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国际先驱导报:阿尔及利亚缘何频发仇外事件
发布时间: 2013-01-29 浏览次数: 97

116日,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报道的电视截图,被绑架的人质们高举双手。(路透社)

阿尔及利亚东部艾因阿迈纳斯市,发生外籍员工遭绑架事件的气田。(美联社)

121日晚上,阿尔及利亚东南部伊利济省小城艾因阿迈纳斯街头一间咖啡馆里人头攒动。电视中,阿尔及利亚总理塞拉勒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人质劫持事件最终遇难人数。

1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打破了小城的平静。一伙自称“血盟旅”的极端武装分子越境袭击了距艾因阿迈纳斯城50公里的天然气田,劫持了包括26个国家134名外籍雇员在内的近800名人质。直到19日,喧嚣了3天之久的人质事件才在阿尔及利亚政府军强攻下血腥落幕。

这场人质事件震惊世界,更令人震惊的是,除了少数几个来自加拿大和也门的恐怖分子外,参与策划、劫持和协同行动的恐怖分子主要来自阿尔及利亚、马里、突尼斯、尼日尔、毛里塔尼亚、利比亚等7个非洲国家。事实上,恐怖主义几年前在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还是个“新名词”,但近年来,绑架、袭击外国人事件却频频在这里发生,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沙漠为恐怖活动提供了土壤

2011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颠簸动荡的“阿拉伯之春”国家时,位于西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却在南苏丹独立后,悄悄地取代苏丹成为非洲版图上面积最大的国家。48个省由疏至紧向北部地中海沿岸聚集,3400多万人口集中于不足15%的土地上,中部南部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于是成为一片人迹的留白,孤单伫立着数座油气田。

然而正是这片曾经在女作家三毛笔下民风质朴充满异域风情的广袤沙漠,模糊了西北非各国的边界,并容纳了各类游离在现代社会文明之外、以走私、劫持等活动为生自成一套生存体系的武装团体,为他们提供了无拘无束的土壤。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阿尔及利亚深受恐怖主义困扰,绑架袭击外国人事件频发。19941224日,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阿尔及利亚机场被武装恐怖分子劫持,机上265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被扣作人质。恐怖分子属于一个名为“伊斯兰拯救阵线”的极端组织。

2003年上半年,到阿尔及利亚南部撒哈拉沙漠探险的32名欧洲游客先后被绑架。绑架者是当时阿尔及利亚主要活跃的恐怖组织“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2006年该组织改旗易帜为“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成为“基地组织”西北非分支,专门以袭击政府军、警察,以及西方人士为目标。

20071211日,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接连发生两起爆炸事件,其中一起发生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难民署)驻阿尔及尔办事处旁边。当天,该组织宣布对袭击负责。

20098月阿尔及利亚“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又在法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门前发动自杀式爆炸袭击。同年,这一组织杀害一名英国人质并声称在毛里塔尼亚击毙一名美国救援人员。

而策划此次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的组织名为“血盟旅”。其首领莫克塔尔·贝尔莫克塔尔,原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骨干之一,近些年因政见不同,另立门户。目前,“血盟旅”主要在利比亚活动,经常策划越境恐怖活动,被阿安全部门视为头号敌人。

近些年,经阿政府军多年打压,恐怖组织势力一度被削弱。但随着2011年开始的“阿拉伯之春”引发地区动荡,特别是利比亚战时大量武器失窃,恐怖主义再次呈现抬头之意,而在西非浩瀚沙漠中则形成了一个“恐怖分子共荣圈”。

绑架外国人有利可图

可以说,绑架人质换取赎金是恐怖组织除走私、贩毒外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

联合国监控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小组负责人理查德·巴雷特说:“你可以算一笔账,(阿尔及利亚“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以往每释放一名人质,就索要300万欧元(约合408.5万美元)赎金,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由于绑架外国人有利可图,撒哈拉地区正在形成一个“人质交易黑市”,独立行动的武装人员通常把绑架来的外国人转手给“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基地”西北非分支。

有了钱,西北非分支的活动就更加频繁。这些恐怖组织的成员大多从阿尔及利亚等西非穷国中招募,因为那里有他们忠实的追随者。

“殖民者刚走45年,又被当局请回来了,还带着武器”。一名阿尔及利亚网友几天前在脸谱网站上这样留言,激烈抨击阿尔及利亚支持法国出兵马里并开放领空和军事基地的决策。

在这片经历过数百年殖民史的西非土地上,五六十岁的人几乎只会说法语,不会说阿拉伯语,而上世纪70年代的“阿拉伯化”之后,年轻人则只会说阿语,不会说法语。当地记者说,民众对西方国家仇视心理的普遍程度,与对“恐怖分子”的厌恶似乎不相上下。

也许就是由于这样的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恐怖分子打着“反殖民”的旗号获取民心,甚至对外国人下手也不是什么不可宽恕的事情。

依靠绑架“创出品牌”

对恐怖组织而言,绑架外国人除了获得“经济利益”外,还是件“扬名立望”的事。

人质劫持发生后,宣称对此劫持人质事件负责的“血盟旅”,在向毛里塔尼亚官方通讯社发布的声明中称,劫持外国人质是对“法国出兵马里、阿尔及利亚开放领空”的报复。

而这也许并非人质事件发生的全部理由。当地评论家、前青年体育部长卡迈勒·布沙马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说,袭击早在两三个月前就开始策划了,而阿尔及利亚开放领空是最近的决定,因此袭击者的动机不可能是针对这一决定。阿尔及利亚一直以来都是恐怖分子觊觎的对象,这一次恐怖分子选择袭击气田、劫持人质,目的是为了制造舆论。

在西北非国家多年生活的老记者说,其实所谓的“基地组织”分支,几乎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认同,并不接受直接领导,甚至“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也与基地组织没有直接的组织和命令关系。而在这片资源相对受限的地域,恐怖活动成为一种生存模式,主要依靠“创出品牌”来吸引人员及投资,并借机壮大自己的组织。

此次人质事件“这一票”,绝对可以成为西非“恐怖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所谓的“基地组织”分支,很可能借机壮大自己,大肆扩张。“这种‘泛指的’基地组织,扩散范围和速度恐更难控制。”

恐怖主义“泛非洲化”

近年来,“基地”组织这个词在非洲大陆被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绑架、枪战、贩毒等行为最后都指向“基地”在非洲的分支或与其有关联的武装组织。阿尔及利亚政治安全问题专家巴沙尔·贾希德认为,此次人质事件可能还会继续发酵,产生更深远的国际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近年来强硬反恐战略的弊端——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却难逃越反越恐的怪圈。

过去几年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反恐为名,分别对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伊斯兰国家发动战争或进行空中打击,却反而使得恐怖组织借机坐大,尤其是“基地”组织在阿富汗被打散后,转移到北非和西非等地,勾结当地极端势力,他们同气连枝,互为臂助,恐怖主义有“泛非洲化”的趋势。

而由于大量的无人机空袭、军事干涉、对“涉恐”国家的限制加深了伊斯兰世界对西方国家的仇视心理;这些仇视心理加快了“基地”组织极端理念的传播。在长久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弊端下,一些偏远地区的民众选择了“恐怖分子”作为一项职业。

可以说,人质事件并非阿尔及利亚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西北非国家的困境。一直以来,绑架西方侨民、达到自身诉求是一些恐怖组织的惯用伎俩,美国《纽约时报》指出,人质事件之后,非洲一些国家的极端宗教分子可能绑架更多的非非洲裔人士,并通过勒索巨额赎金的方式,继续从事恐怖活动。非洲国家反恐形势越来越严峻。

(记者:蔺妍、黄健、平悦)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