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右翼阵营在国会议席上的整体优势,日前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获得总统佩雷斯授权组织联合政府,他有42天的时间去游说各党派加盟。以色列国会共有120席,在刚过去的大选中,利夫尼领导的前进党获得28席,较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的27席为多,但是走中左路线的前进党即使把以工党为首的整个左翼阵营拉进去,也只有55席,不足以组成联合政府。反观以利库德集团为龙头的整个右翼则拿下65席,虽不是名义上的第一大党,但牵头组织联合政府却也算顺理成章。
应该说,大选结束后出现的政治僵局,在佩雷斯授权内塔尼亚胡组织联合政府后已经出现了破解的可能,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讨论一个右翼阵营主导的以色列政府究竟能走多远——因为连内塔尼亚胡自己也不想让前进党成为反对派。以内塔尼亚胡的政治智慧,他应该知道纯粹依赖右翼阵营议席组织联合政府将难以见容于美国,也限制了他在处理以巴问题上的回旋余地。
这次以色列大选最吊诡的地方,是一方面在中东和平问题上最具影响力的美国正在左转,民主党不但拿下白宫还在国会夺得了控制权,左翼自由派实现了院府一统;但另一方面,以色列的民意却右转,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以横扫千军之势拿下了27席,较2006年翻了一倍多。当美国由主和的民主党掌政,一个主战的政府在以色列难以有好日子过,内塔尼亚胡就曾经“身受其害”。1996年,美国总统是民主党的克林顿,当时年仅47岁的内塔尼亚胡在国会右翼势力的支持下成为以色列最年轻的总理,并势言绝不撤出占领土地。据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主管的罗斯(Dennis Ross)回忆,克林顿曾在白宫内数次为内塔尼亚胡动怒,狠批他自以为以色列是超级大国。言下之意,就是在以巴和平进程上,以色列必须一步步跟从美国的指挥棒行事。内塔尼亚胡后来正是迫于白宫的压力,万般无奈地执行《奥斯陆条约》,在西岸城镇希布伦撤出部分以军。冲着他绝不放弃土地的政治主张而来的右翼各党随即分崩离析,内塔尼亚胡也因此失去了总理一职。
内塔尼亚胡应该很清楚,现在美国不但再一次由民主党主政,而且直接执行外交政策的还是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就在佩雷斯授权内塔尼亚胡组织联合政府的前一天,美国中东和平特使米歇尔就明确表态,以色列必须在政治上继续与巴勒斯坦方面谈判,不能只推出经济方案。这是冲着内塔尼亚胡而来的。在大选中,内塔尼亚胡提出了“经济和平”的政纲,准备让以军保留西岸的军事控制,包括其边界和间隔空间,允许巴勒斯坦人管理其城镇的治安,但是以军可以随时攻击任何对以色列构成威胁的挑衅者。作为交换,内塔尼亚胡提出以色列将为巴勒斯坦建设工业园,以促进巴人地区的经济发展。内塔尼亚胡提出的方案反映了相当多以色列右翼选民的忧虑:退出西岸将重蹈加沙地带的覆辙,没有以军戒备之下,哈巴斯等组织将不断向以色列发射飞弹,使以色列人生活在惊恐之下。然而,这样一个方案大有以钱换土地的意味,任何巴勒斯坦领袖均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巴勒斯坦方面主战的哈巴斯势力不断上升,倾向于主和的巴解组织的选民基础却在不断萎缩,此消彼长之下,只有和以色列对着干的政治人物才会有政治前途——这种方案只会加速巴勒斯坦选民投向哈马斯。
因此,对于内塔尼亚胡而言,他必须利用组织联合政府的机会调整自己的政纲,以推出一个其政治路线是奥巴马可以接受的新政府。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在国会拥有28席的前进党,两者加起来已经55席,只要再拉到任何一个第二梯队的政党(例如工党、以色列家园或者沙斯)就有足够议席组阁。日前,前进党领袖利夫尼表示排除加入新执政联盟的可能,理由是那将使前进党违背其政治理念。不过,这很可能只是一种政治姿态,利夫尼的目的应该是以退为进,通过这样讨价还价换取内塔尼亚胡在新政府中给前进党让出更多重要职务。更重要的是,和内塔尼亚胡一样,利夫尼也要看美国的脸色,如果奥巴马表态要求前进党加入,这种压力将是她难以承受的。
(作者:陈永杰)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