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大选让中国人将目光又聚焦在了这块动荡3年多的土地上。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埃及似乎已经离开中国人话语中心好久——不仅年初王毅外长首次外访非洲没有来到埃及,而且习近平和李克强去年与今年两次非洲之旅也都和埃及擦身而过。要知道,埃及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也是中国在非洲最重要的“旗舰型”伙伴。中国新领导层对埃及的忽略意欲为何?中国的非洲政策是不是有了调整?
简而言之,中国对埃及的“忽略”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不过从中也确实能够看出中国对非洲政策确实有了一些有趣且适应现实的调整。
穆巴拉克曾9次访华,在他任内中埃关系达到顶峰。他被推翻后,埃及的局势在3年来可以说出现了一个轮回。那就是强权倒台—军管—民选政府上台—倒台—军管—民选政府再上台。在本次埃及大选前,埃及局势一直都不甚明朗。
不明朗的另外意思就是动荡;访问则意味着对某个政权的背书。在动荡背景下的外访、对某个不稳定政权的支持,很可能让中国的国家利益受损。这是中国高层避免访问该国的最直接原因。
在新中国历史上,老一辈领导人出于国际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在表达对某一个国家的支持之际,往往会选择在别国“危难之时”抵达该国。但收获的却并非都是友谊,中国外交有过惨痛的教训。比如1978年***在明知道伊朗巴列维国王即将被赶下台的时候到访德黑兰,虽然让国王感动得差点哭出来,但伊斯兰革命后的宗教人士上台,给中国带来的是持续7年之久的中伊关系低潮,以至于德黑兰大街甚至出现过“打倒中国”的标语。
所以如今的中国政府日益按照现实的国际关系规则办事,在完全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访问才会顺理成章。埃及的动荡持续其实等于自动关闭了中国高层访问的大门。
但中国高层不去,不等于埃及高层不来。早在2012年推翻穆巴拉克后埃及首次民主选举中刚当选几个月的穆尔西就来到北京,并高调赞扬中埃友谊。这其实是变相宣誓要继承穆巴拉克时代的两国友好传统。
然而就类似现在的埃及人和修金字塔的埃及人,在人种学上是两类人一样,穆尔西政府所言的中埃友谊和穆巴拉克时期中埃友谊的本质也有差别。
穆尔西的后台穆兄会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伊斯兰组织,该组织在中东有很多“兄弟分支”,比如叙利亚的穆兄会就是推翻巴沙尔政权的中坚力量。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被曾被这一组织解读为支持巴沙尔政权,并公开对中国威胁,埃及的穆兄会由此也对中国的态度表达了不满。
中国和穆尔西政权对叙利亚等中东问题看法上的差异,反映的是不同的世界观和国际操守,因而双方都有发展关系的良好意愿,但却必须要重新诠释这种传统友好的真正内涵;逐步适应并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契合点。
随后的几年,双方都在试探。特别是最近,作为军人的塞西推翻民选的穆尔西,中国表态没有谴责,只是表达了尊重埃及人民的意愿。与此同时中国对埃及的注目却比穆尔西时代更多。
虽然2013年之后习李等高层以及外长王毅至今都没有到访埃及,但是细心考察就会发现,塞西“废黜”穆尔西以来,中埃之间的交流却并未中断。比如去年12月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访问埃及,埃及外长法赫米访华;今年1月外交部副部长张明抵达埃及访问;一个月前外交部亚非司司长陈晓东也来到开罗。最新的例子是在上海举行的亚信会议期间,埃及派出了外交部部长助理访华。双方这种中层高级官员的频繁往来说明:即使埃及动荡,但中埃关系的基本交流保持顺畅,中国是在为“后穆尔西时代”的中埃关系发展做更多铺垫。
一个足以说明中国高层重视中埃关系的参照物是朝鲜。自从去年崔龙海访问中国后,一年来中朝间再无哪怕部长、副部长的事务性交往,这是极不寻常的表征。中国与近邻的传统“盟友”朝鲜关系尚且如此,对“远亲”埃及的态度确实可以说非常“够意思”了。
与此同时,两国经合也在加深。尽管埃及局势近年来一直动荡,而中国公司在埃及的投资依然强劲,中国和埃及在苏伊士运河特区的合作也按部就班地进行。
其实这正是中国对非洲外交政策的一个日益突出的特点——中国对非政策“政经并举”的方针日益明晰,从那种传统友谊的维护,逐步过渡到经济交流和政治合作双丰收的平衡政策。
目前,中国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无偿援助政策,希望借助于市场经济规则投资非洲,这可以说是最近数年来中国非洲政策最重要的一个调整。这种政策虽然在现实中遇到了一些考验,但却符合中国的长期国家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此前***访问伊朗的那种外交案例,在如今的中国已经很难具备再出现的土壤。
因而可以说,中国高层没有访问埃及更多的是出于该国局势未稳的“技术性”因素,以及中国对埃及政府期待延伸的客观思虑。中国并没有忘记这个扼守亚非交通要冲的非洲大国,一旦局面稳定,中国高层也会如访问其他非洲国家一样来到开罗。
(作者:木春山)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