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陶短房:加沙局势向何处去
发布时间: 2012-11-20 浏览次数: 81

【摘  要】目前哈马斯和以色列各有“不能后退一步”的难言之隐,前者死了军事领袖,一旦“软弱投降”会丧失赖以和巴解主流派叫板的群众基础,后者更无法在选战前“妥协退让”,即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抵达斡旋,估计也难以让双方口中服软,高调一阵后转趋“不战不和”的“热僵持”,或许是最可能出现的发展方向。

1114日,以色列国防军对哈马斯所控制的加沙地带发动代号“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综合各方说法,以色列空军和陆军航空兵连日向加沙哈马斯重要目标发动空袭,击中加沙政府大楼和加沙国际媒体中心等,并在首日即打死哈马斯激进派武装组织“卡桑旅”首领艾哈迈德.贾巴里,而哈马斯则以向以色列发射大量火箭弹作为回应,但这些火箭弹精度较差,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被以色列新部署的“铁穹”防空导弹系统拦截,尽管哈马斯宣称“击落以军直升机”、“集中以军护卫舰”,但都无法证实。

截止18日,双方已有64人死亡,其中巴勒斯坦人61名,以色列3名。这是自2008-2009年以色列大规模进攻加沙以来,针对哈马斯所发动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

以色列何以要对哈马斯大打出手?又何以此时动手?

首先,以色列是个长期处于不安全感下的国家,而哈马斯与以色列近在咫尺,却又一直以“消灭以色列”为目标。历史上,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修建犹太人定居点,而哈马斯则回应以石块“起义”、武装袭扰和绑架行动,双方冲突不断,以色列还曾在2009年发动导致严重伤亡的地面进攻。近日来,从加沙地带发起的武装骚扰、自杀性袭击和火箭弹袭击屡屡惊扰以色列社会,公众情绪很不稳定,要求以政府作出强硬反应,以保护犹太人安全。上个月22-23日,苏丹宣称以色列空袭喀土穆兵工厂,以方虽不置可否,却指责苏丹向哈马斯提供军火,在此前后,以还多次向埃及施压,要求其严控加沙-西奈半岛边界,防止人员、装备渗透,并屡屡对土耳其“加沙救援船”表示不满,这实际已露出“要打”的苗头,此番“防务之柱”行动看似突然,实则有条不紊:国防军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公开向哈马斯宣战;在事先宣布行动的前提下达成战术突然性,并一举击中预定目标贾巴里;空袭开始后分三步先后动员1.6万、3万和7.5万预备役,确保了军事行动的持续性;发动袭击前已预料到哈马斯必然进行火箭弹报复,部署并启用了此前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的“铁穹”系统,起到了和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对抗“飞毛腿”的“公众镇定剂”作用,虽不能确保100%拦截,却让以公众感到“安全有保护”、“政府在作为”。简言之,以色列其实一直有“痛打”哈马斯的动机,如今攻和防两手准备停当,觉得动手时机成熟,且不会再如以往那样投鼠忌器,担心本方目标安全,自然也就更“敢打”。

其次,作为鹰派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一直希望通过对外强硬,争取以色列在中东问题上的主动权,此前他一再对伊朗“秀肌肉”,目的也在于此。但伊朗是大国且不毗邻,贸然动手风险很大,美国对此也并不支持,而攻打加沙军事风险小,美国一定会100%支持,对方有恐怖主义劣迹,容易扣上“恐怖组织”帽子,自然是更“保险”的选择。

第三,迫于各方压力,内塔尼亚胡日前刚刚宣布,将原定明年10月举行的第19届国会大选提前到122日,也就是说距今不过两个月时间,此时通过一场“大捷”显示能力、作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经济治理不力、安全保障不周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加大连任成功筹码。

以色列的空袭究竟会令中东格局发生怎样变化?它还会不会继续打下去?

哈马斯和以色列是老对手,此刻也面临老难题:打下去与否都麻烦。

打下去,不但消耗巨大(以色列的“铁穹”拦截火箭弹被戏称为“金炮弹打蚊子”,而哈马斯在袭击中军火损耗严重),且很难分出胜负,哈马斯“消灭以色列”的目标固不可能实现,2009年的前例也表明,即便地面攻击并占领加沙全境,以色列也难以完成绥靖任务,本土安全系数不会增加;但不打下去,双方都无法向已被激起愤怒的本国公众交代。1116日,双方在各方斡旋下勉强同意休战3小时,但随即互相指责对方违规,并很快重新开打。

埃及则将成为最头疼的一方。

加沙和埃及山水相连,历史上还曾是埃及领土,哈马斯和埃及执政的穆斯林兄弟会组织上系出同门,边境上密如蛛网的“地下通道”则是加沙生存的血管,如果穆尔西政府不支持哈马斯,埃及国内舆论(尤其对兄弟会至关重要的保守派舆论)很难认同,届时将对穆尔西政权构成巨大压力。

但埃及同样继承了穆巴拉克时代与美国结盟、经济和军事上依赖美国的外交路线,每年美国向埃及提供13亿军援,以换取后者维系和以色列的和约,而这一纸合约非但是美国中东战略的基石,更是中东稳定、和平的根基,如果穆尔西政府改弦更张,转而迎合民粹要求,开放加沙边界,甚至直接向哈马斯提供支援,自1979年维持至今的巴以、乃至阿以和局便会被从根本上动摇。很显然,美国不会容忍这样的事发生,这也并不符合穆尔西政府的利益。

16日,埃及总理甘迪勒短暂访问加沙地带,在穆尔西看来这是两全其美的折衷方法:对哈马斯而言此举带有外交鼓气性质,对美国则可解释为“和平斡旋”,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倘冲突持续,埃及将会面对更多、更尴尬的局面。

加沙冲突对阿盟和中东穆斯林阵营而言同样尴尬:自“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沙特、卡塔尔等“海合会”君主国控制了阿盟话语权,一时间顺者昌,逆者亡,好不风光,但阿盟传统大国埃及重新崛起,且在自己“半个主场”加沙和“海合会”争夺话语权,令局势变得微妙,1023日,卡塔尔埃米尔阿勒萨尼访问加沙,成为该地区被哈马斯控制以来首位抵达访问的外国元首,一系列围绕加沙和哈马斯的事件(以色列疑似袭击苏丹、哈马斯和叙利亚政府翻脸、以色列攻击加沙)随即发生,这绝非偶然。在反以方面,“海合会”各国素来雷声大、雨点小,以迁就美国的感受,如今却被情势逼到必须摊牌的地步——支持哈马斯则必然得罪美国,不支持则会让哈马斯(以及周边其它国家的“革命者”)感到“上当受骗”,从而丧失好不容易通过“阿拉伯之春”弄到手的中东伊斯兰事件话语权。

自“阿拉伯之春”以来,美国-土耳其-“海合会”在中东问题上立场接近,配合默契,主导了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和也门等国政治格局的演变,而加沙事件很可能成为检验这一联盟的分水岭、试金石:美国不得不(事实上也的确)旗帜鲜明支持以色列,而埃及、“海合会”,甚至土耳其,则至少在表面上必须支持加沙(如果不明说支持哈马斯的话),谴责以色列,这将严重影响“阿拉伯之春”未来的走向,而最直接的受影响者,恐莫过于刚成立的“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在以色列这块分水岭、试金石面前,本就对武装叙利亚反对派、军事介入叙利亚危机不感兴趣的美国,恐更难下此决心——难道他们要一边武装并保护以色列,另一边武装并保卫以色列的敌人及其盟友,并甘冒美国军援被用于打击以色列的政治、军事风险?

日前埃及总统穆尔西和外长穆罕默德.卡买了.阿姆鲁再次谴责了以色列的行为,要求立即停止袭击,甚至警告称“埃及不会再对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人的侵略行径无动于衷”,而卡塔尔和沙特的外长也表示,以色列“不能总是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而正在东南亚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则摆出“无条件支持以色列‘自卫’”的姿态,几天前还在多哈一起开会的“叙利亚之友”,却似经不起巴以这一中东“老试金石”的轻轻一磨。

尽管摆出地面进攻的架势,甚至几十辆坦克已停在加沙边界附近,但内塔尼亚胡未必真的发动地面攻势,因为122日的以色列立法选举迫在眉睫,此时发动地面攻势可能给选举带来变数,但出于同样理由,更猛烈的对加沙空袭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目前哈马斯和以色列各有“不能后退一步”的难言之隐,前者死了军事领袖,一旦“软弱投降”会丧失赖以和巴解主流派叫板的群众基础,后者更无法在选战前“妥协退让”,即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抵达斡旋,估计也难以让双方口中服软,高调一阵后转趋“不战不和”的“热僵持”,或许是最可能出现的发展方向。

(作者:陶短房 《纵横周刊》非洲问题研究员)

来源: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