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国际金融报:中东,美国又来了?
发布时间: 2013-03-08 浏览次数: 59

11天,9个国家,美国新任国务卿克里的首次外交“巡演”结束了。按照克里的自我定义,这是一趟“倾听之旅”。其言下之意很明白,美国这次只准备听,没准备说,就更没准备做什么。

所以这一次克里首秀,有点“锦衣夜行”的意思,略显沉闷,无人喝彩。但这本身就说明了当下美国外交的尴尬:本来亚洲战略要“硬”,但国内经济不稳,政争不断,军费缩减,显得有点有气无力。中东各方要“抚”,但伊斯兰势力日益壮大,反美更加激进,光靠“抚”已行不通。

进退均无法使力,克里再长袖善舞,也舞不出什么新意。在叙利亚问题上,虽答应支援武器,但又怕反对派与伊斯兰激进组织鱼龙混杂;在伊核问题上,虽一再催促谈判向前,但又要防备以色列先发制人,把美国被动拖入战争;急切与埃及合作,但总统穆尔西是美国的朋友,还是反对派更亲近美国?

前怕狼,后怕虎,克里当然束手束脚。中亚北非的动荡之初,美国是欢欣鼓舞的,并看作又一次“价值输出”的成功典范。但两年后的今天,局势完全逆转,宗教势力在中东壮大,摩洛哥、突尼斯、埃及等国均不同程度出现伊斯兰政党得势的情况,“阿拉伯之春”已脱离了美国的民主样板,走向寒冬。与此同时,中亚北非的反美情绪抬头,大使馆频频被袭,甚至有大使本人被杀,大量事实说明,美国正在失去对中东进程的主导权。

当然,“远离”中东也许是刻意为之的结果。美国有孤岛主义的传统。一旦“内伤”过重,民众就开始厌战向内。次贷危机、债务危机、财政悬崖、自动减赤,美国经济始终回暖乏力,失业率成为各界心病,“占领华尔街”运动还时不时地出来“捣蛋”。

在中东成为美国的又一个“泥沼”之时,及时远离,是美国国内政治对外交重心调整的必然要求。

但完全脱离是不现实的。因此美国维护中东事务主导权越来越看重欧洲盟友的作用。这被美国称为“巧实力”外交,即拉拢欧洲,对付中东,相互借力,共担责任。从克里之行来看,这本是美国的本意,美国当“幕后领导”,拉欧洲分担责任,双方分工协作,奥巴马政府处理中东事务的基本模式,在利比亚战争中初成、在叙利亚危机中逐渐成熟。

美国的算盘很好,但局势并不一定按照剧本来。有分析就认为,这一轮的中东动荡,本身就与美国抽离中东有关。美国脱离政策在客观上制造了安全“真空”,诱发、加剧地区格局重组,而地区盟友在忧虑美减少投入的心态支配下,将不得不对自身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对美关系。如果盟友欧洲控制不得力,中东动荡扩大,美国是回来,还是置之不理?这种二选一的选择题,是美国不愿意面对的。

(作者:陈净)

来源: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