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非洲最近成为了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马里内战将法国卷入,阿尔及利亚的人质危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震惊世界。这些事件都离不开极端主义恐怖组织,而在这些极端组织的背后或明或暗都有“基地”的阴影。
“基地”组织为全世界所熟悉起因于“9·11”事件,其头目本·拉丹也因此成为全球恐怖头号人物。然而经过美国十年反恐,2011年5月,本·拉丹在巴基斯坦被击毙。美国一些情报机构和学者之后料定,“基地”组织已经被打碎,分崩离析甚至消亡指日可待。但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最近在非洲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会发现,拉丹虽死,幽灵仍在,甚至大有在非洲中兴之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春认为,“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在反恐方面的大力度,让“基地”组织由中东地区分散朝周围转移,其中一个方向就是非洲西北部,而利比亚国内为推翻卡扎菲而爆发的内战,进一步导致非洲的恐怖组织发展壮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恐怖主义要被彻底消灭并不是几场反恐战争就能完成的。
恐怖组织变成“松散网络”更难应对
美国海豹突击队成功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可以说给总统奥巴马去年赢得连任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不过,有观点认为,如果从整体反恐的角度而言,这一突袭行动并没有多少效果。尽管本·拉丹这个恐怖组织的标志性人物被美军除掉了,但“基地”并没有就此终结。
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如今的“基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个组织,而是变成了全球极端分子的一个代号。这些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将西方人从自己的地盘上赶出去,即使这些地方只有他们自己认为属于他们。在以前,国际反恐力量可以将主要目标集中于藏匿在阿富汗边境毗邻巴基斯坦地区的那个“基地”组织成员,如今需要面对的则是散布在全球各地,却通过一种“松散的网络”联系在一起的恐怖袭击者。有分析人士指出,自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让本·拉丹成为全球最臭名昭著的恐怖主义头目后,这种转变已经持续了10年以上。
张春也认为,美国击毙“基地”头目本·拉丹,对全球反恐方面的意义并不太显著。本·拉丹死后还会有其他恐怖组织头目出现,只不过知名度不如他而已。“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打击甚至可能让恐怖组织意识到战略创新的迫切性,从而促使他们发展壮大。就像揭露了一些阴暗面后,总会让一些原属于这些阴暗面的"漏网之鱼"吸取教训改进自己。”
他举例说,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目前是“基地”组织在非洲的最大分支。该恐怖组织原本只是由阿尔及利亚内战叛军构成的一个组织,并没有太大的跨国影响,然而在“9·11”恐怖袭击后,“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意识到了国际化的效果,从而在2006年与“基地”组织正式结盟。
张春说,恐怖主义是有根源的,主要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因素,例如极端主义的思想,或者是对社会不公平现状的不满等,而这种不公平现状不仅涉及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方面。要想通过几场反恐战争彻底消灭恐怖主义,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利比亚内战给恐怖组织提供人员武器
张春还介绍说,“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加大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结果导致的后果是恐怖组织被赶出中东地区,分成几股力量,一股向东到了巴基斯坦地区,另一股则来到非洲西北部地区。“西非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也令其成为恐怖分子聚集的地方,尤其是马里这个国家,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往往只有几个人,沙漠地带的人口则更少,让恐怖分子得以栖身。”
这些恐怖组织不仅意图颠覆非洲非伊斯兰政权国家,例如马里、阿尔及利亚等,同时还利用埃及、利比亚等国家国内兴起的改革浪潮试图制造混乱。而最近马里国内的乱局以及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更是让一些分析人士发出恐怖袭击开始大规模反扑的呼声。
张春认为,利比亚国内战乱,加上阿拉伯之春后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的打击,给非洲恐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他说,卡扎菲担任利比亚领导人时期,招募了非洲地区其他国家的军人作为自己的保卫队,这支“利比亚政府军”在军事训练方面有一定的水平。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这些人无处可去,最终只能加入恐怖组织,无形中给非洲的恐怖组织提供了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卡扎菲时代,利比亚国内积攒了大量的武器,这些武器在卡扎菲死后也流散开来。再加上利比亚内战时期,西方国家提供给利比亚反对派的武器也在战后流散,武器走私情况日益严重,给恐怖组织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首先是美国的反恐战争把恐怖分子赶到了非洲西北部,随后是利比亚战争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当前的情况就是该地区的恐怖组织不仅有人有武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张春如此总结非洲恐怖组织发展的状况。
西方分析人士称美国不愿意充当世界保镖
部分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在击毙本·拉丹后,将反恐的残局留给了那些非洲国家的原宗主国来处理。从利比亚的经验可以看出,法国在英国的帮助下处理反对派与卡扎菲之间的争斗,美国远远待在安全距离。如今,在马里,情况也是如此,法国依然是对抗该国国内武装分子的主要力量,白宫则表示军事力量不会介入。
有人宣称,美国应该肩负起国际反恐的重担,更不要说美国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换来的永远是美国的唯一回答:“我们打死了本·拉丹,已经算清了这笔帐,不再担任全世界的保镖了。 ”
一些西方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东欧几个国家的时候,就曾宣布放弃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按照奥巴马的说法,冷战已经结束了,不过有心人士则解读为:你们应该依靠你们自己了。分析人士称,奥巴马的真实意思就是美国不再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保镖,当欧洲国家遭遇到来自其他地区的恐怖威胁时,他们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耗费自己的军费来保护自己,美国政府的钱将用于国内的各种建设。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十分明显,甚至是在自己的外交官员遇袭身亡时也没有太多关注。他们指出,在去年的总统选举期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但美国国内的主流媒体并没有太多报道此事。如今,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或许暗示着国际恐怖主义的再度抬头,但美国媒体关注更多的还是国内的控枪问题。
即将退休的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倒是对人质事件发出过激动的言论,宣称“应该再次重视恐怖分子,让他们没有藏身之所,无论是在阿尔及利亚、在北非或是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帕内塔发出如此一番言论,但并不意味着美国会真正积极主动地介入。美国的政客们当前更关心的是财政悬崖等问题,而不是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部分分析人士更是指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或许是这样:让那些此前依靠美国军力的人来付出,美国则借此享受得以让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安全的世界。
美国在非洲反恐力度仍在加强
不过,张春则认为,美国的反恐力度其实并没有减弱,反而是在加强,在非洲也是如此。虽然看上去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对非洲没有太大的动作,但其实还是在许多非洲国家开展秘密的情报活动,同时支持当地力量展开反恐行动。
他说,这一点从美国的军费开支划分可以得到体现。在整体军费遭大幅削减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提供给非洲司令部的军费拨款则有所增加。 “美国在非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反恐,在此基础上把军事和外交、发展等事务结合起来。2013年,奥巴马政府可能在35个非洲国家派遣小分队,展开反恐方面的军事行动。 ”
张春还指出,法国在马里发动的军事打击也存在问题。法国曾表示,将协助马里政府夺回北部地区,但张春则指出,马里北部的所谓叛军其实主要是追求独立的图阿雷格人,并不是恐怖组织或极端武装,只不过在谋求独立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极端武装展开了合作。他说:“其实叛军与极端武装之间还有一定的竞争。随着极端武装在当地的不断壮大,叛军的经费出现紧张,从而导致人才流失到恐怖组织。 ”
其实,在法国军事介入马里的内战后,叛军的态度立刻有了转变。张春指出,叛军中的图阿雷格人其实本身已经对独立没有太强的欲望,想要独立的主要是曾随卡扎菲部队一起作战的部分图阿雷格部族武装人员,他们在卡扎菲倒台后回到马里,拥有相对精良的武器装备,同时又接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因此对武装谋求独立的念头更为强烈。
张春还说,阿尔及利亚作为西非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同时又与马里共享1600公里的边境,因此必然不能给马里叛军留出口。因此,在法国介入后,阿尔及利亚开放军事基地供法军使用,而马里北部的恐怖组织和极端武装也想要打破出口,这也是导致人质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章磊)
来源: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