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世界新闻报:美英为何大谈叙利亚化武:西方媒体大多联系伊战
发布时间: 2013-05-02 浏览次数: 18

顾及伊拉克战争前车之鉴,主要想加大对阿萨德政权施压

“叙利亚越过‘红线’了吗?”最近一个星期,全球各大媒体和多国情报机关、外交机构以及军方都在就这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将决定叙利亚未来的走向,也在考验着多国中东政策的执行。

“不同程度地相信”

423日,以色列军情局官员伊塔伊·布伦在特拉维夫向当地媒体记者称:“根据我们从专业角度的理解,叙利亚政府在最近几个月里多次使用了致命的化学武器。包括最广为人知的发生在319日的事件。受害者有瞳孔缩小、口吐白沫等症状,在我们看来这是由化学武器造成的。哪种化学武器呢?很可能是沙林。”他还呼吁国际社会对此进行干涉。

以色列情报官员的爆料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奥巴马早已为叙利亚问题划定了一条“红线”,那就是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一旦越过这条“红线”,美国就将对叙利亚动武。以色列的这番表态,除了遭到叙利亚政府坚决否认外,也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美国。

美国随后部分同意了以色列的说法。425日,正在阿联酋访问的美国防长哈格尔表示:“美国情报部门分析认为,叙利亚当局小规模使用了化学武器,特别是沙林毒气。”在同日举行的电话记者会上,一名白宫高级官员表示,当天白宫已向麦凯恩等国会参议员寄信告知上述信息。信中写道:“美国情报界评估后不同程度地相信,叙利亚政府曾小规模使用了化学武器。”

随即,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做出了表态。426日,卡梅伦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有限但不断增多”的证据表明叙利亚确实使用了化学武器,情况已经“极度严峻”。

在上述表态中,美国政府“不同程度地相信”一语如同“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名言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很多媒体都注意到,这样独特的表态背后暗含的是比较复杂的信息。一位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不同程度地相信”一词用在叙利亚可能使用化学武器的评估上时,通常意味着美国情报单位内部对于结论存有争论。

为日后动武做铺垫?

有军事专家介绍,化学武器虽然有“穷国的原子弹”之称,但使用起来受到的环境限制极大。同时战例表明,沙林毒气的破坏作用也没有预想和炒作的大。因此,很难想象叙利亚政府军会冒着被美军打击的危险,使用这一实际上并不会为自己带来多少军事优势的争议武器。

427日,奥巴马会见约旦国王阿卜杜拉时,也就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的说法表示:“情报部门的评估目前仍是初步的。”在430日的记者会上,奥巴马一面表示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是“改变游戏规则”、“放出瓶中恶魔”,另一方面也表示要“尽我们所能展开更进一步调查”。众多外媒将这些表态解读为,奥巴马是在暗示,并不会以已经越过“红线”为由对叙利亚动武。

卡梅伦也持类似立场。他在26日的采访中表示,自己既不希望向叙利亚派兵,也不打算派兵,但是“我们可以加大对阿萨德政权施压,并与其他盟友、叙利亚反对派进行合作”。

就连最先发出确信叙利亚使用沙林毒气的以色列,口风都出现了变化。428日,以色列国际关系兼战略和情报部长尤瓦尔·施泰尼茨在接受《纽约时报》和《耶路撒冷邮报》采访时表示:“我们从来没有过问,也不鼓励美国在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我们不会将此事同伊朗做任何比较和联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施泰尼茨的这番话表明了以色列相对中立的立场。

这三国的表态,与之前对叙利亚声色俱厉的恐吓形成了较大反差。大多数西方媒体都将这种转变与当年的伊拉克战争联系了起来。这些媒体认为,当年就是因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才让美英陷入了伊战泥潭。如今好不容易刚刚抽身,奥巴马等人显然不想重蹈覆辙。不过,也有分析指出,西方国家实际上一直在关注叙利亚局势,为对叙动武做准备,但西方国家的整体态度目前仍是以观望和支持叙利亚反对派为主。一定程度地炒作叙利亚化武问题,不仅可避免过早出头,也可为以后武力干涉叙利亚做好铺垫。

(记者 白炎林)

来源: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