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国际金融报:穆尔西:遭遇“下课”危机
发布时间: 2013-07-03 浏览次数: 7

埃及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仍在继续。反对派向埃及总统穆尔西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在当地时间72日下午5点前辞职。据报道,包括埃及外长在内的5名部长已递交辞呈。当地时间71日晚些时候,埃及军方也出面表态,称示威行动是光荣的,并发出48小时最后通牒,要求政府回应人民诉求,但穆尔西拒绝了军队的最后通牒。

军方下达最后通牒

当地时间630日,在穆尔西执政一周年之日,持续多日的抗议活动达到了高潮。埃及军方的数据称,1400万埃及民众走上街头,要求穆尔西下台。

埃及国防部长塞西71日发表讲话说,军方为支持和反对总统的阵营解决当前危机设置48小时期限,若期限过后危机仍未解决,军方将进行干预,出台政治路线图。军方在声明中称,埃及安全陷入“巨大危险”之中,一旦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军方“有责任”介入。这是自去年总统选举风波以来,埃及军方发表的措辞最强硬的一份声明。埃军方表示,这份路线图将囊括埃及的各个派别,年轻人和各政党都可以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而埃及军方却只扮演“监督”的角色。

埃军方这一表态被多数观点解读为试图策动政治变局的第一步。埃及《金字塔报》72日援引埃及政府的话报道称,军方声明在发布前并没有给穆尔西政府过目,总统认为,军方最后通牒包含“可能打乱埃及政治版图的言外之意”。《时代》周刊网站71日的报道中,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东问题专家Steven Cook也认为,埃及军方始终都在觊觎政权。尽管穆巴拉克政府已被推翻,但在并未完全颠覆的政治系统中,军方依旧保持权力的基本来源,军方在此时发声恰恰契合了其最高目标,就是从2011125日的政治变局中挽救残局,并在埃及社会中维持自身地位。

20112月埃及革命刚开始时,军方因支持抗议者而获得民众的支持。然而,在2012年埃及选举前,军方试图独大的野心引发埃及民众的不满。在穆尔西当选总统后,军方开始隐退。不少分析认为,这次横跨整个国家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是得到了军方的支持。

但埃及军方在最新发表的声明中否认有发动武装政变的意图,称其目的是为了敦促埃及各个政治派别尽快达成共识,解决当前的危机。

布鲁金斯研究所非常驻研究员H.A.Hellyer在《外交政策》上撰文表示,军方的最后通牒是保持埃及稳定的有效举措。他认为,埃及军方并不是、也从未是一个凸显意识形态的机构,其主要关心的是保持自身独立性,并保证埃及的稳定,但其并不愿卷入治理埃及的乱局之中。

目前来看,无论穆尔西下台与否,埃及社会都难以迅速恢复稳定。如果穆尔西坚持执政,置军方及反对者的呼声于不顾,暴力活动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多重因素击溃政权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抗议浪潮,穆尔西630日在接受英国《卫报》独家采访时表示,拒绝反对派提出的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的要求,不容忍任何偏离宪法规定的行为。他表示,自己提前请辞将削弱继任者的合法性,反对派可能会像反对自己一样反对继任者,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制造无休止的骚乱。不过,穆尔西在采访中亦承认,宪法草案给予自己更大的权力,并表示自信军队不会介入掌管国家。

与此同时,穆尔西政府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分裂。鉴于穆尔西并没有很好地控制住埃及国内局势,71日,埃及议会事务、旅游、环境和信息部4名部长前往内阁大楼递交辞呈,并表示,此举显示其对游行民众的支持。72日,外交部长也提出辞职以示对反穆尔西团体的支持。

尽管坚持穆尔西提前下台,反对派团体对于军方的声明仍持有保留态度,“46日年轻人运动”、“革命社会主义者”等团体上周就曾发表声明表示,反对具有穆兄会背景的穆尔西掌权,但也不愿回到穆巴拉克时代的军方统治。反对派明确拒绝军方提供政治路线图,并称军方在2011年提出的路线图最终造成了埃及的政治危机。一些反对派组织依旧坚持此前“630日阵线”提出的任命独立总理、组建技术型政府以及修宪的过渡阶段路线图。

当地时间71日晚间,支持穆尔西的众多团体召开会议,对军方声明确定统一立场。但穆尔西曾经的盟友、埃及伊斯兰主义政党光明党领袖尤尼斯·马西翁71日突然打破沉默,公开呼吁穆尔西作出让步,以避免流血冲突升级。该党还号召穆尔西确定提前选举的日期,以避免埃及发生内战。

对于穆尔西面临的政治危机,中东观察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因为穆尔西上台后在政府、议会等部门不断发展穆斯林势力,以强化管控,更顺手地治理国家,但这也同时使世俗派和其他政治势力受到挤压和排斥,造成他们的对立情绪不断加深;从经济上看,穆尔西执政一年来,其改善经济的举措没有“立竿见影”,特别是政局不稳导致外部援助及投资迟迟无法到位,还导致作为国家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旅游业受到重创。目前,埃及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对生活不满的老百姓因此也加入示威者行列;从根本原因来看,埃及眼下的尖锐矛盾也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前总统穆巴拉克在位后期,埃及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要消除这些差距和矛盾,一是需要时间,二是要小心谨慎,过于明显地触碰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记者:袁源 编译报道)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