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吴冰冰:伊朗大选积极意义启示中东
发布时间: 2013-06-22 浏览次数: 69

伊朗大选落下帷幕,哈桑·鲁哈尼在第一轮投票中就成功获得超过半数选票,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给了世界一个意外。鲁哈尼当选传递的信息,是伊朗政治求共识、外交求缓和、经济求发展,这恰恰是对困扰中东地区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理性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伊朗大选没有丝毫意外。

在本次伊朗大选的所有候选人中,鲁哈尼在调和保守派和改革派方面具有特殊优势。众所周知,鲁哈尼是包括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等在内的伊朗政坛元老都能接受并支持的人。在伊朗现有的社会结构中,如果没有持保守立场选民的支持,鲁哈尼不可能在第一轮投票中就赢得超过50%的选票。究其原因,就在于鲁哈尼试图走中间路线来代表主流民意并赢得尽可能多的支持,而非试图通过挑动有争议的问题,靠分化社会来拉选票。

仔细观察2011年中东变局爆发以来的一些转型国家,你会发现它们的政治生态呈现日益严峻的两极化局面,社会围绕有争议的问题严重分裂。近期土耳其爆发的示威活动也显示出该国政治生态两极化的趋势。在这些国家中,一方面是主政者不注意凝聚共识;而另一方面,很多政治势力怀疑形成任何共识的可能,甚至阻挠达成共识的努力。鲁哈尼当选不仅凸显伊朗政治求共识的努力和能力,更有力地说明伊朗社会中存在共识。

伊朗政坛中存在着诸多派系,包括传统保守派、务实保守派、激进保守派、务实派和改革派等。伊朗政治的一个特点就在于派系平衡,最高领袖虽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但并非某一个派系的代表,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代表,是国家共识的集中体现。鲁哈尼只有在凝聚和扩大共识的基础上团结尽可能多的政治力量,才能在执政中获得真正的成功。

在胜选之后,鲁哈尼表达了与伊核问题六国增进互信的意愿,外交求缓和的信息也传递出来。自2011年中东变局爆发,在利比亚、也门、巴林、叙利亚等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暴力冲突,尤其在叙利亚,内战愈演愈烈。此时,一些地区国家和西方国家没有努力帮助叙利亚走出暴力,而是试图通过种种手段来推动暴力升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在话语和行动上挑拨教派矛盾,将仇恨的种子通过暴力和宣传四处传播。短期看,这样的手段似乎有助于削弱对手;但长期看,在教派冲突中不会有赢家,中东地区及其民众都会深受其害。

在这种险恶的局面下,伊朗总统大选传递出外交求缓和的信号,积极意义不言自明。建立互信的过程必定异常艰难,但现在皮球已踢到西方国家一边,以及那些在教派矛盾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中乐此不疲的某些地区政治势力的一边。

在西方国家一波又一波的制裁中,伊朗经济遭遇很大困难,经济与民生成为民众关心的核心议题也在情理之中。通过国内政治共识和对外关系缓和,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也被解读为鲁哈尼可能的执政思路。在中东,有许多国家在经济和民生方面的困难远甚伊朗,这也是中东变局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它们更应思考发展的意义。

(作者:吴冰冰 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

来源:环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