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希望美欧高高举起和平橄榄枝,不要再怂恿叙利亚反对派不管不顾地乱轰乱炸了。只要各方信守和平诺言,彻底打消动武念头,充分依靠主权国家和人民当家作主,就能有效地拯救叙利亚危机。
2011年3月,叙利亚的反政府抗议由该国南部城市德拉15名年幼的学生,在公共场所涂写反政府标语遭到逮捕而引发。尽管阿萨德总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且在事发后的4月21日取消了自1963年开始实施的紧急状态,但还是未能平息事态。
事实上,紧急状态取消的第二天,也就是同年的3月22日,叙利亚就出现了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叙利亚政府的镇压行动,也从当天开始升级。截至当年4月29日统计,已经造成约450人死于叙利亚危机冲突之中。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叙利亚危机更加甚嚣尘上,一发而不可收拾。2011年7月15日,叙利亚反对派组织了更为猛烈的游行抗议,他们烧毁警察哨所、政府机构、法院和公共财产,破坏铁路设施。有叙利亚官方统计结果显示,500多名安全人员和军人在与武装分子的冲突中死亡。
将近两年半之久的叙利亚危机,着实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极度痛苦不堪的折腾,至今还没有结束。面对大批平民百姓殒命在叙利亚危机爆发期间,国际社会没少出面做和平化解矛盾的积极斡旋。联合国曾两次派遣特使,结果皆因美欧等势力横加干涉叙利亚内政,不能全力支持特使的和平斡旋,而不得不宣告退出。
当然,事物的发展往往要靠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只是一个条件而已。解决叙利亚危机同样是这个道理,最终要靠叙利亚人民作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阿萨德政府为了力挽狂澜,落实民众诉求,摆脱危机带来的异常被动局面的羁绊,2012年2月他成功组织了对新宪法草案的公投。
这次公投的结果比较理想,也很有积极意义。总起来说,有这样三点意义不可忽视。一是叙利亚全国837.6万有效选民参加了公投,公投率占全体选民的57.4%。其中,89.4%的选民对新宪法草案投了赞成票。
二是叙利亚新宪法草案,虽说是由阿萨德总统指派的29人委员会起草,但根据草案内容,国家政治制度以多元化为原则,改一党制为多党制;通过投票实施政权民主,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7年,只能连任一届。这也很有改革意义和民主的味道,可谓是破天荒。
三是,按照新宪法草案的规定,现任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任期到2014年届满。作为已经超过新宪法草案规定任期的阿萨德,不用通过武力推翻,就会自然依法交班打道回府。这样一来,叙利亚反对派,以及偏袒、支持他们的美欧等势力,也省得再去打打杀杀、伤害无辜搞造孽了。
按理,如此的公投效果完全是一个主权国家很好的内政举动,正是化解危机的好举措、好行动,本该得到包括叙利亚反对派在内的所有的叙利亚力量的支持。然而,却令人失望。叙利亚反对派不能给予承认,美欧等势力也不能给予承认,令叙利亚危机像洪水猛兽一样横冲直撞,泛滥成重灾。
今年6月17日,美联社在一则报道中透露,叙利亚激进分子称,一枚汽车炸弹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军用机场检查站被引爆,导致超过20名士兵死伤。位于英国的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也表示,在大马士革西区马扎的爆炸导致20人死伤,但该机构没有说明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伤。马扎是大马士革的高档社区,是多国使馆和一个军用机场的所在地。
由此可见,冤冤相报、打打杀杀这么长时间,不仅没能解决叙利亚危机问题,反倒更加加剧了内乱、内耗,而且殃及城池,就连多国使馆聚集的马扎高档社区也不放过,实在是血腥不堪回首。这也验证了叙利亚反对派大搞武装夺取政权、赶阿萨德下台的做法已经是弊大于利,甚至是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
而美欧等势力一贯叫嚣的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动枪动炮改变和颠覆阿萨德政权的手法,甚至想要设置禁飞区、搞军事行动的计划,以及为叙利亚反对派提供包括武器在内的物质支持,粗暴干涉叙利亚内政,等等,则丝毫行不通了。
撞了南墙的美欧势力,只好接受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一贯正确立场和主张,那就是尊重叙利亚主权和人民的意志,通过广泛而又耐心的政治对话,和平解决叙利亚的危机,并放弃那些继续动武的错误决策和行动。
据中新社7月26日报道,俄罗斯强调国际社会应努力推动叙利亚冲突双方立即展开和谈,“立即结束流血”。这完全符合在去年6月于日内瓦举行的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外长会议的精神。为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这次会议结束后所发表的公报强烈呼吁由叙利亚人民主导过渡进程,在叙建立由各派广泛参与的“过渡管理机构”,从目前情况看,依然具有采信价值。
日前,美国国务卿克里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推动政治解决叙危机已经达成一些初步共识。克里在7月25日的联合国总部重申,军事手段无法解决叙利亚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实现政治解决。这可视为美国的态度开始利好,但要观其行。
我们希望美欧高高举起和平橄榄枝,不要再怂恿叙利亚反对派不管不顾地乱轰乱炸了。只要各方信守和平诺言,彻底打消动武念头,充分依靠主权国家和人民当家作主,就能有效地拯救叙利亚危机,而不至于毁掉这个国家,让叙利亚没有出头日,见不到黎明。
(作者:薛宝生 吉林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