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况且是以一敌五,以压倒性的优势在第一轮即获胜,但其反映的正是伊朗最高领导人在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下做出的妥协性选择。
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况且是以一敌五,以压倒性的优势在第一轮即获胜,但其反映的正是伊朗最高领导人在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下做出的妥协性选择。
此次鲁哈尼胜选,既是改革派弃小保大,以改革派唯一候选人阿雷夫退选来团结鲁哈尼,集中票源一举获胜的选举战术成功,更是伊朗民意的集中反映。改革强硬极端的做法,提振国内经济,改善外部环境已是伊朗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在美伊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温和保守派的上台,有助于改善其与美国的关系,缓和中东地缘政治局势。在当前国际油气供需紧张形势放缓的大背景下,伊朗的回归无疑将进一步稳定国际石油供给,对油气消费国利好。
对中国而言,伊朗北邻土库曼斯坦,西接伊拉克,是连接中东和中亚的唯一陆上通道,也是中国实施“中东-中亚”的“大中东战略”必须打通的枢纽。伊朗温和派的上台将减少中美在中东发生冲突的风险,增加中国在中东的活动空间,有利于中国对中东油气领域的进一步涉足。
温和派胜出为民心所向
鲁哈尼曾任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在哈塔米任总统期间担任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曾与英、法、德三国就暂停铀浓缩达成协议。此外,鲁哈尼还担任专家会议成员,而伊朗最高领袖正是由专家会议选举产生。
在伊朗政教合一的政治体系中,精神领袖(也称“伊朗最高领袖”)是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拥有在宗教和政治领域内的最高权力,其职权包括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担任武装部队统帅和宣布战争及下达总动员令等。截至目前,只有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创始人霍梅尼和现任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担任过此职。
也就是说,真正决定伊朗内政外交方针的是其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总统只能对精神领袖确定的大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哈梅内伊已明确表示不会改变进行核计划的决心,也不会屈服于西方的制裁,但前任总统内贾德激进做法已经让伊朗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外有西方国家的步步紧逼,内有不断发酵的民众不满。哈梅内伊显然需要一个中间人来缓和与西方及国内民众的矛盾,而主张务实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的鲁哈尼正是不二人选。由此看来,鲁哈尼当选总统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在伊朗大选前不久,美国政府宣布对伊朗进行新一轮制裁,主要针对伊朗货币里亚尔和汽车业。美国的制裁的确让伊朗经济伤筋动骨。从2012年开始,伊朗原油产量下降70万桶/天,出口量更是同比下降约50%,约100万桶/天,致使伊朗损失30亿~50亿美元,里亚尔也贬值近一半。制裁导致的经济下滑让伊朗民众的不满情绪日渐升温,尤其是主要持有里亚尔的中产阶级对内贾德政府更加不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改革的期盼让鲁哈尼以压倒性的优势胜选。尽管伊朗的外交大权仍掌握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手中,伊朗也表示不会放弃核计划,但温和派的上台将缓解伊朗的外部压力,并逐步改善国内的经济失衡。
与强硬保守派候选人,也曾担任过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和首席核谈判代表的贾利利的强硬姿态不同,鲁哈尼更多采用的是实用主义立场,认为好斗无益于伊朗人民,并承诺与国际社会建立“建设性互动”,与美国修复关系。
鲁哈尼也许改变不了伊朗的方向,但可以改变氛围,而这种改变对当下的伊朗、中东和国际石油市场而言,却也是难能可贵的。
伊朗:连接中东和中亚的战略通道
伊朗是中东地区最早发现石油和开发石油的国家,油气储量丰富,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二,仅次于俄罗斯,更为重要的是,伊朗战略位置突出,北接中亚里海,南扼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中东和中亚的战略性通道。
伊朗因其曾经辉煌的文明而在中东“特立独行”,曾在国有化等问题上与阿拉伯人不和。伊朗与西方国家的斗争由来已久,其过程非常复杂。1979年前,西方扶持巴列维王朝,随着巴列维王朝覆灭、美国人质危机的发生,美国和伊朗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直至断交。在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中,美国支持伊拉克。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推出针对伊朗的制裁政策,1996年出台《伊朗制裁法》。2001~2008年小布什总统时期,美国推动针对伊朗的多边制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三份针对伊朗的制裁协议。2012年美国和欧盟开始对伊朗实行最严厉的制裁措施——石油禁运,美国还禁止外国金融机构与伊朗中央银行有业务来往。
美国主导的国际制裁不仅给伊朗的石油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还对其上游的对外合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10年后,外国石油公司在伊朗的投资呈下降趋势,许多外国公司撤离。据费氏全球能源资讯公司(FGE)的预测,伊朗2015年的原油产能将降至350万桶/日,2020年将降至330万桶/日,如国际制裁影响到伊朗与亚洲国家的石油合同,那么伊朗的原油产能将在2015年降至300万桶/日,事实上伊朗去年年底的原油产量已降至270万桶/天的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与伊朗的关系非常微妙。中国与伊朗在石油贸易上关系密切,但201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同比减少了583.7万吨。
对中国而言,伊朗的战略意义十分显著,但和伊朗的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又十分棘手,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对伊朗进行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以及其他中东国家对伊朗的猜忌,甚至是仇视。伊朗东北部毗邻土库曼斯坦,是连接中东和中亚的唯一陆上通道,也是实施“中东-中亚”的“大中东战略”必须打通的枢纽。
目前,土库曼斯坦已经开通了两条通往伊朗的天然气管道,土库曼斯坦本身也是天然气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并已经修建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因此,中国可以同伊朗、土库曼斯坦合作,修建从伊朗通往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将伊朗甚至其他中东国家的天然气通过此管道运至土库曼斯坦,再经“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运抵中国,甚至可以考虑经过中国境内的西气东输管线运抵中国东部沿海,再通过液化天然气(LNG)的形式运抵日本和韩国,这将彻底打通从中东至东北亚的天然气陆上通道,联合东亚消费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大中东”战略。
伊朗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大中东”战略的关键,解决伊朗问题,中国就能打通连接中东和中亚的陆上通道,但伊朗问题又受到外部环境的严重制约。巴列维王朝崩塌后,伊朗从亲美变成反美,中国与伊朗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伊朗在人权和台湾问题上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中国则在伊朗屡遭国际孤立时,与之保持了正常的友好往来。美国与伊朗的外交僵局,既为中国提供了与伊朗加强合作的空间,又制约了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密切程度。
伊朗内部的局势也会对伊朗问题产生巨大的影响。幸运的是,伊朗温和派上台,将缓和伊美关系,给伊朗核问题降温,减少中美在中东的冲突,为中国在中东的活动空间创造有利条件。伊朗不稳定因素的减少,也将有助于挤出国际油价中的地缘政治泡沫,稳定供应,利好油气消费国。
(作者:李东超 记者、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