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专家认为中东困局牵制“重返亚洲”战略
发布时间: 2013-03-01 浏览次数: 83

原标题:克里访欧重“安抚” 外交风格重“沟通”

嘉宾:陶文钊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记者:赵海建

核心观点

并没有所谓的“重返欧洲”,因为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也在世界上引起混乱和猜疑。作为传统盟友,欧洲盟国感觉自己越来越不被重视。

——陶文钊

当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提出“重返亚太”战略时,并没有将中美关系涵盖在内;而在第二任期内,奥巴马已经将中美关系纳入这一战略之内,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

——袁征

导语

224日到36日,克里正上演自己作为美国新任国务卿的“处女秀”。与其前任希拉里首访亚洲不同,克里将访问欧洲和中东9国。

当欧洲迫不及待地欢呼“美国―欧盟轴心复兴”时,远在亚洲的日本媒体则感慨美国正在从亚洲“开小差”。那么,克里此行是否真意味着美国正“重返欧洲”?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会否发生改变?未来中美关系会否受到影响?为此,我们请来两位美国专家对该事件进行解析。 

访欧原因

广州日报:克里将外交“处女秀”放在欧洲和中东地区,是出于怎样考虑?

美国从未离开欧洲

陶文钊:首先,并没有所谓的“重返欧洲”,因为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首先,欧洲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双方的关系是全方位的,非常稳固的,克里此行一点儿也不奇怪。

其次,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也曾在世界上引起混乱和猜疑。作为传统盟友,欧洲盟国感觉自己越来越不被重视。克里此次出访有借机“安抚”的意味。此外,在其他许多国际问题上,美国都希望欧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再次,美国与欧洲盟国同样面临经济复苏的问题。事实上,美国正在期待与欧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至于中东,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在亚洲投放精力过少,而对中东的关注过多。在第一任期内,奥巴马对该态势进行了调整,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然而,中东地区的问题不断。除巴以问题外,有一个挑战是伊朗的核问题,以色列去年还在逼着奥巴马政府划红线。很明显,奥巴马不愿再借钱打一场中东战争了。

此外,中东许多国家的形势尚未尘埃落定,叙利亚、利比亚和埃及乱局都在困扰着美国。只要中东局势不变,美国就难以转向亚洲。

袁征:美国“重返亚太”,不意味着不重视发展与欧洲盟国之间的关系。

只不过,欧洲一直相对平稳,尤其有北约的存在,对美国的挑战相比亚洲要小很多。美国也一直希望加强与欧洲的关系,尤其在现在,在经济低迷、国防预算大幅削减的情况下,美国很希望欧洲小伙伴们分担更多的责任。

由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小,美国的中东政策也受到一些影响。但美国是全球性的霸权国家,利益无所不在,中东困局不是美国想退就能退出的。

战略调整

广州日报:美国是否改变“重返亚洲”战略,从亚太“后退”?

美国不会从亚太“后退”

陶文钊:不能说美国正在从亚太“后退”。对于美国总统来说,第二任期微调前期政策,是很正常的事情。无论是克林顿还是小布什,前后的政策都有调整。

在美国推出“重返亚太”战略后,中国与周边之间的领土争议升温,增添了亚太的复杂因素。无论在南海问题、还是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都被认为在背后推波助澜,这种明显“遏制中国”的做法在美国国内也引起诸多批评。许多人认为,激怒中国的做法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因此,在日本首相安倍访问美国时,奥巴马并没有就钓鱼岛问题公开表态。克里在国务卿提名听证会上讲话时就表示:“我不确信(在亚太)增加军备是必须的,我希望对此仔细观察。”关于这一点,就与前任希拉里的主张不一样。

袁征:相比之下,亚太局面更复杂,美国必须考虑应对措施。但是,美日同盟依旧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基石,这没有变。

由于日本首相安倍刚到访过美国,克里近期内没有必要再访问日本。对美国来说,对华关系也观察中,估计在中国两会结束后,克里会到访中国,但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的步伐不会改变。

早在2000年左右,美国就开始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调整。只不过,2001年后的反恐影响了这一进程。即使在忙于反恐时期,小布什政府还加强了关岛一线的军事部署。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个地区有中印新兴大国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影响力正不断提升,而且该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好。

另外,在美国看来,同其他地区相比,这个区域还存有一些可能引发冲突的热点问题。现在,美国正在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战场上抽身,而欧洲地区又相对稳定,自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亚太地区。

外交重点

广州日报:克里此次访欧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促成美国和欧洲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外交是否更重视经济?

外交更重视经济

陶文钊:重视经济无疑是奥巴马政府的首要选择。对于美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力挽经济颓势,从低谷中走出,奥巴马第二任内的主要政绩也寄希望于此。

在国务卿提名听证会上,克里就强调经济政策在外交政策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把美国国内的事情做好才能在世界上强大。欧盟与亚太不一样,其区域内经济占到50%,而亚太除美国外区域内经济只占30%,即便如此,由于传统的相互依赖关系,美国还是很重视欧洲市场。

袁征:在经济上,美国与欧洲之间相互依赖很深,一方经济出现问题,另一方都会受到拖累。但它们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因此,美国也不希望欧洲的经济发展得太好。

高层决策

广州日报:有报道称,首访欧洲更多体现的是克里的个人情结,甚至与美国的对欧政策没有太大联系,这个问题怎么看?

国务院白宫分歧小

陶文钊: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白宫与国务院有时会有差别。但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订者是总统,总统是老板,内阁成员都是为总统服务的。如果总统与内阁成员意见分歧,这位阁员只好走人,以前有这样的例子,如黑格国务卿与里根总统的关系就是如此。

所以,克里还是会执行总统的外交政策,包括战略重心东移。与希拉里咄咄逼人的形象不同,当了26年参议员的克里相对温和,做事更务实,更注意与对方的沟通。他的这种风格还是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包括对华政策)产生一定影响的。总体上说,他会给奥巴马的外交加分。

袁征:克里以及刚刚上任的国防部长哈格尔与奥巴马的私人关系都很好,政策理念相近,国务院与白宫之间不会出现太大的分歧。

而奥巴马当初让希拉里担任国务卿,完全是出于政治平衡的需要,两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并不紧密,希拉里也并不处在外交决策的核心层。

中美关系

广州日报:您怎么看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变化不大

陶文钊:我对中美关系比较乐观。在奥巴马的第一任期内,中美领导人决定一道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并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内,美国的对华政策具有延续性。而且,中美共同利益多于分歧。就克里个人来说,他多次访问中国,与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有过接触。他在参议院投票记录表明,对于促进两国关系的法案他基本赞成。

袁征:中美关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总体上说,延续性大于调整。我注意到,当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提出“重返亚太”战略时,并没有将中美关系涵盖在内,而在第二任期内,奥巴马已经将中美关系纳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如果与中国闹僵,美国的亚太战略就是失败的。

事实上,尽管中美贸易一直存在顺差问题,但中国市场仍然是美国海外市场当中增长最快的,对于奥巴马提出5年贸易倍增计划来说,中国市场很重要。对于中美关系,一方面看到合作前景,另一方面看到结构性矛盾。美国将来会重新考虑对中国的布局,并调整与中国周边之间的关系。

(记者 赵海建)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