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从世界格局演变到多国权力交接,从中东北非动荡到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动向,凡此种种表明,在一定程度上,2012年即是下一个全球政治和当事国国内政治周期的起点。
2012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力量持续下降,新兴国家地位与影响不断上升,世界各国日益将参与多边外交与国际机制作为主要选择。与此同时,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完成领导人换届,其内政外交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将逐步显现。从世界格局演变到多国权力交接,从中东北非动荡到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动向,凡此种种表明,在一定程度上,2012年即是下一个全球政治和当事国国内政治周期的起点。
多边机制在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总体形势看,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近两年所形成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力量下降,新兴国家地位与影响上升的趋势并未改变。因此,对于当今的世界格局,用“极”的概念已很难作恰当描述。
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目前仍处于强势地位,但随着全球治理进程的推进,国际互动已呈现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即参与多边外交和国际机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选择。无论是解决全球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等“低政治”问题,还是解决国际冲突、核不扩散等“高政治”问题,都有活跃的多边外交和国际机制在运作。不同的力量正以不同的组合推动着不同的国际议程。在这样的互动舞台上,除传统大国外,还有更多的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在发挥影响,一些中小国家的作用也在上升;在这样的互动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主导国际秩序,美国也不例外。与以往相比,多边机制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我们同时也看到,尽管这些国际机制汇聚了各国的预期,但由于国家间利益冲突的难以协调,所取得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G20、欧盟在金融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联合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分歧严重,全球气候谈判争吵不休等,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不过,由于处理当今的重大国际事务(特别是全球性问题),已不可能再回到仅靠大国或大国协调的状态,世界各国别无选择,只能以推动多边合作艰难前行的方式寻求能够接受的解决途径。
各国大选演绎权力“众生相”
2012年,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完成权力交接。这里,笔者主要针对美国、欧盟国家、日本和埃及的大选情况做一点分析。
美国大选,国内经济议题是重中之重。奥巴马获得连任后,虽然首先要解决国内堆积如山的经济与政治难题,但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等也都不能回避。为应对债务泥潭、新兴大国崛起和恐怖主义的威胁,奥巴马政府将极力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环境。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他会进一步推进重返亚太战略,通过在中国周边的外交与军事举措,强化与中国的竞争,但同时也会与中国在密切互动中加强合作。从总体结构看,美国对华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欧盟国家的大选是在债务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就是出现了左转的趋势。近年来,为应对债务危机,欧洲各国的执政党纷纷采取降低福利水平、延长退休年龄等偏右的社会政策。但由于公众对紧缩政策的普遍不满,此次大选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法国社会党领袖奥朗德在大选中获胜,使得中左翼政党在野10年后重掌政权。在英国和德国的地方选举中,也出现了左翼力量上升的趋势。除这三个欧盟大国外,还有一些国家也出现了同样的转向。在斯洛伐克的议会选举中,左翼的方向党获得议会半数以上席位;在罗马尼亚,中右翼内阁倒台,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上台组阁。
年底结束的日本大选中,自民党之所以能以压倒性多数获胜,并非因为该党以及安倍晋三多么受欢迎,而是选民对民主党政权极度失望而无奈作出的选择。作为鹰派政治家,安倍晋三当前面对的首要难题是如何重振日本经济以及缓和中日紧张关系。一方面,他非常清楚中日关系之于日本经济的重要性,大选后也表态重视中日关系;但另一方面,他要坚持对华强硬政策,就不可能缓和两国关系。出于日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立场,安倍晋三必须在坚持强硬立场与缓和中日关系这两者间找到平衡,但这是无解的。所以,安倍晋三的执政前景并不乐观。
在中东的埃及等国家,伊斯兰宗教势力通过选举执政后,能否在国内建立稳定的秩序,实现动荡后各派的和解,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穆尔西当选后国内一直冲突不断。穆斯林兄弟会要用法律的形式确保自己的权益,激起了世俗力量与自由派的强烈反对。围绕新宪法草案所形成的宗教势力与世俗力量的对抗,分裂了埃及社会。反对派走上街头示威抗议,既有争夺权力与影响力的一面,也有对伊斯兰教法担忧的一面。穆尔西坚持进行的宪法公投,并不能缓和各派的政治分歧,也无助于解决动荡后积压的众多社会民生问题。从未来发展看,如果穆尔西不能有效实现社会和解与经济发展,而是一意强化伊斯兰势力的影响,那么社会对抗将会持续。
中东北非局势更趋复杂
就全球安全形势而言,中东北非变局依然值得关注。这一变局虽然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版图,但民主的觉醒并未消除人民所面临的贫困与政治纷争,社会动荡与暴力对抗持续。
目前,叙利亚愈演愈烈的内战已成为地区动荡的焦点。叙反政府武装得到了西方国家、海湾国家和土耳其等国的支持,实力不断壮大;巴沙尔政权的处境则愈益艰难。在埃及,新总统攫取不受限制的权力所导致的宗教势力与世俗力量的对抗分裂了社会。在利比亚,新政权面对的是武装派别林立、东西部分化、暴力袭击频发的局面。在也门,哈迪就任总统以来,“基地”武装分子的恐怖活动十分猖獗,暗杀、爆炸屡屡发生。2012年底,巴以冲突的再次爆发,表明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在中东要实现持久和平的希望着实渺茫。
与此同时,就地区政治格局的演变看,一个新中东已然出现。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的崛起显著改变了地区力量结构,穆尔西对巴以冲突的斡旋,显示了其影响的分量。而随着伊斯兰主义在中东地位的上升,一弯涵盖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在内的“伊斯兰新月”形成了对以色列的包围。面对恶化的安全环境,以色列对伊朗核问题始终保持强硬立场,威胁要动用武力。观察这一地区各种力量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伊朗、土耳其、埃及作为地区大国,都在发挥着重要而活跃的作用。在更高的层面,则是伊朗和美国对该地区权力、石油、海上航线的争夺。
反恐与网络安全问题受关注
2011—2012年度,全球范围的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期,但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在欧美国家,由于极端主义思潮上升,不同族群间的矛盾以及宗教差异激化,恐怖主义威胁呈现出了本土化趋势,并且多次出现“独狼式恐怖主义”。在当代恐怖网络无处不在的影响下,这种单兵作战的恐怖主义可能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由于这些恐怖分子往往是本国公民,因此防范更加困难。
在中东和非洲,动荡的局势为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四散开花提供了机遇。在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国的冲突中都出现了“基地”组织的身影,而在马里等国,“基地”组织的非洲分支机构也趁乱坐大,成为了反恐的新重点。在恐怖势力和部落武装的串联之下,一条贯通阿拉伯半岛、东非、西非和北非的恐怖新地带已经出现。这一形势值得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网络安全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伴随着信息化进程而凸显的。据瑞典一家IT公司提供的2011年数据,全球网民总数已达21亿、全球共有网站5.5亿、电子邮箱31.46亿、域名总注册量2.2亿、社交网络账户数24亿。在这样的网络空间里,世界各国都面对着新的安全问题,即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黑客攻击以及网络战威胁。
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球所遭受的网络攻击次数增长了400%。由于网络攻击具有隐蔽、快捷和难以追踪的特点,能够对受攻击国的信息系统造成破坏,甚至导致毁灭性后果,因此网络空间安全与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不得不应对的重大问题。目前,联合国、欧盟、北约、八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都在采取行动,评估网络安全现状,提出治理倡议,商讨战略原则与方针。
对于各国政府来说,要应对网络安全问题,不仅需要参与多边平台的全球治理,而且需要处理好在网络领域的国家间关系。2012年,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就撰**调了网络安全对美中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这可能成为美中冲突的一个主要源头。从形势分析角度讲,今后网络空间治理在全球政治与安全的报告中也将会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作者:李少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