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新华网:人质事件使阿尔及利亚陷入窘境
发布时间: 2013-01-24 浏览次数: 43

多国抗议解救行动

据阿尔及利亚内政部公报,实施袭击气田的武装分子一共32人,来自不同国家,其中有3名阿尔及利亚人,并有炸药方面的专家。武装分子携带重型武器,乘坐多辆越野车从邻国进入阿尔及利亚实施袭击。16日凌晨,武装分子首先袭击了一辆载有气田员工的大巴车,随后闯入气田生活营地和天然气处理厂,劫持了包括外国人在内的大批人质。

事件刚发生后,阿官方表态称绝不会和劫持者进行谈判;而劫持方发言人也表示“政府军一旦靠近,就炸死人质”,并要求“与人质一同离开”。

17日以来,阿军方连续3天开展武力营救人质行动。阿尔及利亚总理塞拉勒21日宣布,气田人质劫持事件一共造成37名人质死亡,其中包括1名阿尔及利亚人,另外还有5名外国人质失踪。

阿尔及利亚军方快速武力解救行动被一些西方媒体形容为“残忍的袭击”、“鲁莽的救援”,遭到相关国政府的关注和指责:日本曾要求阿军方停止军事行动,以保证人质安全为前提;英国、爱尔兰等政府也发表声明,对阿军方未提前通报行动表示不满。

阿安全政策遭质疑

阿东南边境地区与利比亚、尼日尔、马里接壤,边境线绵延数千公里,且历史上边境地区聚居着不同国家游牧民族,没有明显国界概念,恐怖分子可以混迹于当地百姓之中,很难分辨。在边境猖獗的走私活动中,多个极端组织得以建立联系并相互壮大。“阿拉伯之春”后,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再次助燃了“基地”组织在西北非的扩张之势。特别是利比亚战时失窃的武器库以及海湾国家的军品援助,都为各个零散的武装组织提供了便捷的武器市场。

据报道,策划此次袭击的组织名为“血盟者”,其首领是臭名昭著的莫克塔尔,主要在利比亚活动,经常策划越境恐怖活动,是阿安全力量的头号敌人。

此次袭击,武装团伙仅凭借二三十人,便能轻松攻入严密防卫的石油基地,并劫持大量人质,这让国际社会纷纷质疑阿政府的安全政策和反恐能力。分析人士称,袭击充分显示阿尔及利亚反恐体制的弱点,阿政府的安全政策已经失败,国家保护边界的能力令外界担忧。

马里危机“外溢”效应

“血盟者”在向毛里塔尼亚官方通讯社发布的声明中称,劫持外国人质是对“法国出兵马里、阿尔及利亚开放领空”的报复。国际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此次事件凸显了马里危机的“外溢”效应。

马里危机将阿尔及利亚推至两难境地:阿国希望马里叛军受到有效控制,以免他们在阿南部寻求独立的图瓦雷格少数民族中形成“示范效应”;但它又担心陷入战事的西非迎来新一轮的外国驻军。

在此情况下,阿尔及利亚采取了“双面”外交策略:一方面坚定呼吁马里政府与叛军展开对话,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危机,另一方面又与法国达成协议,开放领空允许其使用南部的空军基地。法国曾在阿尔及利亚殖民一百多年,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伤痛和隔阂依然存在,因此向法国开放领空的做法不仅激发了民众的反感,更激起了极端组织的怒火。

此次袭击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国际化,从而给外国势力军事介入马格里布地区制造了口实和机会,这是阿尔及利亚最不愿看到的。

分析人士认为,事件已不可避免地将阿尔及利亚拖入马里战事。而马里危机的解决绝非一时一事,可能陷入长久对抗。阿尔及利亚今后将面临恐怖分子入境袭击、难民涌入等诸多安全问题。

投资者忧心忡忡

阿尔及利亚是北非地区重要的能源生产国,是世界上第九大天然气生产国,也是欧洲天然气市场第三大供给国。阿外汇收入的98%依靠石油天然气出口。

袭击发生后第二天,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价格波动。伦敦天然气市场17日价格上涨4.4%。此外,事件还影响到对欧洲部分国家的天然气供应。据阿尔及利亚经济专家分析,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在欧洲占有13%15%的份额,袭击事件必将引发欧洲国家担心。意大利Snam Rete Gas公司称,阿尔及利亚向意大利供应的天然气每日减少1000万立方米。

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分析认为,袭击不至于导致市场恐慌,但从长期看,如果恐怖分子今后有能力频繁在地区策划此类袭击,势必会对能源市场造成冲击,这一点值得关注。

袭击发生后,遇袭气田的投资方之一英国石油公司撤走了在阿非核心业务人员。但多数外国投资者没有大规模撤离。法国驻阿一家大型公司总裁向当地媒体表示,尽管袭击引发对阿安全形势的担忧,但公司还将继续留在阿尔及利亚。法国是阿尔及利亚第一大经济合作伙伴,在阿拥有多个大型投资项目。

(记者 黄健)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