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埃及:内阁“换血”能否换来经济新生?
发布时间: 2013-01-10 浏览次数: 47

16日,埃及总统穆尔西接受新任命的10名部长宣誓就职。

16日,埃及政府内阁进行“大换血”,更换了包括内政部、财政部在内的10名部长。这是埃及总统穆尔西在宪法公投通过后首次大规模改组内阁,旨在寻机改善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并安抚民众对经济危机的不满。

内阁重组为挽经济颓势

据美联社报道,新任命的10名部长举行宣誓就职仪式后,与总统穆尔西举行了紧急会晤,着重讨论如何重振因社会动荡而受损的旅游业及吸引外国投资的问题。

在世界经济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经历着持续政治动荡的埃及自然难逃经济倾颓的命运。埃及货币贬值严重,埃及镑甚至出现了一周内连续下跌3%的情况。外汇储备也急剧缩水,至2012年底预计损失已经超过50%。稍有起色的旅游业在新年旺季也跌入谷底,不少饭店入住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各种生意惨淡经营。

除此之外,埃及的投资环境也进一步恶化。全球主要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去年1224日把埃及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B下调至B-,认定政府债务较高和政治混乱状况给经济构成风险。同时,由于政治不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打算同埃及签署的48亿美元借贷协议至今也没有达成。

在宪法公投通过后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穆尔西“痛下决心”重组内阁,被视为改善经济的重要举措。此次内阁改组人数之多、力度之大,足见其改善经济现状的决心;特别是连内政和财政部长都被替换,可以说是埃及政府对民众和反对派做出的一次郑重交代。

反对派拉锯形成重重阻力

不过,反对派对这份改组名单并不买账。除了对改组内阁没有给反对派提供任何职位的事实颇有微词之外,他们还指责穆尔西根本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的具体方案,包括如何应对预算赤字或削减社会补助等。

事实上,穆尔西并非无路可走,然而充当着施政阻力器的反对派施加压力,致使重要经济政策朝令夕改。去年底,穆尔西积极推动经济紧缩政策以拿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可惜刚刚出台的增税政策仅仅几天就在反对声浪中搁浅。

没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重组便无从谈起。穆尔西原本以为艰难的过渡阶段将随着宪法草案在公投中获通过而结束;他极力宣扬各派应当放下分歧,将改善经济提上议程,以期通力合作,共渡难关。

穆尔西的表态却并没有引起反对派的共鸣,在公投中“失守”后他们不肯善罢甘休,誓要“搅局”到底。“46日”运动领导人艾哈迈德断言“对话无法产生任何实质性结果”;而“全国拯救阵线”发言人加尼则嘲讽道:“目前的会谈都是滑稽的和戏剧性的。”

“分裂”的埃及拷问西式民主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天的埃及正处在一种撕裂的状态中,埃及的经济元气在旷日持久的内斗中受到损耗,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日趋瓦解。

那些急于在埃及土地上推行西方民主并指望其“大获全胜”的人或许没有料到这样的窘境。埃及的民主并非来自于内部因素的自然成熟,而是被外部推动力强行“催熟”的。

有媒体分析指出,埃及跳跃式地进入了所谓的“民主”阶段,而这样的民主难免会沦为“混战”,因为民众并未形成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共识,政府权威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确立。

与此同时,埃及民众对民主转型普遍缺乏认知,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民主”直接与自身既得利益画等号,在其他势力的煽动下,难辨是非的民众容易被“民主”误导,从而造成社会分裂与派别对立。

在各国都致力重振经济的今天,埃及却被全球化的大潮推到世界经济的边缘。愈演愈烈的政治内讧让穆尔西“力挽狂澜”之举平添变数,笼罩在埃及头顶上的阴云恐怕难以在短期轻易散去。

(作者:崔亦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