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人民网:推翻穆尔西之后 巴拉迪会参加埃及大选?
发布时间: 2013-07-05 浏览次数: 19

埃及国防部长塞西3日晚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总统穆尔西未能在最后期限内与反对派达成共识、解决危机,因此军方将进行政治过渡,穆尔西下台。4日,最高宪法法院院长曼苏尔宣誓就任临时总统,预计将组建临时政府。

据外电报道,推翻穆尔西的反对派联盟“全国拯救阵线”领导人、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颇受军方认可,亦跟西方有不错的关系,很有可能担任临时政府的总理。接下来,巴拉迪是否会再一次参加大选?能否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随着埃及局势的变化,巴拉迪再一次受到世界瞩目。

领导反对派 推翻穆尔西

20121122日,穆尔西发表新宪法声明,声明规定:总统有权任命总检察长;在新宪法颁布及新议会选出前,总统发布的所有总统令、宪法声明、法令和政令均为最终决定,任何方面无权更改。1124日,旨在推翻新宪法声明的“全国拯救阵线”联盟成立。该组织由巴拉迪领导,有超过35个派别陆续加入。在大规模的民众示威压力之下,穆尔西于129日宣布废除该宪法声明。

2013年以来,“全国拯救阵线”联盟与穆尔西在内阁改组等问题上分歧不断,因此拒绝参与穆尔西发起的全国对话倡议,多次举行示威游行要求穆尔西下台。据统计,在穆尔西执政的一年内,反对派领导的抗议示威活动发生了9000多次。北京时间74日,由于穆尔西未能在军方设置的最后时限前与反对派达成协议,被军方罢免。巴拉迪随后在电视讲话中表示,“这体现了埃及人民的心愿,我希望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为埃及人民赢得自由、尊严和正义。”

英国《展望》杂志认为巴拉迪在埃及政治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将其评为“2013年影响世界的思想家”中的第9位。该杂志称,“在过去两年中,穆罕默德·巴拉迪成为了在埃及推动民主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自12月以来,他担任埃及反对派‘全国拯救阵线’联盟的领导人,反对总统穆尔西为自己捞取权力、推行偏向伊斯兰政党的新宪法。在反思了穆尔西的种种行为之后,巴拉迪控诉穆尔西把自己当成了‘埃及的新法老’。”

在国际社会上声名显赫

1964年,年仅22岁的巴拉迪进入埃及外交部,开始其外交生涯。此后,他两次在埃及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职。1984年,已积累了丰富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巴拉迪进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1997年至2009年,他连任了三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20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巴拉迪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期间的表现得到了广泛赞誉。在伊拉克问题上,他多次质疑美国提供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在伊朗核问题上,他反对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制裁伊朗,并促使伊朗于2012年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在朝核问题上,他敦促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呼吁韩国在核试验问题上保持透明度;面对以色列,他曾提出建立中东无核区的建议,试图说服以色列改变其核政策。

与穆尔西再度交锋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巴拉迪与穆尔西的又一次交手,巴拉迪阶段性地打败了对手穆尔西。去年,在埃及的首次大选中,世俗改革派巴拉迪曾经也是一位热门候选人,然而却在20121月宣布退选。有报道称,他曾经在201111月与军方会面后表示,如果受命出任总理并领导过渡政府,他愿意放弃竞选总统。又有报道称,在穆尔西于20126月当选总统之后,穆尔西所属的穆斯林兄弟会曾表示要邀请巴拉迪在新政府中担任如总理的高级别职务,但最终,总理一职还是落入别人之手。

谈到巴拉迪在上次大选中的失利,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在采访中告诉人民网,尽管他在国际社会上颇有名望,但在国外度过了大部分职业生涯的巴拉迪在埃及国内的支持率却并不高。“由于长期在国外工作,缺乏亲身参与国内事务的经验,他在民意基础上略有不足,落后于其他候选人。”

“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他通过‘拯救战线’积累了更多的群众基础,可能会参加新一届总统大选。至于是否能被反对派推举为‘代言人’,这可能还需要各个政治派别再进行权衡。”

(作者:郑青亭)

巴拉迪语录:

据路透社报道,20136月,巴拉迪呼吁所有民众参加30日的反政府示威时表示,穆尔西应该“回应民众的呼声”,主动辞去总统职务,因为大多数埃及民众已经对穆尔西感到失望。他说:“现政府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完全失败,因为它集中精力,用不切实际的宗教基础分化埃及人民,人为地制造分裂和冲突,似乎要把我们带回到中世纪。”

BBC报道,20132月,在穆尔西宣布提前进行议会选举后,巴拉迪表示,他的政党将“不会参加这个虚伪的选举”,“抵制选举是揭露假民主、保证我们(反对派)信誉的最快途径。”巴拉迪称,这个选举会让埃及在“完全混乱和不稳定的路上前行”,那时,军队将会介入以使局面得到控制,直到政治进程能够恢复。

据德新社报道,20131月,在反穆巴拉克起义两周年纪念日,巴拉迪表示:“现政权必须认识到,埃及变了,人民发动革命,献出生命,为的就是看到革命的目标得以实现。” 他说:“我们依然有梦想,我们决不会让梦想溜走。” 他强调:“埃及公民不再害怕那些当权派,现在准备与任何不公正的行为针锋相对。这就是我们在街头看到的情况。”

据俄新社报道,201212月,巴拉迪在埃及新宪法全民公决第一轮投票后发表评论,“许多埃及人的贫穷和愚昧为宗教交易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据美联社报道,201211月,巴拉迪表示,在穆尔西做出扩大个人权力的决定后,巴拉迪表示,总统的决定及随后爆发的抗议活动可能会推动军事干预。“在穆尔西取消其命令前不可能与之进行任何对话。”

巴拉迪简历:

穆罕默德·巴拉迪1942年生于埃及。20世纪60年代,他在开罗大学获得法律学士学位。1971年和1974年,他又先后获得纽约大学国际法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64年,年仅22岁的巴拉迪进入埃及外交部,开始其外交生涯。此后,他两次在埃及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职。

1984年,已积累了丰富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巴拉迪进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秘书处工作。19841987年,他先后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驻联合国代表、国际原子能机构法律顾问和法律部主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外关系部主任等职。由于工作出色,他1993年被任命为负责对外关系的助理总干事。

1997121日,巴拉迪接替前任瑞典人布利克斯,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20019月获得连任。在此期间,他先后经历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核危机的严峻考验。2005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一致同意巴拉迪继续担任该机构总干事。2005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第49届大会以鼓掌通过的方式批准了对巴拉迪的任命。这是巴拉迪自199712月首次出任该机构总干事以来连续第三次担任这一职务,新任期从同年121日开始,共4年。

巴拉迪会懂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已婚,有一子一女。

19987月和20021月曾来华访问。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