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马苏德·哈尤恩:“阿拉伯的邓小平”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12-09-26 浏览次数: 80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924日文章,原题:“阿拉伯的邓小平”在哪里?

中国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修建基础设施,这可能推动与当前阿拉伯社会运动相称的经济革命。但事实不然。

革命后的阿拉伯国家,虽有海外阿拉伯人渴望把国际工业引入祖国,但经济仍然依赖旅游、石油和外援。阿拉伯世界必须主动争取海外阿拉伯人。这正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做法,而现在的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求助向中国投入资金和技术及引进工业的人士。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的张介教授说:“邓小平见了很多海外华人,鼓励他们回国,为吸引外国人来华树立榜样。他们在中国有亲朋好友,对中国有感情。所以,他们愿意冒这个风险。”海外华人充当了西方企业的大使,“最初,华人是推动经济的主力军”。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沿海省份设立经济特区,那里的工业产出可以方便运往港口远销国际市场。中国还出台免税优惠等激励措施,吸引外国企业投资中国。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79年到2005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中国人减少约70%

现在应该构想阿拉伯经济特区,阿拉伯人可以吸引国际企业把创新产业引入本地区。目前中东和北非有3.4亿阿拉伯人,其中超过半数年龄不到25岁。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目前生活在海外的阿拉伯移民大约有1300万,其比例与中国海外华人相当。阿拉伯世界内部劳动人口庞大,海外阿拉伯人众多,这表明阿拉伯国家已有改革开放的条件。海外阿拉伯人有钱,这些钱可以对他们祖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作用。

但阿拉伯的“邓小平”在哪里?人有了,钱也有了。现在缺少的是政府支持。一些阿拉伯国家未能向海外同胞提供激励措施,有些国家甚至反对海外阿拉伯人参与。

1961年,邓小平在广州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一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其实成了后来中国改革的指导原则。如今,中国赢得他国决策者和国际媒体的尊重。经历动荡的阿拉伯世界需要休养生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那样的决心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马苏德·哈尤恩 美国对华事务专家,汪析译)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