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它们本是同属海合会的“兄弟”,在风云变幻的中东共处多年。但如今,一场“兄弟阋墙”的戏码却正在上演。
3月5日,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林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召回各自驻卡塔尔大使,以抗议卡塔尔干涉海合会成员国内政。卡塔尔则对三国决定表示遗憾,同时表示不会召回卡驻上述三国的大使。
对于此次多国集体外交行动,法新社以“史无前例”一词进行描述。显然,这场外交交锋或许将为本月底在科威特举行的海合会首脑会议蒙上阴影。
穆兄会成兄弟翻脸导火索
沙特一些媒体透露,在兄弟“翻脸”的前一晚,海合会6个成员国外交部长聚首沙特首都利雅得,会面过程“紧张激烈”。第二天,3个国家做出了这一决定。沙特等三国表示,之所以集体召回大使是因为卡塔尔没有履行海合会有关“不支持任何旨在威胁成员国安全和稳定的团体,特别是提及敌对的媒体宣传”的协议。有分析指出,这是在暗指卡塔尔对埃及穆兄会的支持越出了沙特的“底线”。
在埃及问题上,卡塔尔一直和沙特“对着干”。一方面,由于担心穆兄会代表的伊斯兰势力向海湾国家渗透蔓延,影响到海湾国家相对温和的伊斯兰势力,从而引发国家动荡,沙特一直试图压制以穆兄会为代表的宗教力量在埃及的崛起,以维护自身君主制的稳定。早在2012年的埃及总统选举中,沙特就因为穆尔西的宗教背景而选择支持其对手艾哈迈德·沙菲克;而另一方面,卡塔尔则被认为是穆兄会的“幕后金主”,自穆尔西上台,卡塔尔便一直向穆兄会政府注资,从2013年起,穆尔西政府共从卡塔尔获得价值80亿美元的援助。
对于沙特和卡塔尔来说,埃及是一块重要的战略宝地,它们都想通过介入埃及局势提升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塑造自身的大国形象。然而,截然相反的立场把沙特和卡塔尔推向对立的两面,尤其是穆尔西上台后在卡塔尔金援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彰显了埃及重回“中东老大”宝座的决心,给沙特的内政外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也打乱了其想借“阿拉伯变局”的东风超越埃及成为中东领头羊的计划。这一切都使得沙特和卡塔尔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
去年7月,穆尔西遭军方罢黜,穆兄会政府垮台,沙特第一时间向新政府发去贺电,并向埃及军方表达敬意。随后,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表示将向埃及提供总价值120亿美元的援助,沙特最为大方,散财50亿美元,似乎是要与之前支持穆尔西政府的卡塔尔一决高下。相较于积极援助的沙特,穆尔西下台后,卡塔尔则显得焦头烂额。除了来自支持穆兄会造成的其他海湾国家不满的压力外,卡塔尔与埃及除穆兄会以外的其他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短期内难与新政府修好。之前的巨额援助打了水漂,自身在埃及的影响力也回到原点,卡塔尔走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3月7日,沙特内政部宣布穆兄会为恐怖组织,这一决定不论是对穆兄会还是卡塔尔来说都是雪上加霜。随着手中的筹码越来越少,押错宝的卡塔尔在同沙特的角力中占了下风。此时沙特将其同卡塔尔的矛盾公开化,联合阿联酋及巴林表明立场,大约也是在埃及问题上对卡塔尔的“秋后算账”。
沙特不满卡塔尔雄心已久
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成员,同属海合会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国之间一直保持着较为紧密的经贸往来,相较于其他阿拉伯国家,海湾国家彼此间虽然也时有矛盾,但都选择淡化处理。此次三国联合发表声明召回驻卡塔尔大使,表达如此强硬的态度,这在海合会成立33年来还是头一遭。然而如今的“三尺之冰”,其实是沙特和卡塔尔之间由来已久的角力造成的。
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和巴林6国已探明原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5%,掌握着世界能源命脉。然而,不论从国土面积还是财富总额上来说,沙特始终是海湾国家中的“老大哥”,在六国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作为沙特和阿联酋的邻国,卡塔尔国土面积虽小,财力却颇为雄厚——它拥有居世界第3的天然气储量和居世界第13位的石油储量,因此,底气十足的卡塔尔似乎一直不甘安居一隅,它对沙特在海湾地区甚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觊觎已久,试图想通过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变沙特的“一家独大”为两国的“平分秋色”,甚至“取而代之”。
1995年,卡塔尔发生政变,谢赫哈马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推翻其父亲统治,出任埃米尔。哈马德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实现他为卡塔尔未来勾画出的宏伟蓝图:大规模出口液化天然气,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凭借强大的财力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及赛事……这些措施极大提高了卡塔尔在世界舞台上的曝光率。不过,真正提升卡塔尔在国际社会上话语权的,则是其推行的“金援外交”政策——以经济援助的方式参与到国际或地区热点问题中,以换取在中东甚至世界上的影响力。
从向苏丹达尔富尔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到积极斡旋巴以冲突,再到调解黎巴嫩危机,卡塔尔切切实实做到了“小国大外交”。而在2011年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变局”中,卡塔尔再次凭借其外交政策活跃在地区事务中,并终于做到了“抢在沙特之前”:卡塔尔成为首个参加推翻卡扎菲政权军事行动的阿拉伯国家,是首个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合法性的阿拉伯国家,是首个提出让也门总统萨利赫移交权力的国家,也是首个提议派兵进入叙利亚进行干预的阿拉伯国家。
卡塔尔的一系列行动对沙特“海湾老大”的地位构成了不小的威胁,两国也因此产生了龃龉。两国的较量也升级至今。
“逐鹿中东”仍悬念重重
目前,沙特似乎是在同卡塔尔的较劲儿中略胜一筹,针锋相对无非是想争夺地区霸主的位置。
而从2011年起,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阿拉伯世界老大的埃及陷入了持续的乱局中,其领袖地位由于内忧日渐式微,除去虎视眈眈的海湾国家,世俗身份的土耳其也在地区事务中频频发声。夹缝中的埃及为恢复其“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国”身份而苦苦挣扎,然而“中东老大”的名头花落谁家,现在仍是未知数。
从埃及自身的角度来说,作为中东地区的传统“老大”,其中东领袖地位来自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的积淀。
一方面,作为非洲的门户,埃及是亚非欧三大洲的连接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也有着重要的政治及军事意义,因此,手握运河的埃及仿佛掐住了世界的咽喉。另一方面,20世纪50年代,在纳赛尔政权的领导下,埃及的经济迅速发展,并从西方大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使得埃及的国际威望达到顶峰,这种威望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此外,尽管穆尔西执政期间未能规划出有效的经济措施,然而他采取的外交政策却颇有成效,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埃及不断下滑的国际地区影响力,及至穆尔西下台,目前掌控埃及局势的军方实力较为稳定。
而从外部条件来说,同埃及竞争的对手们也被自己的“家务事”所困,埃及这座中东“高楼”虽看似摇摇欲坠,但若想一夜间坍塌,只怕也没那么容易。
新闻背景:中东“土豪俱乐部”
海合会成立于1981年5月25日,全称为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总部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其成员包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苏丹国、巴林王国、卡塔尔国、科威特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
海合会堪称中东地区的“土豪俱乐部”,其坐拥全球45%的原油储量和20%产量。6个成员国中的4个国家还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合计每日生产1750万桶原油,占全球原油产量五分之一,占欧佩克55%的日产量。
虽然各成员国一直试图降低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不过油气收入仍然高据各国财政收入的大约90%。过去10年间,高企的油价令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2012年合计1.6万亿美元,去年石油收入预计7400亿美元,比上一年猛增600亿美元。
海合会自成立以来,每年11月或12月轮流在六国首都召开首脑会议。1999年起,每年在首脑会议之间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磋商会议,六国的外交、国防、内政、石油和财经等大臣也定期或根据需要召开会议,主要商讨六国和海湾、中东地区面临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军事等重大问题。不过,此次沙特联合阿联酋和巴林对卡塔尔表现的强硬态度暴露了海湾国家内部并非那么团结,单就对埃及的态度六国便分成了三派: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及巴林反对穆兄会,卡塔尔则正相反,而阿曼则采取中立立场。阿联酋等国时时紧跟沙特脚步,或许也是想以沙特这棵大树为荫蔽,在地区老大的竞赛中分一杯羹。
除了政治问题,在成立海合会后,海湾六国在诸如建立共同市场、关税同盟和统一货币等问题上也都存在不小的分歧。2001年,海合会六国财长就决定在2010年实现成员国货币统一,然而至今也未能实现;去年年底,沙特和阿曼也就是否将海合会提升为联盟产生矛盾,阿曼表示不会阻止海合会成为联盟,但也不会成为联盟中的一员,如果其他5国同意成为联盟,阿曼将撤出。
(记者:阚静文)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