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21世纪经济报道:埃及“二次革命”的悲哀
发布时间: 2013-07-05 浏览次数: 10

74日,埃及开罗“解放广场”上演了熟悉的一幕,抗议者们为成功地把国家总统赶下台而欢呼,这让人想起20112月穆巴拉克被推翻时的场面,只不过上次是推翻一个统治埃及数十年的专制者,这次则是埃及的首位民选总统穆尔西,而且曾经享受高达60%的支持率。更重要的共同点是,其实在这两次“革命”中发挥决定作用的都是军方,他们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埃及军方宣布已经罢黜穆尔西,将组织过渡政府,提前举行新的政府选举,他们拒绝承认自己发动了一场政变,美国政府在随后的声明中也避用“政变”一词,而穆尔西的支持者则坚称要反对政变、捍卫宪法。措辞之争反映的是合法性之争,埃及各方都不想背上推翻民主的污名,美国法律也禁止政府向政变者提供援助。但无论如何称呼,埃及的首个民选政府还是以一种悲惨的方式收场了,对该国的转型未来来说,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

谁应该为这场宪政的挫折负责?首先要把矛头指向穆尔西。他的失败关乎领导力问题,也关乎对民主的理解。民主的原意虽然是“多数人的统治”,但现代民主拒绝“多数人的暴政”,它要求政治领导层不将自身狭隘地理解为特定阶层或势力的化身,而是要在社会各方之间发挥调和作用,尤其是关注和回应少数派的诉求。但穆尔西以“胜者通吃”的方式理解民主,组成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主的内阁,还在去年11月通过授予自身广泛权力的法令。在执政风格上,他高估自身实力而树敌过多,导致最终被对手联合起来推翻。

但是,对于一个不够称职甚至有专制倾向的民选领导人,不通过再次投票而是通过武力来推翻他,是一种合理的做法吗?宪政是一种脆弱的制度,从一开始就被破坏的规则,以后也将不会得到遵守。其实这种“军方在相当多民众支持下推翻民选领导人”的模式,在转型国家屡见不鲜,如在巴基斯坦,民选政府执政时期往往伴随着极严重的腐败和任人唯亲,那时人们会欢迎军人回归。但军人回归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军人只暂时代管,迅速还政于民,另一种是长久的军人专政,那又会酝酿出另一轮革命。

“军人监护民主”的模式通常发生在政治经济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严重而制度建设又相当滞后的社会。选举中的获胜者往往会为迎合底层、争取选票而实行民粹主义,如泰国的他信,或者试图让自己代表的传统上被边缘化的势力翻身,如穆尔西想把穆斯林兄弟会推上领导地位。这些都会挑战传统精英的权威,经济和福利再分配也会让城市中产阶级不满,他们会结成联盟挫败这样的执政者。但问题是只要恢复一人一票的投票,同类型的领导人又可能上台,于是为了维护秩序,只能沿用一些威权主义的手段,这会让那些人代表的力量产生被剥夺感,失去对民主的信任,转而试图走暴力之路,这也是埃及的潜在风险之一。

黑格尔曾说,一切伟大的历史事件都会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当初推翻穆巴拉克时,世界主流舆论对埃及人的精神表示了钦佩和祝福,而这“二次革命”却让人们的心中五味杂陈,倍感迷茫。也许,民主不只意味着选票,民主只有与制度的完善、公民社会的成长齐头并进,才能避免不断革命的悲哀。

(作者:刘波)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