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法国出兵马里剿匪 短期难退 结局难料
嘉宾:贺文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洲研究室主任
崔洪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主任
本报记者:蒋林
导语
日前,“非洲宪兵”法国正大幅向西非国家马里增兵。
16日,法国军队开始在马里发动地面攻势,与极端武装交战。
同一天,极端组织武装人员在马里邻国阿尔及利亚劫持41名外国人质,要求法国“立即停止”军事干预马里内战。
法国总统奥朗德为何下令出兵马里? 面对愈演愈烈的战势,法国是否会陷入战争泥潭?马里是否会沦为法国的“阿富汗”?英美德等法国盟友的援助为何只停留在后勤支援层面?就这些问题,本期圆桌会议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起因 提升法国影响力
广州日报:此前,在干涉利比亚时,法国先“打头炮”。这次法国又率先出兵马里,为什么?
贺文萍:奥朗德声称出兵马里有三个目标:一是“阻止恐怖主义”,二是保护马里首都巴马科的安全,当地有几千名法国侨民;三是维护马里领土完整。实际上,去年联合国已就马里问题通过决议,原定由非洲派军队进行军事干预,法国只提供军事培训,但随着事态进一步严峻,法国不得加快干预的步伐。
其次,上台7个月以来,奥朗德没有拿出骄人的政绩,出兵马里可以提升其威信。第三,出兵马里旨在提升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作为“非洲宪兵”,法国长期以来靠组织首脑会议、提供经济援助、加强法语交流等方式加强与非洲的联系。但如今,法国与非洲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纽带已经松弛。为了重振在该地区的影响,不被边缘化,必须加强其在此地区的军事存在。
崔洪建:奥朗德此次下令出兵马里,主要是想转移国内视线。目前法国的最大问题是国内的经济增长问题,奥朗德推行的富人增税政策受到阻力,短期内拿不到出好办法,借出兵马里转移国内矛盾,在外交上有所作为,以对民众有所交代。
此外,法国低估了马里极端武装的战斗力,说明法国是在作战评估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的,这更证明法国有迫切转移国内视线的需要。
此外,马里是法国前殖民地,法国需要在该地扩大影响力。还有一点就是,出兵马里得到了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
战局 短期不会撤军
广州日报:马里战事能否速战速决?法国是否会被拖入战争泥潭?
贺文萍:“法国陷入战争泥潭”的说法为时尚早,法国何时结束在马里的军事行动取决于战况的发展,以及恐怖组织被重创到什么程度。不过,马里战事的确难以速战速决。
第一,法国低估了反政府武装的战斗力。这些极端武装训练有素,武器装备先进,其中很多人并不是马里本地人。
第二,目前马里近2/3领土被反政府武装和极端组织控制,面积与法国本土相当。加上马里处于沙漠地区,武装分子化整为零,彻底歼灭需要花不少时间。
第三,出兵马里的西非共同体的军队还没有训练好,战斗力并不强,这也是法国不能短期撤军的原因之一。
然而,对法国来说,战争态势不会过于恶化。首先,恐怖分子被打散后即使重新集结,也未必有反抗能力。第二,法国“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奥朗德说不肃清恐怖分子不撤兵,况且西共体也要派兵支援,并成为主要作战力量。第三,极端武装缺乏后援。
崔洪建:法国在该地区不会全力投入,不会拼全力。法国会随时进行战事评估,调整战略目标,并保留彻底退出的机会。与北非、中东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不是法国最关切的地方,在马里也只会保持适度的关切。如果遭遇过大的阻力,会考虑撤军。
此外,出兵是一种劳民伤财的事,军事打击将受到财政开支的限制。法国今年的目标是财政赤字控制在3%以内,军费和国防开支都面临削减。因此,军费开支只可以维持法国在海外的中小规模军事干预。
恐怖主义如今有了全球化的新特点,如马里国内的恐怖分子许多不是来源于本国,这说明打击恐怖主义也需要新思路和新办法,需要从多个渠道和国际社会多方面的协助。
对比 马里不是阿富汗
广州日报:马里能否成为第二个阿富汗?马里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崔洪建:马里与阿富汗不同,阿富汗的大国因素太多,而在马里,大国并未全面进行干预。相同点是,将来法国撤军后,很可能与阿富汗相似,给马里留下一个烂摊子。
非洲自身无力干预
马里的问题在非洲有一定普遍性。首先,像马里这样的政局动乱,很难依靠本地区的力量解决。非洲缺乏有力的地区性安全组织;地区大国如尼日利亚本身国内安全状况堪忧,自顾不暇,也很难采取实质性的干预。
其次,像马里这样的经历过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政府、国家机器和原有的部族经过了不断妥协才得以共存。如果在外力干预下,这种妥协被打破,事态就会变得更复杂。
如果单单是平息动乱、恢复秩序,这一目标很容易达到。但要改造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就非常困难,犹如一个人移植了一个排异反应强烈的器官,动乱也会周期性地爆发。任何一种强加的外部安排,以及平息战事之后的解决方案,在这些国家都难以持续。
贺文萍:马里的问题从去年初就开始了。由于马里政府无力控制叛军,当时就向法国求援,只是没有引起法国的高度重视。如今事态恶化,出兵已晚。
如果在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干预,事情会容易得多。这是法国需要吸取的教训。
第二,法国在非洲的政策往往缺乏连续性,军事打击结束后,后续工作做得不好。这也是西方国家在非洲进行军事干预后普遍遗留的问题。
第三,马里是非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长期落后给恐怖主义留下了滋生的土壤,这是问题的根源。马里自然气候恶劣,老百姓没饭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自治的北部图瓦雷格族与外来极端势力混在一起,威胁国家稳定。
极端武装很孤立
不过,马里与阿富汗有很大不同。在阿富汗,由于军阀割据,腐败蔓延,塔利班利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招兵买马,发粮发物,拥有相当强大的武装。
而在马里境内,极端武装分子是外来势力,在马里北部实行严厉的教法,并破坏古建筑,遭到北部群众的反感,还与北部的图瓦雷格族人反目,处于事实上的孤立状态。
盟友 西方国家幕后有分工
广州日报: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都表示支持法国,但为什么只派遣后勤支援?
崔洪建:法国在此次马里军事行动中扮演主导角色,实际上事前应该与其他西方国家有所协商和分工,法国负责打前阵,其他国家幕后支持。
就美国来说,其在非洲问题上始终处于一种既“超脱”、又“与你同在”的状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正在进行全面的战略重心调整,在非洲,主要以提供军事情报和空中支援为主,而非派遣地面部队。
其他大国如英国、德国等国,在马里不像法国有这么迫切的需求和利益。
西方小看反政府武装
贺文萍:其他国家没出兵,是因为他们认为马里反政府武装是“乌合之众”,“小菜一碟”,“杀鸡焉用牛刀”,光靠法国一国就能搞定。法国此前甚至曾认为不用出地面部队就可以平息马里内乱。
对于法国而言,呼吁他国进行军事援助,也有损法国的大国颜面。
但西方大国都表示支持法国,这是在表明这些大国之间在反恐问题上始终保持一致。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