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唐志超:后卡扎菲时代中东局势入严冬
发布时间: 2012-11-14 浏览次数: 98

【核心提示】历经两年急剧变化之后,阿拉伯世界的这场剧变正进入新阶段,它早已不再是所谓的阿拉伯 “之春”,而是“之冬”,也不再是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革命”,而是“动荡”。这个“冬”到底有多漫长,阿拉伯人何时能走出“严冬”,无人得知。

自去年10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身亡,迄今已一周年有余。一年来,中东仍处于剧烈震动的历史性大变动之中,并呈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变化。

过渡阶段的剧变之痛

已实现政权更迭的国家如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和也门,正处于艰难的过渡阶段——虽然突尼斯去年10月举行制宪议会选举,并于12月组成新政府。导致突尼斯爆发“革命”的主要因素如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等仍然存在。而且之前一向较为安定的突尼斯如今安全形势严峻。自去年1月以来,极端宗教武装人员已制造了一系列袭击。埃及自去年211日前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后,于去年底今年初举行了人民议会选举,穆斯林兄弟会领导的自由与正义党赢得大选。20126月,自由与正义党主席穆罕默德·穆尔西赢得总统大选。8月,穆尔西总统对军队“开刀”,使军方淡出权力核心。但自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社会一直剧烈动荡,穆斯林兄弟会上台更给埃及未来走向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西方以怀疑的目光看待穆尔西领导的埃及。在利比亚,去年1020日卡扎菲身亡,利比亚开始过渡进程。“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面临多重威胁与挑战,政治上各派力量矛盾尖锐,分歧严重;经济上战后重建任务繁重;安全上不时发生部族武装冲突事件,国家分裂威胁并未消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曾说过,“卡扎菲40多年的统治给利比亚留下了非常、非常沉重的负担,在未来一两年甚至五年内,都很难清除他的影响”,这句话换一换名字对以上几国也许都适用。

西方干涉加剧 地区恐怖主义抬头

叙利亚危机日益发酵,正演变成为当前中东乃至世界的焦点。去年3月叙利亚爆发抗议活动,持续至今已20个月。随着内外各种势力卷入其中,抗议活动已逐步演变成教派冲突和内战。目前看,短期内叙利亚危机仍无结束迹象。西方以及该地区一些国家执意推翻巴沙尔政权,大力支持反对派。不过鉴于叙利亚在中东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以及涉及地区和国家多方重大利益,它们对直接军事干预心存忌惮。从“突尼斯—埃及模式”到“也门模式”、“利比亚模式”,目前在叙利亚又开创新的模式。从利比亚战争到叙利亚内战,“阿拉伯之春”的性质与内容已悄然发生变化,要求改善民生与扩大民主诉求被政权更迭、宗派利益争夺所取代,外部干涉革命特征日益明显。利比亚战争是一场典型的西方以捍卫人道主义为幌子的 “新干涉主义战争”,而叙利亚内战则是一场全球代理人战争。

与此同时,伊斯兰势力整体性急剧上升引人瞩目,地区恐怖主义不断抬头。有媒体评论,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伊斯兰势力是这场“阿拉伯之春”的最大赢家。在埃及,穆斯林兄弟会旗下的自由与正义党不仅赢得大选、掌控议会,还历史性地出任总统一职。在突尼斯,20113月刚注册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也赢得议会选举胜利,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组阁。在利比亚,新成立的伊斯兰政党正义与建设党在大选中也成绩不菲,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并参与组建联合政府。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此外,剧变带来的地区性动荡与混乱也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提供了土壤,在也门、利比亚、叙利亚、埃及、突尼斯都出现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死灰复燃的情况。“基地”组织在中东的三大分支“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伊拉克基地组织”和“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全面发展,遥相呼应。

地缘政治调整:“西沉东升”

中东地缘政治和安全新格局正发生着后冷战时代最重大的调整。从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力量对比变化看,以色列正处于历史关键时期,面临外交和安全上的双重挑战,如何应对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动荡以及与伊斯兰色彩增浓、不再一味追随西方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新阿拉伯政府打交道是两大新课题;伊朗被视为“阿拉伯之春”的受益者,但现在处境日益困难,尤其是叙利亚局势发展直接关系到伊朗及其盟友真主党、哈马斯在地区的命运;土耳其在这场剧变中最引人注目,积极支持“革命”,竭力向阿拉伯兄弟兜售“土耳其模式”,地区影响力和作用扩大。阿拉伯世界总体上难以集体应对历史性剧变带来的挑战。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和苏丹等传统地区大国影响日益衰微,沙特等海湾国家虽有意有所作为,取代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新领头人,但自身也面临变革压力,长期受压制的什叶派抗议不断;地区出现“西沉东升”发展趋势,北非日益边缘化,海湾不断崛起。从地区安全格局变动看,地区安全局势整体趋于恶化,冷战后形成的中东稳定格局被打破,地区总体上稳定而局部不稳定的旧格局也为地区总体不稳定而局部稳定的新格局所取代。

班加西事件或是转折点

班加西事件引发西方对“阿拉伯之春”再思考。今年911日,因美国制作和播放侮辱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的电影,引发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伊斯兰世界爆发大规模反美抗议活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J.克里斯多佛·史蒂文森及另外3名使馆工作人员在班加西遭袭身亡。美国积极推动的“阿拉伯之春”变成了美国的“阿拉伯之冬”。法国《世界报》称,班加西袭击事件与“9·11”恐怖袭击事件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可能构成一个转折,让利比亚政权过渡复杂化。

历经两年急剧变化之后,阿拉伯世界的这场剧变正进入新阶段,它早已不再是所谓的阿拉伯 “之春”,而是“之冬”,也不再是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革命”,而是“动荡”。这个“冬”到底有多漫长,阿拉伯人何时能走出“严冬”,无人得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