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人民日报:美国以“零驻军”施压阿富汗政府
发布时间: 2013-07-15 浏览次数: 12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处北约军事基地今年7月遭爆炸袭击,阿安全部队士兵赶往现场。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刊文称,美国可能在2014年后撤出在阿富汗的所有军队。美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务特使詹姆斯·多宾斯说,总统奥巴马仍在考虑留守阿富汗的士兵人数。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也表示,“零驻军”方案仍在讨论中。阿富汗国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阿富汗官员和驻阿北约联军713日表示,阿安全部队和北约联军两天共击毙25名武装分子。有分析指出,美国实施“零驻军”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无疑为阿富汗局势平添了更多变数。

美国策略——重启美阿安全协议对话,试图向驻留美军提供司法豁免权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之所以表示不排除“零驻军”的可能,一是因为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对北约驻军的多次指责让美国心生不满,二是担心无法与阿政府谈妥美军的留守条件。不过,“零驻军”只是“后2014时代”阿富汗问题多种解决方案中的一种,不少阿富汗和美国官员明确表示,该方案并不实际,将破坏美国对阿富汗民众的承诺,有损美国在北约盟国中的信誉,助长塔利班的士气,不利于阿美关系的长期发展。很多阿富汗民众也担心,塔利班和其他武装组织会利用北约撤军后的“安全真空”卷土重来,届时阿国内的政局将受到影响,安全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早在今年1月,白宫就表示奥巴马可能将采取“零驻军”方案,此时老调重弹,颇有深意。媒体评论指出,塔利班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设立与美国对话的和谈办公室激怒了卡尔扎伊,他由此暂停了与美国关于双边安全协议的谈判。在此情况下,美国希望借“零驻军”的提法向阿富汗政府施压,让卡尔扎伊认识到留守力量对维护阿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促使阿富汗重启与美国关于双边安全协议的谈判,并向驻留美军提供司法豁免权。

留与不留——取决于美国和阿富汗之间的谈判,以及对相关效果的考量

618日,美国已向阿富汗安全部队正式移交了防务,为10万名北约士兵撤出阿富汗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6.6万名美国士兵。路透社的报道称,美国在阿富汗可能最终将保留8000名士兵。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阿兹米说,目前还没有关于撤军进度和留守规模的决定。美国官方也表示,目前难以很快做出驻军规模的决定,还需要先测试一下阿富汗安全部队的作战能力。杰伊·卡尼称,美国和阿富汗的分歧虽然难以避免,但是双方拥有共识,即阿富汗需要一个稳定、民主和安全的未来。是否保留驻军,将取决于美国和阿富汗之间的谈判,以及对相关效果的考量。一些阿富汗专家表示,出于地区安全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北约撤军后,美国在阿富汗保留小规模驻军的可能性较大。

据媒体透露,美国此举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防止“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分子趁机作乱;二是训练和打造阿富汗安全部队,使他们能够切实承担起保卫阿富汗安全稳定的任务,同时也为明年4月的阿富汗大选提供安全保障。如果失去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美国很难实现上述目标。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美国应该采取“零驻军”政策。美国南亚问题专家迈克尔·库格尔曼认为,保留部分驻军的主要目的是反恐、维护稳定局势和培训阿富汗部队,但此前北约军队人数达到最多时,也没有平息阿富汗的动荡局势,2014年后驻留人数更少,有什么理由期望他们做得更好?对于北约撤军后安全形势将恶化的担心也大可不必,因为无论驻军存在与否,阿富汗的不安定因素都存在。而对阿富汗安全部队的培训,目前印度已经承担了这一任务。早在2011年,印阿双方已就此达成协议,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表示,这一培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美国最终选择了“零驻军”方案,也应该让阿富汗明白,美国并没有抛弃阿富汗,同时应该表达将继续帮助阿富汗的诚意,强调一些美国的工作人员和外交官依然留在阿富汗。

和平进程——阿富汗各派之间消除分歧达成和解是关键

阿富汗塔利班79日表示,将暂时关闭在多哈的和谈办公室,以抗议卡尔扎伊要求其撤下在办公室的塔利班政权标志,包括白色旗帜和“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牌子。这些标志似乎在表明,阿富汗塔利班试图在海外建立一个流亡政府,这惹恼了卡尔扎伊。塔利班虽然迫于压力撤下了标志,但对此深感不满,指责美国和卡尔扎伊以此为借口,使谈判陷入僵局,并表示将中止相关的政治谈判。

有分析认为,北约撤军让塔利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减弱了他们进行和谈的动力,此前塔利班对阿富汗的和平进程其实并没有那么关心,之所以同意设立和谈办公室,更大程度上是希望获得外界对其合法地位的认可,增强在阿国内的政治影响力。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美阿关系研究员纳贾对本报记者表示,如今美阿关系较为紧张,这无助于寻找阿富汗问题的解决方案。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零驻军”的实施可能性不大,可能是一种向阿富汗政府施压的宣传手段,以便在双边安全协定谈判中获取更多筹码。归根到底,阿富汗的和平进程还是需要阿富汗各派力量之间尽量消除分歧,达成和解。

(记者 杨迅)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