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潘光:反美浪潮让美反思中东政策
发布时间: 2012-09-28 浏览次数: 85

美国总统奥巴马25日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上讲话,誓言将追捕致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的凶手。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制影片本月在多国引发反美浪潮,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和另外3名外交官遇袭身亡。

奥巴马在联大讲话中说:“毫无疑问,我们会毫不留情地追捕凶手并把他们绳之以法。”他说,这部争议影片“残酷、令人作呕”,但对它的厌恶之情不能成为一系列暴力活动的借口。奥巴马认为,2012年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都有可能通过轻点(手机)按钮在全球传播攻击性言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潘光认为,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杀以后,美国对于中东一些现实问题的态度开始有所思考,更为谨慎,应该不会再贸然搞军事干涉、武装介入,甚至把武器给反对派。

东方早报:美国对于中东局势有哪些最新看法?

潘光:半年前我去美国时,很多人(乐观地)认为“阿拉伯之春”推翻了一批独裁者,但最近与美国的官员、议员以及大批学者接触下来,感觉他们普遍认为之前对中东局势的评估存在偏颇,要重新评估。

政权改变没有实现美式民主,即他们(美国人)希望的民主,极端主义反而涌现,这给美国以往的中东盟友政策带来了挑战。很多美国人认识到,在一批中东的共和国领导人被推翻后,有些地方上台的却是有政教合一色彩的权力结构。他们很自然的疑问就是,这些国家还能不能成为美国的盟友。美国必须重新整合和这些国家的关系,这其中包括援助、军事合作、技术转让、情报交换等具体问题,盟友和朋友是截然不同的,有些技术可以给盟友,但不见得会给朋友。

我认为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就是政权更迭,教权统治浮现,里面混杂着一些基地组织、极端派等等,现在情况非常复杂。我碰到的一些以色列朋友和美国犹太领导人都担心今后几年对以色列的最大威胁并不是伊朗导弹而是埃及的政权。所以,对于“阿拉伯之春”,除了个别美国人还抱着特别乐观的态度外,90%的人都变了。

东方早报:中东反美浪潮为何屡屡出现?

潘光:让很多美国人感到费解的是,本来美国帮助了很多阿拉伯国家,但中东反美情绪依然非常强烈。原本,美国政府是想通过帮助“阿拉伯之春”改善一下与阿拉伯和伊斯兰的关系,但很多美国智库认为这一想法失败了。对于反美情绪一直不变的原因,美国人主要归纳了以下几点:1.美国武装干涉了几个主要的穆斯林国家,特别是阿富汗和伊拉克;2.美国支持以色列;3.美国之前在中东扶植和结盟的独裁者和专制政权违背了民主的承诺;4.美国无人机也造成了中东人的反感;5.在很多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包括在核问题上对伊朗和以色列的双重标准;6.网络宣传。

东方早报:反美浪潮如何影响美国对叙利亚及伊朗的政策?

潘光:在叙利亚问题上,面对国会要求派兵的压力,奥巴马政府迄今所做到的一步只是给反对派提供通讯、后勤支持。在叙利亚反对派中,很多人都是打着极端主义萨拉菲派的旗帜。美国人认为,这些人很容易在未来走向对立面。这在阿富汗战争中与塔利班的较量中是有深刻教训的。

所以说,总体上,反美浪潮给了美国人一个教训,不能说他们在中东一些棘手事务上的政策态度发生了改变,但的确趋于更加谨慎了。

东方早报:美国全球战略将受到怎样的影响?转向亚太战略还能继续吗?

潘光:这次反美浪潮出来后,美国白宫、国务院、国防部、中情局、联邦调查局都开了好多次联席会议进行探讨。这当中就有人提出来说,匆匆忙忙地高调呼吁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是不是合适?目前来看,中东问题对美国的威胁最大,美国在中东拥有很多军事基地和人员,涉及美国的国家利益。

有一位美国学者公开说,美国对于亚太地区没有太多的精力。亚太地区的争端都是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等等国家之间的争端,美国只要做一个旁观者在一边调停就是,何必要大动干戈,真的为了遏制中国吗?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决策层已经认识到重心转向亚太战略不正确,但的确出现了反思的声音。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