯朋友告诉我,社会变革应该由本国决定,不应有外来的干涉、特别是军事干涉。虽然因此可能过程比较漫长,甚至要几十年才能完成,但这样循序渐进比军事干涉带来的损失要小,留下的社会后遗症也少。即便其间出现某些反复,但大趋势还是向前推进的。阿拉伯世界将会有长期变革,这个判断比较现实。

中阿关系基本面未变

记者:在这场中东大变局中,中国外交面临哪些新课题,又该如何有所作为?

吴思科:新形势下至少出现三个新问题。首先,之前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当权者关系良好,同在野力量的接触相对较少,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如何做好过渡工作值得研究。其次,与我国关系较好的中东国家间出现对立,应该处理好其中的关系。以叙利亚问题为例,应该妥善平衡中国与沙特、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关系。最后,处理好不干涉内政与有所作为间的关系。在当前中东外交方面,怎么把握好“度”,在哪些方面做些工作,能够既保护国家利益,也维护地区安全,值得思考。

朱威烈:中国在中东变局中的应对是积极主动的。从利比亚危机开始,中国已通过各种渠道开始与反对派接触,劝和促谈,推动和平过渡。虽在应对过程中,中方曾遭到地区舆论的一些非议与不满,但随着时间推移与局势发展,这种声音慢慢地在下降,中方观点得到了理解与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中阿关系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中阿关系已从互利合作提升到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当前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关切,一是未来如何继续变革,中国的有关经验可与之分享。二是重建过程中需要的商品、技术与设备,而这恰恰是中国有能力提供的。

(记者 洪俊杰)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