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的3月20日,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打出清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打断萨达姆与“基地”组织联系的旗号,发起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战争时隔9年宣告结束。10年来,美国希望打造一个地区忠实盟友的愿景并未实现。地方势力各自为政,教派冲突持续不断,恐怖爆炸时有发生,经济发展阻碍重重。百废待兴的伊拉克重建之路依然漫长。
战火已停,创伤未愈
国家安全形势严峻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时曾经表示,伊拉克的未来将在其人民手中。不过现在看来,美国强制推行的民主,在这个派系林立的国家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弱势的马利基政府曾创造过连续289天组阁失败的世界第二内阁难产纪录。如今什叶派政府虽勉强组成,但由于觉得利益受损,逊尼派抗议的呼声一直不断。这种矛盾在美军撤军后的第二天就开始激化。2011年12月19日,什叶派穆斯林领导的政府对逊尼派的副总统哈希米以涉嫌参与恐怖活动发出逮捕令。逊尼派随后在2012年早些时候试图联合库尔德人和萨德尔派对马利基发起不信任投票,但未获成功。去年8月27日,逊尼派阵营的伊拉克通信部长穆罕默德·陶菲克·阿拉维因认为马利基干涉通信部内部事务,在人事任免和调派上“指手画脚”而提出辞职。去年12月,同属逊尼派的财政部部长拉菲·埃萨维的保镖由于涉嫌从事恐怖活动,被伊拉克什叶派政府逮捕,从而引发了逊尼派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今年3月,埃萨维和农业部长伊兹丁·道莱等逊尼派高管相继辞职。为此,最近两个多月,逊尼派民众多次发起示威活动,抗议什叶派主导的政府压制逊尼派族群,宗派矛盾进一步显现。
与此同时,伊拉克各地暴力袭击事件频频发生,教派冲突有加剧趋势,“基地”组织等一些极端武装团体也在蠢蠢欲动,叙利亚战乱也有蔓延至伊拉克境内的苗头,这都表明该国安全形势仍相当严峻。
80亿重建资金被浪费
尽管近年来伊拉克石油出口稳步增长,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已经独立的库尔德地区以及石油丰富的什叶派省份已尽享和平并走向繁荣,但由于政治割据、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和投资环境恶劣等原因,伊拉克重建的进度不尽如人意。目前,该国只有不到40%的人拥有工作,1/4的家庭生活在世界银行公布的贫困线以下。
伊拉克政府于去年10月通过了2013年预算草案,但由于各政治派别纷争不断,直到今年3月7日才以微弱多数在议会通过,但是大部分资金都被划拨给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备受束缚。不仅如此,在过去5年,伊拉克并没有进行立法使信贷更便捷或加快开办生意流程,更糟糕的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电力供应很难一次维持数小时。美国伊拉克重建特别监察长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至少80亿美元用于重建的资金被浪费。
投资环境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使得一度希望投资伊拉克未开启市场的外国公司开始重新考虑决策。
对此,伊拉克政府发言人阿里·阿尔·穆萨维表示,在未来两年,将看到伊拉克情况有所改变。首先,电力生产攀升将带动多个行业部门,成为伊拉克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此外,经济活动增加将需要更多劳动力,这将带动私营部门的发展。
作为石油大国,伊拉克还“押宝”在投资商对于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投资。伊拉克石油部长鲁艾比3月16日在巴士拉记者会上发表声明称,伊拉克计划未来5年投资1730亿美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以大幅提高国家石油产量,预计未来5年,石油收入将达到6000亿美元。
(记者:袁源 编译报道)
美国梦碎:赔了夫人又折兵
2003年,美国以萨达姆政权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一打就是9年。截至美军2011年12月15日正式从伊拉克撤军,战争共造成近4500名美军死亡,超过10万伊拉克人丧生,伊拉克至今仍未走出战争阴影。当地时间3月18日,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发布的民调数据显示,在伊拉克战争10周年之际,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个错误。
多数分析认为,当初美国顶住强大的国际阻力执意攻打伊拉克的实质目的在于垂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为满足自己的全球战略需要,确保其在中东事务中的主导权,美国打算将伊拉克打造成其忠实盟友。但现在来看,美国在伊拉克付出的巨大代价多少有些得不偿失。除了沉重的生命代价,金钱代价也十分高昂。据美联社报道,过去10年里,美国斥资600亿美元用于伊拉克战后重建,平均每天花费超过1500万美元。而另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计算,10年来的总开支包括军费、使馆开支和重建及援助等,已达7670亿美元之巨。不仅如此,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本是制衡什叶派伊朗的重要力量,美国如愿除掉萨达姆,却造成难以填补的战略真空,令邻国武装分子和“基地”组织有渗透之良机。
受上世纪80年代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的影响,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关系曾长期保持敌对。但到了后萨达姆时代,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政府无法忘却萨达姆当政时期伊朗对伊拉克什叶派的“收容之恩”,近年来反而不断强化和伊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其表现出的“亲伊朗,疏美国”的做法令美国如鲠在喉。特别是美军2011年底撤出伊拉克之后,美国越来越难向伊拉克施加影响力。在一系列重大地区问题上,伊拉克并没有遵从美国意愿。如在伊朗核问题和叙利亚内战问题上,伊拉克政府帮助伊朗躲避美国或国际社会施加的经济制裁,并默许伊朗借其领空向叙利亚政府提供武器和军事装备。
就连当时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最近在反思这场战争时也不得不承认,10年后再回顾伊拉克战争,其结局的确不是当年他所希望的那样。
(记者:袁源 编译报道)
中国助伊重建获双赢
在伊拉克战争十周年之际,爱尔兰RTE网站发布了一篇文章称,似乎中国才是伊拉克战争的真正赢家。
文章称,在伊拉克重建过程中,中国与伊拉克在油气资源方面已经展开多项合作。2008年11月10日,作为伊拉克战后第一个石油合作项目,艾哈代布油田开发服务合同的签署,拉开了中国石油集团进入伊拉克石油市场的序幕,截至2012年10月,这一油田原油作业产量已经突破600万吨。
2009年,在伊拉克政府首次面向外国石油企业进行巨型油田服务合同的招标,中石油与英国石油(BP)结成联合体成功中标,获得伊拉克国内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的作业权,这一油田油气储量占据了伊拉克油气总储量的10%。去年8月时,这一油田日产原油近134万桶。而从2009年首轮招标后至今,中石油已经成为伊拉克石油工业中最为重要的力量。
2010年,中石油宣布,以中石油为首,包括道达尔勘探生产伊拉克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和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在内的联合作业体与伊拉克签署了为期20年的《哈法亚油田开发生产服务合同》。这是继艾哈代布、鲁迈拉项目之后,中石油在伊拉克石油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2012年12月,中石油开始运输哈法亚原油回国,伊拉克投资进入回报期。该项目也成为中石油在伊拉克第二轮中标的7个国际项目中首个实现投产,并首个进入投资成本回收阶段的项目。
近期,埃克森美孚正为其在伊拉克的西古尔奈-1油田项目的股权寻求买家,收购价高达500亿美元。有消息称,中石油或将成为这一世界级超大型油田项目的新接盘者。
2011年,伊拉克总理马利基访华时曾经表示,希望能把更多的中国企业带到伊拉克市场。
(记者:袁源 编译报道)
伊年轻人看好未来
10年前当伊拉克战争爆发时,18岁的阿什拉夫还是一个小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现在他已经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尽管10年过去了,但他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美军炸弹落在家附近响起的巨大爆炸声,8岁的他吓得哭起来,依偎在父母亲的怀里。
在伊拉克,很多年轻人和阿什拉夫一样,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战争和暴力袭击的阴影中度过。不过,尽管在战争和暴力伴随中成长,阿什拉夫对未来依然乐观。
“我认为伊拉克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伊拉克会成为一个富有的国家。”阿什拉夫说。他还表示,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在这里,他不会选择离开伊拉克去国外继续深造或者移民。
据美国方面公布的数字,在伊拉克3000多万人口里,有1800万是低于25岁的年轻人。可以说,伊拉克这个古老的国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很多伊拉克年轻人和阿什拉夫一样,对这个备受战争蹂躏的国家都有着美好的期盼。
尽管很多年轻人认为伊拉克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目前暴力袭击事件仍频繁发生,教派冲突加剧,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这些现实都让他们感到很无奈。
25岁的巴沙尔是一名司机,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如愿在政府部门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像他的很多朋友一样选择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外出和在路上的时间多了,就意味着遇到暴力袭击的风险增加了,因此安全是他首先关注的问题。巴沙尔说:“现在,我们最大的期望就是安全形势会好起来,我们希望生活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因为毕竟安全是最重要的。”但巴沙尔同时也表示,无论怎样,他们都会渡过难关,自己的国家会好起来的,因为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储油国,有足够的实力。等经济情况好转,他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了。
在战后10年里,伊拉克的安全局势一直未好转,这意味着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安全部队。在巴格达繁华的斋月14大街,23岁的士兵艾哈迈德穿戴着沉甸甸的钢盔和防弹衣正在站岗,不时警惕地看着过往的车辆,随时可能发生的汽车炸弹是他的噩梦。
艾哈迈德说,虽然这个工作很危险,但是他每个月能领到大约750美元的工资,收入在年轻人中也不算低,攒几年钱他就能办一个体面的婚礼了。对于未来,艾哈迈德露出轻松的笑容,他相信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梁有昶、张淑惠)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