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以之间从来是如此,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哈马斯总是不得不以沉重的代价来换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同情,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个人这样看,这次冲突最终仍将以双方的停火而告终,那么在停火后,双方均会声称他们获得了胜利,而哈马斯仍然还会像以往一样在停火后向以色列发射最后一枚火箭,以显示自己的不屈服和胜利。
以色列不会轻易扩大战事 第六次中东战争不可能发生
李绍先:大家好。很高兴又来到强国论坛和大家交流。我昨天下午3点刚刚从埃及开罗飞到北京。这次在中东访问一共走了2周的时间,先后访问了土耳其、以色列和埃及,我是11月11日抵达以色列,先在耶路撒冷、后在特拉维夫,后来在11月14日以色列发动“防务之柱”军事行动时我正在特拉维夫,11月15日中午我乘坐西奈航空办到飞机与埃及驻以色列大使同机从特拉维夫飞往开罗。应该说,近距离感受了这次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很愿意把我的感受同大家交流。
网友:李老师,巴勒斯坦人最初是"石头起义",现在与以色列人"火箭对火箭",叙利亚也插手,这种情势有解吗?而这种情势下又如何看大国之间的博弈和心态?
李绍先:巴以之间的冲突确实从“石头起义”开始的。之后,又有人体炸弹,现在是火箭对火箭。实际上,这次巴勒斯坦人不得以而为之的,起初由于巴勒斯坦坦对以色列占领,所以最初起义只能是石头。之后90年代中期,巴以曾经有一段和平进程,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实行了自治,这个时候当巴以再冲突的时候,以色列封锁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就以人体炸弹对以色列进行袭击。 2000年之后,和平进程停止,以色列修建隔离墙,巴勒斯坦人的人体炸弹再难进入近距离攻击以色列,所以就出现了火箭。实际上,也反映了巴以冲突逐渐走向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
网友:以色列从11月14日开始在加沙地带举行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军事行动,旨在消灭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及其基础设施。目前行动主要以远程攻击为主,您认为,"第六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有多大?
李绍先:“防务之柱”行动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消灭加沙地带最近几年来囤积的武器弹药,特别是火箭,以消除对以色列的威胁。四年前以色列采取“铸铅行动”以来,哈马斯在加沙地带重新囤积起一定的武器弹药及火箭。特别是去年,阿拉伯大变局之后,来自利比亚的火箭积聚,以色列认为,伊朗产的导弹不断通过西奈半岛流入加沙。这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危险。在这次防务之柱行动之前,加沙地带零星发来的火箭,已经被4年前的先进了很多。所以,以色列通过此次军事行动就是要铲除这些隐患,包括要定点清除哈马斯军事的领导人。 第二,以色列现在正在准备大选,一个月前,总理已经解散议会,按照以色列的基本法,大选将在3月内举行。在大选临近之时,对巴勒斯坦的火箭攻击进行强硬反应,有利于现任总理展示保护自己国民的强大形象,获得更多选票。 但是,这次军事行动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拿捏得当,见好就收,可以达到上述目的。但如果无限扩大,引来重大伤亡或国际社会巨大压力,恐将事与愿违。1996年时,当时的佩雷斯政府,在大选前也对黎巴嫩采取了所谓的“愤怒的葡萄”的军事行动,但结果弄巧成拙,佩雷斯最终失去了那次大选。所以,我不认为以色列会轻易的扩大这次战事,特别是发动地面进攻。所以,所谓第六次中东战争更不可能发生了。
以色列地面军队进入加沙的可能性较小
网友:以色列退役陆军少将什洛莫·加济特曾负责1967年至1974年以军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占领。他对以军重新开进加沙地带深感不安。"你愿意看到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后陷入150万巴勒斯坦人的汪洋大海中吗?"加济特说,"我敢保证,这对我们和加沙人都是一场灾难。" 请问嘉宾,您认为,就连以色列军队内部的高级将领都对以军军事计划表示不情愿,那么,这种缺少"人和"的要求和命令为什么还会在以色列政府和军方被通过?
李绍先:我认为以色列地面军队进入加沙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以色列并没有意愿重新占领加沙,一旦军队从地面进入加沙,将造成两种可能。一种使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平民造成巨大的伤亡。一种是以色列地面进入的士兵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以色列退役少将所讲的对以色列和加沙都是灾难。在此情况下,为什么以色列还会通过征招7.5万预备役,并摆出大兵压境,誓要扫平加沙的架势。我认为,这更多的是虚张声势,因为空中打击已经达到了以色列发动军事行动的目的。但是,这口饭好吃难消化,以色列如何体面停火,并不取决于自己,这段时间哈马斯数以百计的火箭弹落入以色列境内,并破天荒的把导弹发到了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并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那么,以色列只有通过扩大战火以及地面进攻的危险,才能有效的配合他们正在进行的与哈马斯的停火谈判,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压服哈马斯。
网友:在巴以这场冲突前后,阿拉伯主流媒体基本呈"一边倒"的立场--谴责以色列,声援巴勒斯坦。阿拉伯主流媒体对美国谴责声较多,缘于奥巴马在东南亚访问期间曾公开表示"理解"以色列采取的自卫行为。可是,这次欧盟国家对待巴以冲突的态度与美国有所不同。如法国虽然也谴责哈马斯对以的火箭弹攻击,但同时呼吁以色列保持克制。此外,对于以色列不断修建和扩大犹太人定居点的做法,欧盟国家基本持强烈的谴责态度,这得到了阿拉伯世界普遍的赞赏。 请问嘉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欧盟在巴以之间,是否存在着与美国不同的国家利益?
李绍先:事实上,这次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较广泛的谴责。美国一向偏袒以色列,但这次在表态时虽然坚持以色列有自卫的权利,但也提醒以色列要保持克制。欧盟国家只指责以色列有滥用武力的嫌疑,其他地区国家比如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埃及等等运对以色列行动进行强烈谴责。大家可能注意到,埃及总统穆西发表强硬讲话,声称今天的埃及已不是昨天的埃及,今天的阿拉伯也不是昨天的阿拉伯,强烈要求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在战火持续的状态下,埃及还派总理访问了加沙,突尼斯外长也率团访问了加沙,阿拉伯联盟召开紧急会议,会后阿盟秘书长沙拉比率团访问加沙。 我在埃及时,土耳其总理埃尔杜安访问开罗,与埃及总统穆西会谈,并与卡塔尔首相一起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进行了谴责。 对于您这个问题,在巴以问题上欧盟和美国确实存在着微妙的不同。
巴以这次冲突最终仍将以双方的停火而告终
网友:昨天哈马斯提出一个停火的要求,他的要价据说还比较高,一个是说以色列必须解除对加沙的封锁。第二就是以色列必须承诺再不对加沙各个派别领导人实施定点清除,可是,这两个条件都难以让以色列接受,您认为,为什么哈马斯会提出这样两个"高代价"且几乎不可能的要求?
李绍先:哈马斯提的停火条件只是要价。哈马斯提出如此高要价,有他的道理,表面上看这次哈马斯是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受害者,他的高级领导人及军事设施、办公设施遭到了摧毁。但是,哈马斯在这次行动中也有所斩获,这就是他吸引来了国际社会对加沙的关注,赢得了比较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如此多的阿拉伯国家明确表态支持加沙,如此多的阿拉伯领导人在战火持续的期间访问加沙,这在过去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次哈马斯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巴以之间从来是如此,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哈马斯总是不得不以沉重的代价来换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同情,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我个人这样看,这次冲突最终仍将以双方的停火而告终,那么在停火后,双方均会声称他们获得了胜利,而哈马斯仍然还会像以往一样在停火后向以色列发射最后一枚火箭,以显示自己的不屈服和胜利。
网友:阿拉法特去世后,巴勒斯坦的后续领导人威信和影响力都远逊于阿拉法特,这是否意味着巴勒斯坦在未来的岁月里,面对以色列的攻势,连个带头大哥都没有的巴勒斯坦将最终被消灭?
李绍先:阿拉法特去世后巴勒斯坦确实是群龙无首。目前的阿巴斯地位非常虚弱,而巴勒斯坦又面临着哈马斯割据加沙、法塔赫掌控西岸的分裂局面。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有改善。
穆斯林兄弟会在多个阿拉伯国家执政是哈马斯敢与以色列对抗的要因
网友:我们知道,巴勒斯坦两大派已分道扬镳,那么,面对这个分裂的巴勒斯坦,他们有何底气和以色列对着干?还有哈马斯的挨揍,法塔赫作何感想?他们是否会隔岸观火,开心不已?
李绍先:巴勒斯坦分裂成加沙和西岸确实是一个悲剧。但对于哈马斯在加沙挨揍,法塔赫也同样处境尴尬,自己的巴勒斯坦领土和巴勒斯坦兄弟受到了以色列的打击,阿巴斯除了口头上进行谴责之外,毫无作为,更使法塔赫难堪。但哈马斯敢与以色列对着干,自有他的道理,这就是去年阿拉伯变局之后,穆斯林兄弟会在多个阿拉伯国家成为执政的力量,特别是埃及、突尼斯这样一些国家。 哈马斯也是穆兄会的一支,阿拉伯大变局后,他的地位和处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埃及通向加沙地带的拉法口岸也处于半开放状态。前不久,卡塔尔手下还亲自到访加沙,公开承诺给加沙提供4亿美元的重建资金。地区形势的变化,正是哈马斯底气所在。与此相反,以色列的生存环境在阿拉伯大变局的背景下出现了恶化。 这次我在以色列交流时,深刻地感受到了以色列对阿拉伯变局之后的两大因素,深感头疼。一是阿拉伯大变局后导致的阿拉伯国家政治上碎片化的态势,这是指很多阿拉伯国家的中央政府控制力下降,使得国内的反以力量明显上升,以色列有四面受敌之感。比如黎巴嫩真主党、加沙的哈马斯、埃及西奈半岛的极端组织,以及叙利亚局势动荡之后对戈兰高地形势掌控的削弱,还有就是约旦国王也处于危机之中。二是正值伊斯兰在阿拉伯国家明显崛起,穆斯林兄弟会及其他更加极端的伊斯兰力量出现在了众多阿拉伯国家的政坛,甚至埃及和约旦这两个和以色列有和平条约的国家要求和以色列重新谈判和平条约的呼声不断上升。所以,这些形势的变化,都是哈马斯的底气所在。
网友:请问嘉宾,既然法塔赫已经和哈马斯分庭抗礼,阿巴斯又在早些时候宣布哈马斯下属的武装组织为非法组织,曾经参与这些组织活动的个人将受到惩治。请问嘉宾,法塔赫是否会借以色列的手来清除对手?完成独占巴勒斯坦的布局?
李绍先:以色列消灭不了哈马斯。其实在以色列国内,要求荡平加沙、消灭哈马斯的呼声非常之高,但是大家都知道,要想铲除哈马斯,必须重新占领加沙。以色列当年之所以撤出加沙,是因为加沙是以色列的沉重包袱,加沙地带面积只有360多平方公里,但聚集着170-180万巴勒斯坦人,人口密度极高,而且大多数居住在三四十年前形成的难民营里,生存环境恶劣。现在的以色列不可能重新再把这个包袱背起来。不占领加沙,不可能铲除哈马斯,因为哈马斯已经把根基牢牢扎根在巴勒斯坦的民众之中。法塔赫虽然和哈马斯势不两立,但在以色列打击哈马斯的背景下,在巴勒斯坦民众中法塔赫的脸上并不光荣,目前的战事并不有利于法塔赫。
以中国现有的实力,很难在中东发挥实质作用
网友:美国总统奥巴马坚称以色列有权自卫,但也认为以色列"最好"别攻入加沙。嘉宾如何看奥巴马的"战争"与"和平"论?
李绍先:目前,加沙战事也使美国进退两难。一方面,美国把保护以色列的安全作为他中东战略的首要目标之一,当然要支持以色列进行所谓“自卫”。但另一方面,一旦战事扩大,特别是以色列对加沙进行地面行动,将使美国在国际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为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联合国以及联合国安理会曾经酝酿过无数个谴责以色列的决议,但无一例外,均被美国所阻挡。那么这次如果战事无限扩大,特别是造成巴勒斯坦平民重大伤亡,美国将再次成为国际社会谴责的对象。而且,战事无限期拖延,也极大的牵扯美国政府的精力,而由战事扩大带来的阿拉伯国家及地区势力不利于以色列的互动,也将耗费美国的财力物力,从而对奥巴马正在进行的所谓战略重心东移造成干扰。
网友:请问李老师,中东对中国来说有很多利益存在,中国的政策如何应对这一地区的矛盾,如何防范中东变局对中国利益的冲击?
李绍先:中国在中东是一个推动和平、稳定的力量。中国在国际上设置的第一个外交上的特使,就是中东特使。多年来,中国的中东特使频繁地往返这个地区,在冲突的各个国家间做工作,以推动他们间的谈判和和解。但是,中东是一个大国利益的角逐场,没有相当的实力在这个地区很难做成实事。虽然,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不断增长,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关注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根据现有的实力,还很难在中东发挥实质作用,特别是在向巴以冲突这样的问题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做力所能及的劝和、促谈工作,但大家不应对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作用给予过高期望。
问:嘉宾您好,请问您对您所访问的巴勒斯坦、以色列的政治、军事、外交有何印象?
李绍先:巴、以是不能相提并论。巴勒斯坦直到现在严格说还不能称为国家,本月29日,巴勒斯坦将在联合国大会提交申请成为联合国拥有观察员地位的成员国的议案。而以色列则是一个军事、经济非常强盛的国家,经济上以色列的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拥有世界一流的较成体系的高科技产业,军事力量在中东地区更显突出。在历次军事行动中,以色列的定点清除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均成为世界各国军队的范例,那么它的自我防卫能力也很突出。比如所谓的铁穹防御系统,在这次哈马斯的火箭和导弹攻击中发挥了威力。据说,哈马斯发射的火箭和导弹中,近90%均可被拦截,少数未被拦截的火箭也是因为指向并非人口居住之地。所以说,巴、以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在一个档次上的较量,哈马斯只能以自己的“躯体”以及抗打击的能力来赢得关注和同情。
李绍先:时间原因,今天就谈到这儿,如果战事持续,特别是以色列发动地面攻击,事态恐将还会有戏剧性的变化,如果可能,再来和大家交流。再见。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