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中东问题专家解读埃及动乱
发布时间: 2013-02-02 浏览次数: 82

原标题:埃及动荡恶性循环短期难息过渡阵痛

嘉宾:郭宪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联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记者:蒋林

新闻背景

这起由“足球骚乱案”引发的严重枪击事件,正发生在“埃及人民大起义”两周年之际,成为埃及反对派大规模游行示威的导火索。有分析称,埃及政权革命两年来,社会并未能完成相应变革,矛盾反而越积越深,一点小风波都有可能引发危及政权的大骚乱。这一次,穆尔西能够控制住动荡局面?为什么两年的变革未给埃及带来稳定,而是持续的社会动荡?埃及的局势对其他中东国家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期圆桌会议,我们邀请两位专家对此进行解答。

局势

骚乱为选举做铺垫 动荡短期仍会持续

广州日报:埃及国防部长阿卜杜勒·塞西129日警告,如果放任政治危机愈演愈烈,埃及可能走向“崩溃边缘”。你如何预测埃及近期的局势? 

郭宪纲:埃及局势的动荡主要是由国内宗教力量和世俗力量之间的冲突引起的。目前宗教力量占上风,世俗力量不满意宗教势力的种种主张,才会引起一轮又一轮的冲突。

就目前看,穆尔西政府还能够控制住局势的。针对局势的进展,穆尔西首先是保持克制,如果形势进一步恶化,他会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恢复秩序。此外,穆尔西背后的穆兄会因其历史悠久、支持者甚多,还是有力量控制局面的。街头打砸的力量毕竟是少数,老百姓为生计考虑,也不赞成持久的冲突。因此,埃及此次动荡会逐渐平息。

王联:埃及不至于走向“崩溃边缘”。穆尔西已经采取稳定措施,宣布三个省进入紧急状态。我预测,埃及短期内动荡会持续,国内相对混乱的局面也会延续。实际上,最关键的是军方一直没有出面,没有把抗议民众和反对派压下去。目前埃及的主要矛盾来自于新总统与反政府力量的矛盾,军队处于听命于现政府的中立状态。因此,穆尔西能够有效控制局面。

过去两年里,政治变革通过街头动乱和尖锐的争夺手段来实现,在穆兄会的强力指导下也通过了宪法。

实际上,这次动荡也是为2月底的议会选举做铺垫,反对派上街发出自己的政治愿望,让街头政治成为权力争夺和政治对抗的最前沿。

原因

权力分配未成共识 国家机器尚未完善

广州日报:两年的阵痛,埃及没能迎来安定、发展的“新时代”,却日益步入“政治动荡与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这是为什么?这种恶性循环还要持续多久?

郭宪纲:埃及正处于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远远没有结束。宗教势力上台后许多国家机构并不完整,一些国家机器还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力量和世俗力量的博弈过程中,一点小的摩擦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对于埃及来说,原先被人民抛弃的世俗力量,与原来被压抑的宗教力量必须进一步磨合,起码要再过2~3年,两股力量才能基本达到平衡。这方面,土耳其是一个好榜样。

埃及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不是穆尔西这一届政府造成的,因此要在各方面有起色也需要一定时间。穆兄会很清楚,眼前最关键的是恢复经济,这样才能让民心化为选票,从而尽快地走出过渡期的阵痛。 

王联:埃及社会变革是一派取代另一派掌权的胜利,并没有得到社会多数的共识。穆尔西总统也只是单方面为国家发展确立了政治道路和方向,这与世俗力量的要求背道而驰。埃及社会稳定与否,关键要看议会选举的结果,看谁最终获得议会控制权。如果民众希望选出和总统不站一条战线的力量控制议会,那么埃及的街头抗议将转入议会斗争。反之,则街头抗议还会持续。

但两股势力选择的国家发展道路的斗争还会继续下去。这种争夺短期内看不到尽头。

影响

革命效果遭质疑

广州日报:埃及目前的局势和问题对其他中东国家有何影响?舆论认为,中东从“阿拉伯之春”直接跌入到“阿拉伯之冬”,您有何看法?

郭宪纲:我认为“阿拉伯之冬”不大恰当,用多事之“秋”来形容可能更好。埃及在中东国家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过去50年内都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其在过渡期动荡的局势,让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国家,如突尼斯、也门等难以得到鼓舞,中东局势或更加动荡,这会让过渡期延长。当然,这条路也会走得很艰难,宗教与世俗力量会不断斗争并最终达成妥协,因为百姓也希望国家安定。

王联:变革之后的埃及,能否平稳过渡、能够继续发展与西方的军事同盟的关系,也得到了他国的质疑。中东他国的下层民众也会反思,政局变幻和伊斯兰势力上台未必能给国家带来好处,这种激进的变革不值得他们效仿。

核心观点

宗教势力上台后许多国家机构并不完整,一些国家机器还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力量和世俗力量的博弈过程中,一点小的摩擦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郭宪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核心观点

埃及社会稳定与否,关键要看议会选举的结果,看谁最终获得议会控制权。如果民众希望选出和总统不站一条战线的力量控制议会,那么埃及的街头抗议将转入议会斗争。反之,则街头抗议还会持续。

——王联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