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中美学者争议中国“西进”战略
发布时间: 2013-04-24 浏览次数: 42

中美两军关系是两国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两军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增进中美战略互信,也有利于防范风险和管控危机。

——习近平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的访华之行继续。

昨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国务委员杨洁篪分别会见邓普西。习近平称,中美两军关系是两国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两军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增进中美战略互信,也有利于防范风险和管控危机。

在外交方面,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今日也将访华。中美高层近期密集的外交与军事磋商继续上演。

朝鲜半岛局势、中日钓鱼岛之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意图的疑窦及中美围绕网络安全的互疑……一系列重大议题某种程度上掩盖了邓普西访华与阿富汗问题的关联性。值得注意的是,同不久前刚刚完成上任后首次中国之行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如出一辙,邓普西访华之前也对阿富汗进行了一次突访。

“眼下,美国的高层领导都在对中东政策调整进行调研。”曾任美国国防部长阿拉伯问题高级顾问、现任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阿拉伯研究项目主任的大卫·申克近日告诉东方早报,以2014年从阿富汗完全撤军为背景,“美国中东政策正逐步有所调整。”

“中美两军在阿富汗问题上存在疑虑,对彼此意图都不清楚。”日前来华访问的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研究员斯蒂芬·弗拉纳根告诉东方早报。这位曾主持过美国对北约政策制定的前高级官员表示,他访华的目的之一就是在阿富汗问题上促进两军的相互理解,试探中国与北约合作的可能。

目前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中国欲用“西进”战略应对美国的转向亚太战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称,中国可能会按照毛泽东曾经说过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军事战略思想,构建避开亚太地区、挺进中东等西面地区的方案来“排挤”美国。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潘光不同意这种观点,相反,他认为,中国在中东并没有排挤美国的意图,而是与美国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东方早报:美国中东政策是否将迎来重大调整?

大卫·申克:美国中东政策正逐步有所调整,美国总统在第二任内都会对政策做一些调整,而且美国的外交、国防班子也换了人。眼下,美国的高层领导都在对此政策调整进行调研。奥巴马总统及国务卿克里不久前均造访了中东,而克里的中东之行还是作为他就任国务卿之后的第一次海外出访,这与前任希拉里首次出访到东亚不同。很快,新任国防部长哈格尔也要出访中东。种种迹象表明,奥巴马第二任期的中东政策肯定会有调整。

在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的就职典礼上,他明确地宣布说“(阿富汗)十年战争结束了”,可见,减少驻军和减轻负担必然将成为他第二任期中东政策的一个特点。这意味着,美国将逐步(在中东)把一些负担减下来,不可能再卷入战争,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已明确表示不向反对派提供武器,将尽可能避免(军事)卷入其中。

不过,这种调整还处在调研和探讨阶段,尚未真正成型。

潘光:总体来看,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的中东政策会有调整,但只会是一种微调,维护自己在中东的利益这一大战略不会有变化。

东方早报:在新形势下,美国和中国在中东的利益有些什么变化?

大卫·申克:我的一种基本评估是,中美在中东的利益未来可能产生一种互换的状况,即美国在中东利益减少而中国利益不断增大,中国在中东的利益未来可能将逐渐超过美国。如此一来,也就会相应地引起中美在中东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利益发生变化。

眼下,美国已经开始逐步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只占整个进口量的不到20%。而且,美国需要的石油完全可以从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进口,或是本国自主供应,也就是说,美国不再需要太多的中东石油,未来几年,这种进口量还会下降。但中国正好相反,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量不断上升,已经占总进口量的55%~60%

潘光:我认为还没有到“中美在中东利益互换”的地步。整体来说,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仍要比中国大得多,但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利益不断上升。首先,就经济利益而言,美国在中东不光只是石油,还有很多大型项目和投资,同样还有巨额的贸易,当然,中国同样如此。其次,就安全利益而言,美国在中东有很多军事基地、驻军,中国与美国在中东军事存在方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利益显然要大大超过中国。另外,美国还要照顾很多盟友的利益,比如确保以色列的安全,美国必须承担起责任。而中国现在的政策是“结伴而不结盟”,我们在中东有许多合作伙伴和战略伙伴而非盟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并没有太多变化,即使其对中东的石油依赖量在减少。

东方早报:中国在中东利益的增加意味着什么?

大卫·申克:既然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利益不断上升,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在加大,在中东拥有大量的投资及建筑项目,那么很自然,中国是否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呢?现在似乎美国一直担负着(对中东的)责任: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巴以冲突、伊朗核危机。经济利益不断增加的中国应该在中东承担更多的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责任。

潘光:我认为中国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确实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经济方面,中国在中东有大量投资,参与许多项目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桥梁、体育场甚至还有很多国家政府的会议中心。譬如,2011年利比亚发生内乱,中国一下子撤出36000人,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利比亚的铁路、桥梁都是中国人在建。可以说,中国在中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会比美国差多少。还有巨大的贸易量,每天有许多集装箱从义乌发运到迪拜等地,再转运到中东各地,中东老百姓家里用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

政治和安全方面,中国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任命中东问题特使,在中东积极劝和促谈。实际上,中国在很多问题上都在积极介入,而且做得非常细致和具体。包括关于伊朗核问题的“6+1会谈”,中国也积极参与。

问题在于中国反对军事干涉中东国家的内部冲突,特别反对向冲突各方提供武器。如果支持一派打一派,像利比亚战争、眼下的叙利亚局势那样,只能激化内在矛盾。同时,我也要指出,中国也为中东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譬如,中国向驻扎在黎巴嫩南部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派出士兵,执行扫雷和建设工作。中国派出军舰到索马里海域参与打击海盗,这也是为维护中东地区运输的通畅,为维护中东地区的安全所做的实际贡献。当然,中国现在不会像美国一样直接在中东建军事基地,常驻军队。但可以看出,中国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这并不是要拿中美加以比较,美国也承担了很多责任。

东方早报:如何看待最近讨论比较多的“西进”战略,布鲁金斯学会不久前刊文说,中国欲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西进”战略反击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大卫·申克:的确,现在有(美国)人提到“西进”战略,认为是中国采取的一种避开亚太地区、挺进中东等西面地区的大构想,因为美国把战略重点转向了亚太地区。但这是否意味着,中美两国在中东将出现更多冲突,甚或是中国要在那里排挤美国呢?在一些美国人看来,中国(有学者提出的)所谓“西进”战略,就是大举进入中亚和中东,甚至非洲和其他地区,即中国以西的地区。中国是不是到这些地方去抢美国的地盘?美国有很多相关的议论。

潘光:这是错误的理解。首先,“敌我”的概念就是错误的,因为中美之间现在的关系并非敌我关系。其次,中国从来没有说要“退出”亚太;再次,中国在中东并没有排挤美国的意图,相反与美国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西进”战略并非一个新概念,同中国此前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构建新的丝绸之路”,“大周边”的概念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许多年以前我们就提出,“周边”不等于跟中国共享边界的国家,像中东地区也属于中国的“大周边”,与中国的能源安全等多方面都密切相关。“西进”战略只不过是新近出现的一个新词而已。

(记者:吴挺、苏展)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