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国际先驱导报:走进“中东恐怖漩涡”——也门
发布时间: 2013-08-15 浏览次数: 3

核心提示:走也门对于常驻也门的外国公民而言,打开大门就可能面临风险;很多外资公司严格禁止员工外出,出门透透气在这里就是一种奢侈.

810日,也门警方在首都萨那街头巡视。路透社

雨云逐渐消散,一弯新月重现天空,也门民众送走了一年中最吉祥、神圣的斋月。在这个本应扶贫济困、忏悔过错、净化心灵的“禁月”,一片恐怖阴云却搅得人心惶惶。

81日,美国政府宣布截获“基地”组织领导人之间的谈话,发现该组织可能袭击美国驻外机构,最大的威胁来自阿拉伯半岛。

随后,美国政府史无前例地关闭了位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20多个使领馆。10天后的811日,虽然在解除安全警报后重新开放了其中20个馆舍,但是由于“持续存在的威胁”,美国位于也门和巴基斯坦的使馆仍无限期关闭。

也门石油资源日渐枯竭,让本就孱弱的国力雪上加霜,西方国家并没有过多关注也门。虽然恐怖主义在也门存在多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是将阿富汗和伊拉克视为反恐主战场。但是,自2000年起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也门逐渐被推向国际反恐的风口浪尖。

在萨那市内的大街小巷,政府军士兵设立的检查站不下几十个,荷枪实弹的士兵随机抽查过往车辆,由于也门百姓也有持枪上街的习俗,因此对外国人来说很难分辨谁是兵谁是匪。被绑架的外国公民中有好几个人是在市中心的繁忙路段被武装分子用枪威胁着塞进车内带走的。

对于常驻也门的外国公民而言,打开大门就可能面临风险,曾有一家公司早上刚打开大门,就被一伙武装分子抢走了车辆;很多外资公司严格禁止员工外出,出门透透气在这里就是一种奢侈。

美军无人机不间断清剿

翻开中东地图,在广漠的阿拉伯半岛的南端,也门与索马里隔海相望,扼住亚丁湾咽喉,控制着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上命脉红海。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得也门成为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基地”组织也看准了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也门南部地区扎根扩张。

也门政府官方数字显示,隶属于“基地” 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武装人员仅500人,但也门安全部队官员告诉记者,在也门境内至少有40005000名“基地”组织武装分子。

多年来,也门政府深知进入山区清剿“基地”组织风险极高,在20126月之后便没有再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取而代之的是美军无人机日复一日的定点空袭,仅在2013年上半年,美军无人机对“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武装人员的空袭就达20余次,打死“基地”组织武装人员30多人,包括该组织的2号头目赛义德·谢赫里。

面对美军无人机的打击,“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多次威胁攻击美国公民和使馆, 还曾悬赏3公斤黄金刺杀美国驻也门大使和2万美元暗杀驻也门美军士兵,双方之间的仇恨不断升高。

与绞尽脑汁的袭击相比,“基地”组织目前多采取制造恐怖氛围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手段。一次被拦截的对话内容就能迫使美、英、法、德大规模关闭使馆,撤离人员。美国在2010年挫败邮包炸弹袭击后,严禁从也门向国外邮递含有金属物的包裹,给也门百姓和公司机构造成诸多不便。

“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头目纳赛尔·武海希811日在网站发布了一份声明,称近期内要解救被关押在也门和沙特监狱内的武装分子。在伊拉克等国发生大规模越狱事件后,此次“基地”组织公开宣称武装劫狱又将触动人们早已紧绷的神经。

经济凋敝部落文化盛行

多年来,根除“基地”组织在中东地区、尤其是在也门的生存土壤,仅靠武力打击已被证明收效甚微。也门政府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经常有心无力,时至今日,仍旧难以摆脱“反恐软肋”的帽子。

也门是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据也门政府统计,其2400万人口中超过一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在2011年内战后,国内失业率超过40%,青年人失业率超过60%;其石油出口收入占财政收入的70%,但却可能在10年内成为阿拉伯国家里第一个石油资源枯竭的国家。极度贫困既削弱了政府对社会的掌控能力,又使得极端伊斯兰教思想在人群中蔓延,为恐怖主义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此外,也门是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在海湾国家富甲一方的商人祖籍在也门。虽然本·拉丹出生在沙特,但也门却是其老家,他的父亲出生在也门东部哈德拉毛省的山区,其在沙特的家族至今仍每年资助留在也门老家的族人。而本·拉丹的第四个妻子则是也门伊卜省一位酋长的女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量也门人,包括武海希,受到本?拉丹的影响加入“基地”组织。

在美军关塔那摩监狱中,至今仍关押着约90名也门籍囚犯,几乎占到监狱内犯人数的一半。也门政府多次要求美国政府要么对囚犯进行审判,要么尽快释放这些人,但美国一方面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些人参与恐怖主义行动,一方面害怕一旦放虎归山,“基地”组织可能又添精英,所以在逮捕这些囚犯20多年后仍坚持将他们关押。

值得注意的是,也门还是一个部落文化盛行的国家,全国有四大部落联盟,部落居民占总人口的80%。在偏远地区的也门民众对国家认同远不如对部落领袖的忠诚。

在也门,甚至包括首都在内的大城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人们在购买地皮时, 如果部落不认同政府对地块的产权,购买人就必须向政府和部落分别购买,一块地需要交两份钱。在首都萨那,两个人的争吵发展为两个家族甚至两个部落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而政府对部落之间的冲突也只能进行调解,绝不敢用警察或者军队强压。多年的动乱使得也门境内散落着6000多万支枪械,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实力虽不如政府军,但中央政府也不敢贸然挑起争端。

担心“基地” 更担心“南北分裂”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已经融入也门当地部落中,很多情况下很难分辨哪个人是恐怖分子,哪个是部落武装人员。尽管西方反恐力量将盘踞在也门的“基地”组织视作最大的麻烦之一,不过,在也门政府眼中,“基地”组织并不是首要的麻烦。

1990年南北也门统一以来,也门国内要求南部地区独立的声音一直没有消失。南部分裂势力在1994年内战中失利后也从未停止军事准备和政治扩张,其在南部地区的影响力在2011年之后逐渐增强。

在北部地区,以胡塞反政府武装为首的什叶派武装组织自2004年开始与政府军进行了6次军事对抗,直到2010年才与政府签订停火协议,是也门中央政府的心病之一。

为解决国内动乱,也门政府在20133月召开了全国和解对话,并宣布在对话结束后将修改宪法,举行议会和总统选举, 防止国家分裂。其中,南部分裂问题和北部胡塞反政府武装问题是对话进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议题,但由于各派别之间分歧难以调和,和解对话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尚不明朗。

由于也门国内动乱不断,政府在面对与中央政府貌合神离的各武装派别时无暇顾及日益壮大的“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目前,也门国内政局恢复平稳还需时日,而这也恐怕会留给“基地”组织更多时间在动荡中发展壮大。

新闻链接:“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

在恐怖主义阵营中,位于也门的“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算得上是“后起之秀”, 现任头目系纳赛尔`武海希。

2011年,在阿拉伯世界大变革的背景下,也门国内再次爆发内战,反对时任总统萨利赫的反政府武装和政府军在首都萨那交战近一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趁机占领了也门南部阿比扬省以及附近舍卜瓦、哈德拉毛省的多个城镇,并宣布以阿比扬省省会津吉巴尔市为首都建立“伊斯兰酋长国”。一时间国际舆论哗然。盘踞在也门南部地区的“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也一跃成为“基地”组织在中东地区最活跃的力量。

2012年,在国际社会的调解下,也门组成了以总统哈迪为首的新政府,随后就在美国的军事支援下打击“基地”组织,并在6月收复失地,将“基地”组织武装分子赶回了山区。但“基地”组织也展开疯狂报复。

2012521日,也门安全部队士兵在萨那参加阅兵仪式排练时遭自杀式炸弹袭击,超过100 名士兵在爆炸中身亡;711日,一名自杀式袭击者在萨那一所警察学院外引爆随身携带的炸弹, 造成30 多人死亡。此后,暗杀、绑架在也门屡见不鲜,仅一年之内,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60多名也门高级军官遭暗杀,15名外国人质被绑架。

今年以来,“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更是在也门制造了多起自杀式爆炸袭击和暗杀、绑架事件。

(记者:刘万利、商英侠)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