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文汇报:美伊关系趋缓伊核问题难解
发布时间: 2013-11-25 浏览次数: 18

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24日就伊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对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该协议的达成标志着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有利于维护中东稳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伟建认为,协议的达成表明伊朗和美国关系的改善大势十分明显。复旦大学教授沈丁立同时指出,初步协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伊关系,但伊核问题的解决难以一劳永逸,仍面临巨大挑战。

美伊两国皆大欢喜

“这一轮伊核问题谈判的进程相当快,显示出各方对解决伊核问题的决心之大。”李伟建表示。

伊朗核问题自披露以来的10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与伊朗始终处于“硬碰硬”的状态。这项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伊朗拥有核武器的条件,让美国放心,但同时又并未剥夺伊朗拥有进行铀浓缩活动的权利。

李伟建认为,如果因为与会国态度消极而招致成果“流产”,错失了此次最佳时机,各方必然会彼此指责。换言之,如果24日的协议没有达成,会谈肯定还会继续延期。

国际社会对解决伊核问题的迫切,还体现在整个会谈营造的话语口径、国际舆论的态度以及各国高层的重视程度上。包括六国外长齐聚日内瓦,都打下了24日会出重要成果的有力伏笔。国际谈判从来不是一夕之事,李伟建认为,即便前几次会议“无果”,伊核问题六国部分与会人士却还在媒体面前对会谈进程大为肯定,“一方面这是会谈进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营造一种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为促成伊核问题解决造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伊核谈判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中国秉持的分步、对等原则为各方接受,最终成为谈判的方向所在。在日内瓦会谈前夕,伊朗总统鲁哈尼还专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就本轮对话深入交换了意见,倾听中方建议。

在伊核问题缓和的当口,以色列、沙特、土耳其等国对美伊关系发展可能给地区带来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心有戚戚。“沙特、以色列等国虽然对伊朗有很强的敌意,对美国现如今的中东政策也颇有微词,但总体上无法翻转现有的局面,”李伟建认为。此外,美国也不愿看到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借中东变局削弱什叶派,造成本地区逊尼派一家独大的局面。

伊朗是否“缓兵之计”

沈丁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此番日内瓦会议最终达成协议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伊核问题,但伊核问题的解决难以一劳永逸。美国虽对伊朗拥有铀浓缩的权利让步,但戒备之心仍存;伊朗用“核让步”换解除经济制裁,但拥有核武器之心不死。

“美国害怕核武器,美国更怕恐怖分子拥有核武器。美国之所以会如此急迫地想要解决伊核问题,是为了缴下伊朗随时会送给恐怖主义的‘枪’。”沈丁立认为,为了彻底消除伊朗的核威胁,美国的底线是不允许伊朗进行任何的浓缩铀活动,不论是否达到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不论是用于军途还是民用。一方面,美国如何确保伊朗每分每秒都不再进行5%以上浓度的铀浓缩,并且停止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建设?已经生产出的19%浓缩铀怎么处理?另一方面,伊朗即便不再进行铀浓缩,但是已生产的核废料中含有钚,经过“再处理”后浓度达到90%以上,就可以制造出原子弹(钚弹)。

沈丁立表示,美国很清楚,对任何一个确定可以拥有铀浓缩能力的国家而言,只会有越来越多的铀浓缩活动,而不会减少。而且,并不排除伊朗通过此轮伊核谈判达到“缓兵之计”的目的,在未来寻求更多铀浓缩活动。虽然只有达到90%93%浓度以上的浓缩铀才能够制造核武器,但对伊朗来说,“可制造低于5%的浓缩铀”的权利已经得到了认可,伊朗拥有核武器之心真的能就此减灭吗?

由此可见,伊核问题初级协议的签订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关键还要看如何落实。未来伊核问题的解决仍面临不少变数,考验着美伊双方的诚意、耐心和智慧。

(记者 童薇菁)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