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解秀清:圆明园与麦加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9-09-14 浏览次数: 680

当提到麦加,人们一定会想起位于亚州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那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伊斯兰复兴者穆罕默德的诞生地。每天,世界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朝向麦加“克尔白”做五次礼拜。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们,每年都要去麦加城朝觐。是全世界穆斯林敬仰的圣地。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中也有一个“中国麦加”——方外观。这是清代帝王乾隆皇帝的爱妃容妃做礼拜的清真寺。

一、世界园林的杰作——皇家园林圆明园

法国大文豪雨过曾说: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则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

黑格尔讲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审美的实质就是想象力的活动”。想象的源泉是大自然,中国园林是利用自然、效法自然,将人工与自然协调地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圆明园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是清代园林造园的巅峰之作,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圆明园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统称圆明园,共占地350公顷。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皇帝,在150余年间,所创造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当时,封建帝王每年至少八个月以上的时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在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实际上是当时除故宫之外的又一个政治中心,被皇帝特称为“御园”。

它盛世时知名景群一百几十处,集殿、堂、楼、阁、馆、轩、榭、亭、廊等,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不仅移植江南和北方的众多名园胜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的优秀造园艺术,并且还成功地引进了一区欧式建筑,即西洋楼。是当时最为出色的一座皇家园林。乾隆说它是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与逾比。而且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这样赞美到: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想神往的,如同月宫城堡一样的建筑,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人们常长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罗马有斗兽场,埃及有金字塔,东方有夏宫。”说的就是圆明园。

二、清代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寺庙国林,早在东晋时就开始出现,至明清两代,寺庙园林已是随处可见。清代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势兴盛。清朝统治者崇奉佛教,尊重道教,以儒家学说施政,并且尊重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传入中国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不同、语言不通、教法学派不同、立场不同及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这就给传播者和接受者带来了困难。在翻译经典时,难免借助于中国文化,这自然给伊斯兰教中国化带来了需要,形成了伊斯兰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到了清朝时期,清政府管理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手段是实施乡约制度。乡约制度就是让乡里、亲属之间互相联保的一种制度。乡约为中国古制。

雍正年间就在甘肃河州地区实行乡约制度。至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以后,这种制度在西北穆斯林聚居区普遍推行。乡约又分为寺约、回约两种形式。寺约是指在有清真寺的地方实行。由地方官选择教内公正之人充当寺约,一般地说,寺内阿訇很可能即为寺约。回约是指在没有清真寺的地方实行。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地域文化,产生了许多的门派。其中,马明心是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派的创始人。哲合忍耶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高声,故又称其为“高念派”,即高声诵念“齐克尔”。它主要分布于青海循化、甘肃临夏、宁夏西吉、海原、固原一带以及云南和中原部分地区。哲合忍耶是人数较多、传播较广、影响较大、发展较典型的一个门派。

马明心,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是甘肃人,他10岁时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随叔父去沙特麦加朝觐。后来在也门入沙孜忍耶道堂求学。乾隆九年(公元1744)回到循化,遵师命传授沙孜忍耶道堂宗旨,取名哲合忍耶。马明心提倡简化部分宗教仪式,反对强征天课,强调布施应用于救济穷人,教权应该传贤不传子,清真寺掌教应由教众自由选聘。马明心的这些主张,很受当地穆斯林的欢迎,信仰者日众。他于乾隆四十六年归真(公元1781)

西道堂是另一个门派。是由清朝晚期秀才马启西创始的。西道堂主要宣讲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特别是刘智的著作。他生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是甘肃临潭人。马启西说:介廉(刘智字)种子,关川(指马明心)开花,我要结果。马启西认为:中国穆斯林一定要学习汉文和传统文化。这一主张在西道堂所创办的小学和中学中得到实现。以中国传统文化去阐发伊斯兰教学理是西道堂的显著特点之一。西道堂以五大功课为全功,重视礼拜、斋戒,重视宗教节日。他于民国三年归真(公元1914)

中国的伊斯兰教门派虽然多,但其宗旨是伊斯兰教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结合,主张认主独一、知主公正、相信圣人、信仰唯一、命人为善、止人作恶、远奸、近贤的原则。这也符合中国文化的儒、释、道的理念。

三、方外观——皇家园林中的麦加

历史证明,中国历朝历代帝王,统治者都要推崇宗教信仰,为的是进一步控制劳动人民的思想,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清代帝王也不例外,在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汇集了儒、释、道及伊斯兰教于一园。乾隆皇帝为了巩固边疆政权,在圆明园兴建了一座清真寺——中国的“麦加”——方外观。

方外观是圆明园中唯一的清真寺。方外观,敕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主体是欧式石体结构,方形立柱为青石,大理石贴面,刻有阿拉伯文和维吾尔族文组成的几何图案。没有人物、鱼虫、鸟兽等图案,从这点看也非常符合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的习惯。屋顶却是模仿中国式的重檐四坡蓝色琉璃瓦顶,屋顶上有伊斯兰教的新月标志。这是体现了大清帝王的思想,这建筑虽为方西洋建筑,但屋顶确是中国的木质琉璃瓦覆顶,它有寓意在里边,即使西洋的东西再好,也在大清朝的统治之下。

楼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大门和楼梯的台阶是用青铜构制的,异常精美,是一座仿西洋建筑,坐北朝南。按照伊斯兰教的建筑规制,全世界的清真寺建筑都是朝向麦加的方向来建造。中国位于麦加的东边,按照伊斯兰教的建筑规定,应该是坐东朝西而建。圆明园的方外观确是坐北朝南,这完全是按照中国建筑的“坐北朝南”固有模式,皇家的建筑都非常讲究风水,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其他建筑和谐。但里边的陈设确是按照向麦加朝拜的方向装饰和陈设的。

室内还有两块圆形阿拉伯碑文。左边这块碑文的译意是:“安拉爱奥斯曼,奥斯曼爱安拉。”右边这块碑文的译意是:“阿里爱安拉,安拉爱阿里”。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告诉世人信仰安拉。两块碑文中的奥斯曼和阿里,都是穆罕默德的四位继承人之一。

圆明园是清朝鼎盛时期的皇家园林,有楹联匾额1400多个,每座建筑的名字除了具有展示书法艺术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主人的心境。方外观的来历,或许是来自《庄子·大宗师》中的解释:彼游方之外者也。就是指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

清朝入关以后,迅速融入了中原文化,在宗教信仰上,清代帝王以信仰佛教为主,并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甚至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天主教文化传播的影响,多种宗教信仰并行。乾隆皇帝跳出世俗礼教的圈子,非常尊重容妃的伊斯兰教,对容妃名副其实的宠爱有加。

方外观是容妃作礼拜的地方。都说皇帝后宫佳丽30003000佳丽宠爱一身,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容妃就是清代乾隆皇帝非常宠爱的一位。乾隆皇帝对她的宠爱到了可以打破清规戒律的程度。乾隆皇帝有妃嫔42个,在这42个妃嫔中,容妃是他唯一的维吾尔族的妃子,信奉伊斯兰教。乾隆皇帝非常尊重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宫中,为她设清真灶,制作清真饮食。可以不穿大清妃嫔的满族服装,不穿妃嫔特有的花盆鞋,不梳清朝妃嫔的发饰,不戴满族头饰,不随皇帝信仰佛教,保持自己的伊斯兰教信仰。从这不难看出,乾隆皇帝非常宠爱她,以至于在容妃临去世之前,乾隆皇帝还赏赐了她十个春橘。

若问乾隆皇帝之所以对容妃宠爱有加,主要原因是,容妃的家族由于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变”有功,被封爵,她本人也入宫为妃。她入宫的时候年芳26岁,在宫中生活了28年,54岁病逝宫中。她去世后的棺椁上按照伊斯兰教习俗刻上了阿拉伯文以普慈特慈真主的名义

乾隆皇帝之所以如此宠爱容妃,一种原因,容妃是新疆维吾尔族,长得眉清目秀,确实非常漂亮;另外一种原因,历朝历代帝王都以联姻的方式巩固自己的边疆政权。每当容妃做礼拜的时候,乾隆皇帝都会在主楼南侧的五竹亭等候。五竹亭完全都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竹与竹之间都镶嵌着珍珠、玛瑙和翡翠等珍宝。这种的制作方法是沿用了扬州的周式制作方法。每当撤离之后,就会用特制的罩子把五竹亭罩起来。由此可知,方外观不仅是民族团结的见证,更是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宗教的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但是很遗憾,这座清真寺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只剩下一些石构件和残迹供游人凭吊。

四、文物昭示着的历史文明

圆明园的“麦加”,印证了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伊斯兰教在清代帝王中的重要地位。更展示出中阿文化交流的精彩篇章。尽管方外观的建筑不复存在了,但这些倔强矗立着的残迹,依然向来关顾此地的游客,诉说着伊斯兰教在圆明园繁盛发展时期的那段辉煌的历史。

伊斯兰教经过1000多年的融合,伊斯兰教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一直以来,伊斯兰教秉承着的宗教理念。圣训曰:爱人如爱己,方为真信士。清代穆斯林学者马注在他的著作《清真指南》中深刻解读了《古兰经》中一个关键词热和麦的丰富内涵,提出了四善说: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独善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事实表明,中国穆斯林长久以来秉承伊斯兰教的宗旨,与其他非穆斯林和睦相处,与中华民族结成了兄弟情义,变成了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今天,文明互鉴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文物成为载体,历史的文明带到世界各地。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文明互鉴的理念已被视为重要的引领力量。

20195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吸收了各种外来文明,中国穆斯林文化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在包容并蓄中不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合作。以包容的精神,文明互鉴,为世界和平和谐与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解秀清,圆明园展览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