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纪念“9·11”事件13周年之际,宣布将发起对“伊斯兰国”的军事打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没有提出打败“伊斯兰国”的期限,使得舆论质疑,美国是否有能力、有意愿打败“伊斯兰国”?
迅速壮大,美国难辞其咎
“伊斯兰国”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都与美国有关。
首先是美国在叙利亚的失着。美国支持旨在推翻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叙利亚反对派造反,使得大量美国先进武器源源不断、毫无障碍地落入当时同为叙利亚反对派的伊斯兰极端组织“胜利阵线”和盟友“伊斯兰国”手中,使得后者的军事力量迅速壮大。
其次是美国在伊拉克的仓皇脱身。美国快速撤军,不仅未能消除恐怖主义的威胁,反而使得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在伊拉克的数量远远多于撤军前,为恐怖势力在该地迅速滋生提供了土壤。许多痛恨美国的前萨达姆政权高级将领都成了“伊斯兰国”的主要战地指挥官。而美国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掌权,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伊拉克逊尼派部落的利益,不少逊尼派武装成为“伊斯兰国”的帮手。而美国单独扶持库尔德自治政府,也在事实上使得强大的包容性政府在伊拉克难以建立。
美国向来把反恐重点放在“基地”身上,忽视了对其他恐怖势力和本国恐怖分子的打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奥巴马还在为本·拉丹毙命兴高采烈,认为“基地”作为一个时代已经结束的时候,“伊斯兰国”充分利用美国在反恐战略和情报工作上的麻痹、疏忽和滞后而后发制人。美国只注重在肉体上消灭恐怖分子,不注意在源头上打击恐怖分子,致使恐怖势力不仅在阿拉伯半岛发展壮大,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西方恐怖分子加入“伊斯兰国”,对美国本土和欧洲形成更大的直接威胁。
难成合力,前景并不乐观
“伊斯兰国”的快速发展美国难辞其咎。美国能否迅速打败“伊斯兰国”?答案也并不乐观。美国政府军事打击“伊斯兰国”仍有多重顾虑。虽然其具备强大的海空军优势,能对“伊斯兰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目标进行打击,而一旦“伊斯兰国”武装裹挟平民对抗美国的军事打击,美军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就不得不大量误伤平民,不仅会造成人道主义灾难,还可能加深当地民众对美国的仇恨,使得越来越多人倒向“伊斯兰国”阵营,因此美国不可能肆无忌惮地进行军事打击,阿富汗战争就是深刻的教训。
美国同时缺乏在中东整合各方力量的能力。其实对“伊斯兰国”最为痛恨的不仅是美国,也包括叙利亚的巴沙尔政权和伊朗。因为叙利亚和伊朗政府均是什叶派,与逊尼派的“伊斯兰国”水火不容。而奥巴马已明确表示,不仅不与巴沙尔政权合作,还要继续军事援助叙利亚反对派,抱着既要打败“伊斯兰国”、又要巴沙尔政权交权的目的。这个目标未免太大,因为美国对“伊斯兰国”的任何打击,无疑都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同为“伊斯兰国”敌人的巴沙尔政权的忙。美国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自由军”实在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难堪大任,不可能在美国的帮助下完成“一石二鸟”的“伟大目标”。
美国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拒绝与伊朗合作,同时伊朗也无意合作,这就不能确保在中东形成“众志成城”的局面。其实,不论是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六国”,还是约旦、黎巴嫩、埃及与伊拉克,虽然赞同与美国联合打击“伊斯兰国”,但由于本身都属于逊尼派,有些阿拉伯国家的大亨们甚至与逊尼派极端武装有着说不清的复杂关系,曾资助或庇护过恐怖分子,因此美国与上述十国联合反恐,正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压住葫芦浮起瓢。美国在准备打击“伊斯兰国”的同时,还必须同时对付其他国际恐怖组织。2011年“9·11”之后,美国面对的是“基地”这匹独狼,而现在要挑战恐怖“群狼”,当美国将重点放在打击“伊斯兰国”的同时,“基地”组织以及其它国际恐怖组织难免不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利比亚、也门或索马里发难,对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战略形成干扰和掣肘。
还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一旦美国对“伊斯兰国”的战争旷日持久,本国民众未必有足够的耐心,对政府的支持率难以保持高位,而北约和阿拉伯盟国也会因战争进行得不顺利而离心离德,因此美国要想打好这场对“伊斯兰国”的战争,难度实在不小。
(记者 周戎)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