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伊朗总统网站公布图片,即将离职的总统内贾德与新当选总统鲁哈尼(右)握手。

不少伊朗民众倾向于支持温和派鲁哈尼。
哈桑·鲁哈尼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伊朗大选,成为伊朗下一届总统。《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称,他的当选“使呼吁改变的伊朗人民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有分析认为,鲁哈尼的当选标志着伊朗革命后一个新历史篇章的开启。
鲁哈尼承诺“同世界进行建设性互动”,包括争取解除严重损害伊朗经济的国际制裁。他表示,“对那些真正尊重民主、互动和自由对话的人来说,新机遇已经降临。”而问题是,鲁哈尼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伊朗?
并非“铁板”
5月15日,伊朗大选结果揭晓,鲁哈尼在伊朗国家电视台表示,“理性和温和之光再度照耀伊朗”,“这是智慧、温和对极端主义的胜利。”当天,成千上万的支持者在鲁哈尼竞选总部外高呼“鲁哈尼万岁”。与2009年不同的是,伊朗民众的庆祝活动没有受到限制。
虽然鲁哈尼获得了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的支持,但形势并不乐观。在大选前一周,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德黑兰市长卡利巴夫和伊朗首席核谈代表贾利利身上,不少人认为,鲁哈尼并非哈梅内伊最想要的总统候选人。在总统电视辩论中,鲁哈尼被指责泄露了伊朗核机密,曾受到警告可能会被剥夺总统竞选资格。
但越来越多人加入支持鲁哈尼的行列,艺术家、活动分子、反对派领导人……鲁哈尼的支持率飙升,这场被西方国家批评为“缺乏透明度”的选举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伊朗大选常常会制造一些惊讶。1997年大选中,改革派候选人哈塔米曾战胜保守派阵营力挺的候选人取得压倒性胜利;2005年,艾哈迈迪-内贾德又出人意料地击败了伊朗老牌政治家———曾两任总统的拉夫桑贾尼。在2009年大选中,穆萨维异军突起,并导致了选后大规模抗议运动。
马尼拉政治分析人士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认为,这次的选举显示改革派和温和派在共同愿景下团结一致、进行权力斗争的能力。在经过长时间协商、草根动员和委员会商议后,前总统哈塔米选择支持鲁哈尼,他说服唯一的改革派候选人、拥有斯坦福大学教育背景的穆罕默德·礼萨·阿雷夫退出竞争。而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对鲁哈尼的全力支持也有效团结了温和派与改革派阵营。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认为,伊朗社会并非铁板一块——— 第三场伊朗总统辩论体现了这一点。这场辩论主要在保守派候选人哈梅内伊的首席外交政策顾问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德黑兰市长卡利巴夫和伊朗首席核谈代表贾利利之间展开。在他看来,这场激战不仅激起了伊朗社会中那些对政治冷漠群体的热情,而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保守派候选人的立场也有很大差异。
核问题是这次大选的重要议题。鲁哈尼虽然表示不会向西方要求“低头”,但是他主张采取更明智的谈判策略,在避免孤立和惩罚性制裁的同时,也不牺牲伊朗进行铀浓缩的权利。而贾利利为自己辩护,称大国的顽固是伊朗坚决反抗的前提。
美国斯坦福大学伊朗问题专家阿巴斯·米兰尼博士认为,新的总统意味着新面貌的出现,“如果贾利利赢得大选,那意味着这个政权将会继续其不妥协的立场。但如果是其他人获胜,那就表明它过去的政策走入了死胡同,需要进行反思。”
民心求变
鲁哈尼是伊朗总统大选6名候选人中最温和的一个,但在所有候选人当中,他在伊朗核问题上的言论又是与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立场出入最大的,甚至对哈梅内伊有批评的言论。为什么哈梅内伊允许这样一个人成为总统?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伊朗问题专家扎维丹法尔认为,这个政权失去了相当程度的合法性和民众支持。允许鲁哈尼获胜,哈梅内伊试图进行“修复”。而阿拉伯世界的剧变,尤其是叙利亚发生的一切,也让伊朗官员不敢掉以轻心。
伊朗严重的经济问题是重要原因。扎维丹法尔称,伊朗政府眼下负债累累,欠银行和承包商的债务约合2000亿美元。如果现有的制裁持续,或被追加新的制裁,那将是雪上加霜。扎维丹法尔认为,哈梅内伊让鲁哈尼上台,是为了应对伊朗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鲁哈尼被寄予希望——— 结束内贾德的民粹主义财政政策,以更系统和负责的方式搞好经济。
阿巴斯·米兰尼博士也认为,伊朗面临的挑战非常艰巨,石油和天然气收入从1200亿美元下滑至不到400亿美元。由于遭到制裁,他们出售石油,但无法回款。伊朗腐败猖獗,官员的无能已经体制化,更加剧了制裁所造成的痛苦。过去几年政府欠下私营机构大量债务,无力支付。伊朗3/4的人口是年轻人,但年轻人失业率超过30%,通货膨胀高达110%。
虽然伊朗核计划受到国际社会制裁,但在这个问题上,伊朗人并没有将责任归咎于领导人。“无论是伊朗强硬派还是温和派、改革派,都认为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认为制裁是外部强加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伊朗问题专家郭宪纲指出,“但伊朗人并不希望受到那么多制裁,毕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美国《外交官》杂志的报道更加直截了当:“伊朗国内经济管理不善造成了伊朗人严重不满,而在核问题上没有必要的煽动性外交又加剧了伊朗的经济困境,让人无法忍受,这就是鲁哈尼获胜的原因。”
鲁哈尼或许让饱受制裁之苦的伊朗人看到了希望。在竞选中他表示,要结束在核问题上与西方的对峙局面,让伊朗经济不再受到制裁影响,不再失去巨额石油收入和外国投资。在一次电视采访中他表示,“我认为离心机在运转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让这个国家良好运作,让工业良好运转。”
改变很难
鲁哈尼挟民意上台,哈梅内伊呼吁伊朗人支持鲁哈尼,称他是所有伊朗人的总统。但鲁哈尼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伊朗,多数观察人士对此并不乐观。
人们的悲观主要与伊朗的国体有关。伊朗是政教合一国家,伊朗总统可任命内阁官员和各省省长。但民选官员的地位要低于以哈梅内伊为首的一个不经选举的政治机构,该机构控制着伊朗革命卫队和国家安全机关,甚至是伊朗的经济。因此,备受挫折的伊朗前总统哈塔米曾声称:伊朗总统的权力还不如老百姓。正因为如此,美国《赫芬顿邮报》文章称,在伊朗,即使是压倒性的选举胜利,也难以等同于相应的决策权力。
郭宪纲认为,鲁哈尼的当选不会给伊朗带来大的变化。他的理由基于两点:首先,鲁哈尼本身是温和派人士,是伊朗现有伊斯兰体制的拥护者;其次,伊朗总统并不是第一号人物,总统仅是政策的执行者。但他指出,鲁哈尼的执政风格应该与前任有所不同,他不会像内贾德那样口无遮拦,不会有那些极端言论,这样有利于改变伊朗的外部形象。郭宪纲认为,鲁哈尼任内的看点不在于核问题,而在于他在国内政策、国内社会生活方面有何作为。
也有西方媒体认为,不排除鲁哈尼会得到一定的施展空间。例如,美国《外交官》杂志就指出,“无论如何,真正管理国家的是伊朗精神领袖,但鲁哈尼的竞选主打‘变革’牌,伊朗人也因此将选票投给了他。鲁哈尼知道这一点,哈梅内伊也知道。为了自身利益,哈梅内伊和他身边的人需要去满足伊朗人,否则,即使不是现在,或许在将来某个时候,情况可能不妙。”
伊朗并非铁板一块,鲁哈尼应该也想有所作为,他将如何改变伊朗的社会经济生活,如何“与世界进行建设性互动”,人们在拭目以待。 南都记者 周勇进
人物·鲁哈尼
鲁哈尼1948年11月出生于塞姆南省索尔赫市,早年曾在塞姆南神学院和库姆神学院攻读伊斯兰教法,是伊朗已故精神领袖霍梅尼的忠实追随者。他曾多次被捕入狱。1980年至2000年,一直担任伊朗议会议员。
1989年至2005年,鲁哈尼任最高国家平安委员会秘书,1991年成为伊朗确认国家利益委员会成员,1999年起任伊朗专家会议成员。2003年至2005年哈塔米担任总统期间,他出任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曾与英、法、德三国就暂停铀浓缩达成协议。
今年4月11日,鲁哈尼宣布参加总统竞选,称将致力于拯救伊朗经济,与国际社会建立建设性互动。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