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田文林: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升温
发布时间: 2012-09-13 浏览次数: 205

 

伊斯兰世界中的许多人,把伊斯兰的历史和穆斯林世界与西方的交往是看作是在扩张主义的帝国主义列强手下蒙受压迫和牺牲的历史。在他们看来,正是“战斗的基督教”和“战斗的犹太教”是导致穆斯林社会失败和无能为力的根源。

911日晚,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使馆官员被杀。事件起因是近日美国上映一部有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结果在穆斯林国家激起大规模民众抗议。在利比亚,愤怒的抗议民众用火箭弹袭击美国驻班加西总领事馆,并进行纵火,致使包括美国驻利大使史蒂文森在内的多名美国外交官死亡。一起看似偶发的宗教/价值观冲突,竟然导致美国驻外大使被杀的重大外交事件,这看似出人意料。在当代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交往史上,该事件堪与此前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比拟:一件是伊朗劫持美国人质事件。197911月,伊朗抗议民众冲进美国驻伊朗使馆,劫持六十名多名美国使馆人员,时间长达444天,由此导致美伊关系彻底交恶;第二件事是1989年发生的“拉什迪事件”。由于英籍印度作家拉什迪出版的小说《撒旦诗篇》涉嫌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伊朗霍梅尼政府公开悬赏追杀拉什迪,由此最终导致英国与伊朗断交。

西方与伊斯兰世界因价值观问题导致严重后果,看似偶然,实则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不少影视作品中,恐怖分子大多被描述成头戴围巾、满脸络腮胡子的穆斯林模样。正是这种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民众潜移默化的“妖魔化”,导致近些年来西方屡屡实现侮辱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体的事件。如2004年曝光的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丑闻,以及关塔那摩监狱系列虐俘丑闻;20059月丹麦报纸《日兰德邮报》刊登以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为主题的讽刺漫画,由此激发伊斯兰世界的强烈谴责;20062月,德国、西班牙、瑞士、意大利、捷克、荷兰、匈牙利等欧洲近十个国家,不顾伊斯兰世界的强烈抗议,以捍卫“新闻言论自由”之名同时刊登这组饱受争议的漫画,法国报纸还振振有词地说,“伊斯兰教禁止其信徒体现先知穆罕默德形象,非穆斯林人难道都必须遵守这一教规吗?”,由此再度激怒伊斯兰世界。2012年,阿富汗接连发生带有侮辱性质的事件:1月曝出美军士兵向阿富汗人尸体撒尿的虐尸丑闻;2月发生美军焚烧《古兰经》事件;3月美国大兵贝尔斯夜袭村庄,打死17名平民;4月又曝出新的虐尸丑闻。

照此来看,这次美国公开上演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影片一点也不意外。从深层看,西方屡屡公然冒犯伊斯兰文明基本原则,看似是个人行为和“言论自由”,实际是西方在物质优势和船坚炮利基础上不断滋长的文明优越感和“西方中心论”,由此导致其对非西方文明傲慢轻蔑,漫不经心。只是这次美国娱乐界因侮辱伊斯兰教而导致本国外交官丧命,才使该问题首次由社会/个人层面提升到政治/外交层面。

而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害折射出的最关键信息,就是2011年中东剧变后,中东地区的政治力量和社会思潮正悄然变化,政治伊斯兰势力日趋在地区占据主导,由此导致对西方侮辱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事件反应越来越强烈。在沧海桑田般的中东剧变中,蛰伏多年的政治伊斯兰势力正重新走上政治舞台,并成为此轮中东政治转型的最大赢家。例如,摩洛哥众议院于20111125日举行大选,伊斯兰政党“正义与发展党”获得395席位中的107席,大大领先于其他各政党;埃及20126月埃及大选结果显示,穆斯林兄弟会背景的穆尔西当选总统,使埃及这个阿拉伯最主要国家首次出现伊斯兰主义者掌权的情景。在利比亚,当初北约为尽快将卡扎菲赶下台,主动武装该国反对派,以致该国长期被压制的伊斯兰极端势力乘机坐大。利比亚执政当局目前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力量都是伊斯兰势力。的黎波里实际掌控者、军事委员会主席贝尔哈吉和东部城市德尔纳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哈萨迪,均是前极端组织利比亚“伊斯兰战斗团”领导人,主张建立伊斯兰政权。而过渡委前主席贾利勒也公开称可能恢复“沙里亚法”,建立“利比亚伊斯兰共和国”。此外,打着伊斯兰旗号的各种极端势力(如“基地”组织)也变得更加活跃,不断借民众反政府抗议制造事端。有学者指出,当前中东的政治伊斯兰影响力之大,已经超过了奥斯曼帝国解体近百年来的任何历史时期,它甚至可能超过自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以来的任何时期。当前中东似乎正在由世俗民族主义时代转向伊斯兰化时代。

中东政治伊斯兰势力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使中东国家和民众日趋用“伊斯兰与西方”或“伊斯兰与基督教”等更宏观纵深的视角思考问题。显然,回顾近代以来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史,广大穆斯林的历史记忆无疑充满了愤恨和不愉快。自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开始,伊斯兰世界便日趋处在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的蹂躏之下。“对多数穆斯林来说,殖民主义使他们联想起十字军东征。欧洲的挑战与侵略无非是另一场好战的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战争。”这意味着,西方的现代入侵不仅使传统的伊斯兰政治制度开始瓦解,而且也使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和民族精神受到伤害。而对基督教西方的咄咄进逼和伊斯兰历史就无可挽回的衰落,广大穆斯林激忿、沮丧,却又无可奈何。这种基于历史冲突形成的思维定势,又因近现代以后西方国家对伊斯兰世界的新一轮殖民扩张而得到进一步验证。“对穆斯林来说,殖民主义与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如出一辙。欧洲的挑战与侵略无非是另一场基督教诉诸于伊斯兰教的军事性战争。欧洲的扩张和霸权归结于它的固有的基督教文化的优越感。”从而使双方业已形成的心灵鸿沟越来越难以弥合。二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法成为在中东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力量。尽管美国以良性霸权自居,但在久受西方殖民压迫的中东广大穆斯林看来,美国在中东的政治、军事存在无非是欧洲殖民统治的延伸和继续,尤其是美国公然偏袒以色列,更是激起穆斯林民众强烈的反美情绪。在穆斯林看来,以色列在政治、经济方面与西方的密切联系,及犹太教在信仰体系上与基督教的亲缘关系,使得“他们(伊斯兰国家)以及以色列和西方都把以色列看作西方文明的前哨战和堡垒。”因而中东穆斯林要反对以色列,必然要激发反美情绪。伊斯兰世界中的许多人,把伊斯兰的历史和穆斯林世界与西方的交往是看作是在扩张主义的帝国主义列强手下蒙受压迫和牺牲的历史。在他们看来,正是“战斗的基督教”和“战斗的犹太教”是导致穆斯林社会失败和无能为力的根源。

而在当前中东剧变中,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明显奉行双重标准,对亲西方国家的国内动荡和政府镇压行为视而不见,却在反西方国家推波助澜,试图借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实现政权更替,结果引发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这种霸权做法很容易引起普通穆斯林的反感。而当前中东日趋强大的政治伊斯兰势力,使民众和各政治势力日渐诉诸伊斯兰价值观进行自我防范,首当其冲就对西方国家种种有辱伊斯兰教基本信条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而利比亚伊斯兰色彩日益浓重,加上全民武装的“索马里化”趋势,使该国民众成为因宗教因素而西方的先锋部队。想起去年西方国家费尽心力推翻世俗的卡扎菲政权,最终后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战略短视真让人不胜唏嘘。

(作者:田文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副研究员)

来源: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