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马晓霖:巴以修好:中国撮合尚嫌早
发布时间: 2013-05-11 浏览次数: 29

5月上旬,北京的外交舞台突然刮起中东旋风,这旋风不仅“吹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也卷起各方对中国作用的猜测,一些中国、美国、欧洲乃至阿拉伯媒体和外交人士致电笔者甚至专人来访,中心话题就一个:中国是否正在撮合巴以和谈?我的看法是:中国促和并非始于今天,但撮合这对“冤家”修好为时尚早。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55日至7日,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抵达北京访问;6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抵达上海开始5天的中国之行。坦率地说,单论国家的分量,巴以并不比其总理刚刚来访的冰岛更重,但它们绝对是四两拨千斤的新闻“超级大国”,一点风吹草动就可牵动世人眼光。这对平时激烈“互掐”的明星首脑接踵而至,无疑引发各界的丰富联想:中国是否试图撮合巴以重开谈判,是否正高调介入中东争端,是否试图取代美国,成为中东和平进程监护者和推动者?

上述联想多少有些想当然。与其说巴以领导双飞中国是刻意安排,倒不如说是两个单独安排的访问碰巧排撞车,此所谓“不是冤家不聚首”。也许是中方好意,做个初步试探,巴以虽为冤家,但阿巴斯和内塔尼亚胡并非死对头,而是和平伙伴。既然中方有心让外界感觉对巴以一碗水端平,巴以也就承受了这番人情,哪一方迟疑、推托,倒显得缺乏和平诚意,反而留给世人把柄。

显然,巴以首脑更多为巴中、以中双边关系而来,当然也免不了磋商地区局势和各自关切的问题。事实上,阿巴斯与内塔尼亚胡不仅未在中国会面,甚至都没同时落脚北京,而是你去我来。不仅如此,阿巴斯甚至直接在京对媒体表示,不会面晤内塔尼亚胡,除非以方答应恢复谈判的条件。

其实,巴以领导人官邸相距不过20公里,彼此间并非没有直接见面的机会,实在没必要移步万里之外的北京,给世界一个惊喜。笔者曾跟踪、报道巴以和平谈判长达三年,十分清楚个中的复杂、曲折与虚实。设想一下,十多年前,巴以挟奥斯陆和平协议之东风,有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全力推动,都未曾突破最终地位谈判,今天,巴以内外和谈条件缺乏,周边乱象迭起,美国自顾不暇并将巴以争端边缘化,如何指望巴以在北京“铁树开花”?

当然,这轮北京巴以热也颇有亮点。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阿巴斯时阐述中国中东政策的四点主张,显示中国新一届最高领导人对既往中东政策的重申和确认,而且比以前的表述更平衡、具体、清晰,意味着中国将在中东问题上,既继续韬光养晦,更要积极有所作为。这是自中国设立“中东问题特使”机制以来促和政策的延续,也是近年来中国中东外交努力开拓的组成部分。

过去近十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共同打造中阿合作论坛机制,双边经贸总额连续快速增长,由2004年的不足400亿美元飙升至去年的2224亿美元。2011年阿拉伯剧变以来,中国在利比亚危机应对中为安理会干预事态开放绿灯,在巴勒斯坦“入联”进程中顶住压力主持公道,在叙利亚问题关键时刻三投否决票坚守原则,就伊核危机主张制裁与和谈并行。凡此种种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外交正在微调,中国的中东外交,在维护和促进和平的大原则下软硬交替,定夺从容。

当然,中东问题头绪繁多,矛盾交错,纷争重叠,中国尚无美国、俄罗斯甚至欧盟那样的实力和基础呼风唤雨,大开大合,只能循序渐进,做积极的参与者及和平的维护者。必须认识到,美国独大主导,俄、欧和联合国参与制衡,地区大国和区域组织活跃的中东基本力量格局和博弈态势没有变化。虽然中东国家纷纷提出“看东方”、“看中国”,给予中国厚望,但中国主唱中东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也自然没有条件居中调停作为中东问题核心的巴以和谈。

同时,不难理解的是,战略重点向亚太转移的美国,在确认其主导地位未受挑战、核心利益未受妨碍的前提下,不在意中国为巴以和平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多付出、多参与,甚至乐见中国多为其帮衬减负。这也是中国的中东外交面临的一个现实背景。

(作者:马晓霖 博联社总裁)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