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新当选的伊朗总统鲁哈尼举行首次新闻发布会,尽管他声称将奉行温和路线,但口风比竞选时明显收紧,以至于一位常驻德黑兰的记者公开表示失望。随后,不少分析家都认为,对轻松战胜强硬派的鲁哈尼不要寄望过高,因为这场换帅不过是新瓶装陈醋的政治游戏,伊朗很难出现根本性的内政外交变化。
坦率地说,这次伊朗大选还是相当有亮点的。其一,超过70%的投票率非常罕见,它颠覆了2009年政治风波后的伊朗政坛沉闷局面,体现了高涨的选民参政情绪和意愿。其次,鲁哈尼作为黑马杀出,直接将一干呼声明显高于自己的对手在第一轮淘汰,他们是德黑兰市长卡利巴夫、国家最高安全委员秘书贾利利、前伊斯兰革命卫队司令雷扎伊和前外长韦拉亚提。
很显然,如鲁哈尼在新闻发布会所言,他赢在温和路线的选择,或者说,赢得了渴望走温和道路的主流民意。但是,鲁哈尼胜选有相当的运气成分,即关键时刻,比他更温和的候选人宣布退出,其余的强硬派候选人又分散了选票,否则,鲁哈尼至少需要第二轮的角逐才能确立自己的胜败得失。
尽管如此,的确不能对鲁哈尼期待过多过高,对鲁哈尼时代的伊朗内政外交大调整也不宜过于乐观。有太多理由让人相信,鲁哈尼只不过是相对灵活的内贾德,是换了软包装的强硬派,左右伊朗内政外交的诸多因素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民众求新求变求和的急迫感。
熟悉伊朗事务的人士都清楚,伊朗有着独特的伊斯兰共和政体,它融合西方三权分立、普遍选举和总统限期轮替设计,又吸纳东方式的集体决策和威权体制。根据宪法,伊朗核心权力掌握在象征伊斯兰共和体制的最高领袖手里,尤其是安全、国防和外交,总统只不过是在前台唱戏的执行者。换言之,将伊朗决策体系比喻为公司,最高领袖是董事长,总统只不过是首席执行官,董事长基本固定不变,首席执行官是要定期甚至随时替换的。
外界喜欢以二元论方式看待伊朗政治的光谱,把不允许政党存在但明显活跃着派系势力的伊朗政坛角斗场简单划分为保守派和改革派,或强硬派和温和派。其实,这种划分容易忽视一个基本前提:无论红脸白脸,这帮那派,进入核心名利场的都是护宪派,即都不反对现行伊斯兰共和体制,区别只在施政策略与战术实施。
回到伊朗大选,选前数百名总统候选人报名,最终只有8人获得竞选资格,这种资格就是忠诚奖赏,即每个候选人,无论外界怎么评价,自己如何造势,他们对现行体制的忠诚必须无可置疑。至于鲁哈尼本人,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骨干之一,是霍梅尼主义的铁杆追随者,更有着“霍贾图拉”的高级宗教人士头衔。因此,完全可以将这位新总统视为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一线代理,是更会微笑、更会迂回的内贾德。
鲁哈尼时代的伊朗,政治改革肯定不是他的首要议题,经济与外交才是他的努力重点。由于持续和日益加剧的外来经济封锁、贸易和金融制裁,伊朗经济已十分艰难,民怨接近临界点。如何盘活经济,改善就业,压缩通胀,降低物价,是鲁哈尼最大的政治。然而,伊朗过于依赖石油出口,内忧解套与外患减轻密切挂钩。最大的外患当然是伊朗美国关系,但就目前而言,美国无意与伊朗冰释前嫌,也必然意味着伊美敌意病去如抽丝,不可能快速冰释。
地区其他问题,伊朗对叙利亚危机不会手软后退,因为这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巴勒斯坦问题将继续是伊朗高扛的大旗,这也就决定了对以立场不会根本改变,鲁哈尼至多不像内贾德那样说话耸人听闻。唯一可能略为松动的是核问题,但是,若让伊朗彻底实现核透明,也非易事,因为核问题不仅关乎伊朗主权和尊严,更关乎它的内在稳定与团结,有美国、以色列这样的凶猛动物环视,伊朗更能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更能稳定现政权和现体制。
(作者:马晓霖 博联社总裁)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