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殷罡:中东动荡深刻影响全球地缘政治和战略格局调整
发布时间: 2012-12-25 浏览次数: 148

原标题:中东转型步入“阵痛期”伊朗战略空间开始收缩

2012中东格局大调整

2012年,中东剧变进入第二年,动荡因素持续发酵,地区格局深度调整,传统热点高温不退。中东的政治博弈继续,宗教与民族矛盾纠葛,伊斯兰教义与世俗力量碰撞,催生各种不可控因素,新一年中东愿景难言乐观。

中国著名的中东问题专家殷罡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强调中东动荡不仅催生地区内部政治生态的嬗变,还深刻影响了全球地缘政治和战略格局调整。

叙利亚乱局:没到军事手段解决时候

广州日报:叙利亚危机持续20多个月,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步承认反对派的合法性,以及北约正式在土耳其边境部署导弹,军事解决叙利亚危机的脚步是否逼近?

殷罡:在过去20多个月里,人们总感觉军事手段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时机即将到来。现在这个时间点,我反而觉得政治解决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了。当然,各方是否愿意接受政治解决是另一个问题。

叙利亚的政治体制的确有不合理之处。比如,少数的阿拉维派统治多数的逊尼派就不合理。但这种体制究竟怎么变,不是说越快越好。叙利亚局势不是简单的政府与反政府力量的对抗。

在叙利亚层面,它体现的是阿拉维派与逊尼派的两大教派冲突;地区和国际层面更复杂,它是海湾国家“合力”推翻阿拉伯世界的另类政权,而这个“另类”恰好又不被西方待见。它们在叙利亚煽动革命,已让该地区的极端势力趁火打劫,所以相关国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至于爱国者导弹系统,永远只是一种防御性武器,目的是防范叙利亚遭打击时将战火引向北约成员国——土耳其。不过,土耳其是过于谨慎。土耳其的军事实力无疑超过叙利亚。

不过在过去,土耳其军事防卫方向主要是东部,不是叙利亚方向。所以,如今土耳其面对叙利亚,多少有点缺乏信心。

埃及宪法之乱:混乱调整或持续20

广州日报:2012年,“阿拉伯之春”虽未蔓延到更多中东国家,但利比亚、埃及等并未因昔日威权政权的倒台而稳定。舆论认为,中东从“阿拉伯之春”直接跌入到“阿拉伯之冬”。您如何看待埃及今年的动荡?

殷罡:当前埃及和利比亚的稳定性,比起“阿拉伯之春”前肯定更差了。但革命前的超稳定属于“钢脆”,这种稳定几乎不会出现动乱;但一旦出现,后果是毁灭性的。革命后的不稳定显然不属于“钢脆”。

现在阿拉伯世界处于政治转型的大变革中,这种变革可能要持续20年,甚至更久。所以,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远一些,革命后的利比亚与埃及出现的反复动荡,是可以预料的。

另一方面, 2011年埃及和利比亚变动的方式不同。埃及是“理性革命”,利比亚则是“暴民革命”,甚至连“暴力革命”都算不上。埃及是有宪政传统的,其司法系统都有相当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在阿拉伯世界算是罕见的。

自去年埃及爆发革命以来,各派力量总体克制冷静。穆巴拉克时期被击毙的一些示威游行者,很多是伊斯兰极端分子,甚至包括一些越狱的刑事犯。埃及情况不严重,军队没有开枪,警察和安全部队开枪都是防御性的,这是为了维持秩序。这与利比亚和叙利亚冲突根本上是不同的。

哈马斯转型:试图重返阿拉伯世界

广州日报:今年最后两个月巴以问题重新被关注,您如何看巴以局势最新发展对地区局势的影响?

殷罡:现在应注意巴勒斯坦内部力量的整合。在“阿拉伯之春”浪潮中,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巴勒斯坦。实际上,哈马斯正发生巨大变化,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正将哈马斯从伊朗手中拉拢过来。2011年中东剧变后,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上台执政给哈马斯树立了一个正面榜样:即遵守游戏规则,你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份额。

今年10月,卡塔尔埃米尔访问加沙,我认为这是里程碑事件。过去20年,伊朗成功搅局阿拉伯世界,它以输出革命为口号,哈马斯与黎巴嫩真主党成为伊朗楔入阿拉伯世界的两颗钉子。如今,在海湾国家的重金拉拢下,哈马斯开始理智化,接受了卡塔尔埃米尔的访问,接受了埃及新政府的调停,表明它逐渐回归阿拉伯怀抱,这也意味着地区格局发生变化,伊朗的战略空间被迫收缩,影响力也减少。

未来,制止伊朗和土耳其两个外族力量对阿拉伯世界的挑动和搅和,将有利于阿拉伯世界的稳定。遗憾的是,以色列没配合阿拉伯世界对哈马斯的拉拢。

土耳其高调介入中东:“叫好不叫座”

广州日报:近年来土耳其高调介入利比亚冲突、巴以冲突等热点,2012年,土耳其更在叙利亚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您如何评价土耳其?

殷罡:表面看,土耳其近年来在地区事务中很风光,目的是争夺中东话语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阿拉伯人并不买账,土耳其人甚至有些灰头土脸。

阿拉伯人摆脱不了“奥斯曼土耳其统治阴影”,土耳其人曾经是阿拉伯世界的统治者,阿拉伯人认为,土耳其帝国数百年统治是自己民族的耻辱。这种民族情结,至少还需要半个世纪才能消除。

中东格局调整

阿拉伯世界走向理性 美国正试图跳出中东

广州日报:“阿拉伯之春”让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您如何看待这种力量变化?

殷罡:利比亚和埃及在革命后虽然出现反复,但它们现在正在摆脱失败国家的阴影,走上正轨。

埃及革命后,并没有撕毁《埃以和平协议》,而是劝说哈马斯同以色列保持理智,表现出阿拉伯世界整体上的理性。

在叙利亚危机之初,土耳其叫嚣得厉害,但现在它的调门逐渐降低。因为土耳其也意识到,如果叙利亚问题恶化,它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广州日报:伊朗在中东的生存空间,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殷罡:伊朗在阿拉伯世界搅局,打的旗号是对抗犹太复国主义,甚至巴不得代阿拉伯人向以色列复仇。但如果哈马斯被阿拉伯世界拉走,伊朗在中东的两枚钉子就只剩下真主党一个,而阿拉伯世界没人买真主党的账。

与此同时,近年来海湾阿拉伯国家正悄然扩军备战,尤其是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大量购买美式战机,逐步增加在伊朗危局中的分量。在伊朗核问题上,“阿拉伯——以色列——西方”形成了共同阵线,并在过去几年不断增强,都反对伊朗拥核。而伊朗趁乱朝着核国家又迈进一步。当“阿拉伯之春”平息下来,所有压力都会聚集在伊朗身上。

广州日报:最近两年的阿拉伯剧变中,美国的政策到底有什么调整?

殷罡:这几年美国在中东确实聪明了。美国不再被中东国家利用了,还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

在利比亚内战中,美国没有打几天,而是将指挥权交给北约。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人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至今不肯出一兵一卒。

一战前,美国供应世界上大部分石油产品,英国本土没石油,便率先插足伊朗。美国随英国进入中东,这是美国介入中东的缘起。如今冷战结束,美国没必要两只脚都在中东。

对中东石油依赖最大的是欧洲、东亚国家。未来的发展可能是:美国不再承担中东石油安全的责任,这对中国国家利益也构成威胁。在未来的5年,美国可能会提出要求中国分担中东石油运输安全的责任。

动荡中的中东面孔

埃及:穆尔西当选总统

630日,埃及当选总统穆尔西宣誓就职,成为穆巴拉克下台后的首任埃及总统。

但埃及国内外各种势力的角逐远未消停。12月,埃及反对派联盟组织“全国拯救阵线”成员表示将致力于在这一组织框架内组建单一政党,对穆尔西及其所属的穆斯林兄弟会构成压力。

利比亚:美大使遇袭身亡

7月,时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的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在给亲友的邮件中说道:“越来越多的(利比亚人)对我们笑脸相迎,他们对外国人越来越开放。”

讽刺的是,911日,利比亚数百名武装分子因抗议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的美国电影而冲入班加西美国领事馆,并同领事馆安全人员发生交火,史蒂文斯及另外3名外交人员在交火中丧生。

叙利亚:阿萨德“不会离开叙利亚”

11月,叙利亚反对派组织宣布成立“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法国和欧盟先后承认其合法地位。随后,北约公布部署“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向叙利亚施压。

面对是否会流亡的疑问,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回应是:“我不会流亡到西方或其他任何国家。我是叙利亚人,我出生在叙利亚,我要生活在叙利亚,死在叙利亚。”

伊朗:内贾德“不惧西方经济战”

2月,伊朗密集宣布在核领域取得新进展。随后,伊朗与美、英、法、俄、中、德先后举行谈判。7月,欧盟对伊朗实施禁运措施正式生效。随后,美国宣布对伊朗50多家涉及核和弹道导弹项目的实体实施制裁。面对西方经济上的围堵,伊朗总统内贾德说:“我们不会再让他们用经济手段施压。”

(殷罡,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曾多次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等中东国家访问研究。)

(记者:李明波、刘汉振)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