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赵明昊:以色列担心中美过度走近
发布时间: 2013-08-23 浏览次数: 23

前不久,笔者有机会赴以色列进行为期十余天的考察参访,不仅与以方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和前官员展开交流,还走访了位于加沙地区的以色列军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驻地拉姆安拉、边境地区的“集体农庄”、圣城耶路撒冷等多地。在很多国人眼中,以色列算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国家。因为新闻上常有自杀式袭击的报道,不少人也都认为以色列是一个不安全的国家。然而此访使笔者感到,以色列的确是中东风暴中的安全与繁荣孤岛。

以色列19485月根据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决议而建立起来。阿拉伯人始终认为犹太人侵占其土地是不正当的,以色列长期不被承认,而在1948-1973年间,以色列却凭借占优势的军事实力在四次以阿战争中取胜,并占领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等地区。

以色列长期以来被敌国环伺,伊朗前总统内贾德还称要消灭以色列。以色列建国总理本·古里安曾说,“我最大的噩梦是,将大屠杀的幸存者带来以色列,但另一场大屠杀还会再度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具有超强的安全忧患意识,有学者认为“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忧患意识”。

虽然国家长期处于“准战争”状态且自然资源匮乏,但以色列在建国60多年后,却一跃成为人均GDP3万多美元的高收入国家,人口从当年的80万增至800万。它在中东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特别是空军和信息化部队具有世界一流水准,而摩萨德等情报部门的实力甚至可排进世界前五。以色列是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典范,其灌溉、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全球首屈一指。

当然,目前以色列国内发展也面临很多突出挑战。首先是社会的贫富差距较大,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物价昂贵,近年还多次爆发抗议高房价的“帐篷运动”。其次是宗教人士和世俗主义者之间的矛盾,犹太教教士阶层专心诵经传教,他们由国家供养,且不服兵役,而教士家庭的子女一般都较多,其子女也要专事宗教。这引起世俗者的不满。此外,由于耶路撒冷被视为犹太教圣城,宗教人士也一直强烈反对与巴勒斯坦人分享耶路撒冷。

以色列是观察中东地区形势的极好“窗口”,它北靠黎巴嫩、东接叙利亚和约旦、西南则与埃及西奈半岛相连,并且隔地中海与土耳其相望。近年,以周边国家大都遭遇国内动荡,被以色列认为唯一拥有“像样军队”的叙利亚更是深陷激烈内战,以色列虽认为自身安全环境有所改善,但也从过去担心“敌国环伺”变为开始担心“敌国崩溃”。

笔者到访了以埃边界检查站,惊奇地发现对面埃及军队的枪口和炮口竟指向西奈半岛一侧,可见埃及军方更加担心来自国内的极端主义者。由于穆斯林兄弟会出身的穆尔西被逐下台,加沙地区的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得到的外部支援骤减。埃及军方封闭了用于商品走私和人员往来的地道,加沙地区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有以色列专家认为,现在哈马斯有了以色列和埃及军方两大强敌。

至于伊朗,大多数以方人士都认为伊新总统鲁哈尼并不是改革派,伊朗将成为日本模式的核国家。而未来一年是以色列最终决定是否对伊朗核设施实施攻击的最后关口,当然以色列关于打击伊朗的警告也是为了吸引美国,避免美国注意力全部放在埃及和叙利亚问题上。

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可谓不是盟国、远胜盟国。美国近年人口普查显示,在美犹太人为600多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6%,但其拥有的财富却占美国人财富总量的17%-25%。在司法系统,联邦最高法院先后有7位大法官是犹太人。100多位参议员中,有10多个犹太人。300多名众议员中,有40多位犹太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白宫办公厅前主任伊曼纽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都是犹太人。

但此访中,以方人士多在抱怨奥巴马政府,认为美国中东政策的最大问题是“犹犹豫豫”。而且,很多人感到,美国十年前开打的伊拉克战争实际上才是开启中东地区大变革的真正催化剂。奥巴马倡导所谓“从背后领导”和软实力,但这既不是真正的领导,也不是真正的实力。

无论如何,以色列是美国中东战略的桥头堡,它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并且在地缘上对阿拉伯世界形成有力制衡,使其难以连为一体。这也体现在奥巴马政府近期推动巴以重启和谈的政策上。

在当前中东局势极为混乱的情况下,华盛顿选择巴以问题作为显示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手段。与处理埃及和叙利亚问题相比,调停巴以关系虽然难有成果,但确是相对来讲更容易下手之事。但笔者在访问中遇到的所有以色列专家都认为,巴以此轮和平谈判难以取得突破。在安全协定、边境划分、巴勒斯坦难民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双方谁都没有做好让步的准备。“巴勒斯坦担心所有过渡协议成为最终协议,以色列人担心最终协议最后都会变成过渡协议”,巴以之间深深的相互猜疑使持久和平远不会这么快到来。有人指出,考虑到美国现状和奥巴马行事风格,美国不再具有上世纪90年代向巴以双方“强加协议”的能力了。

在对美国实力和承诺出现质疑的情况下,以色列正尝试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加牢固的友好伙伴关系。很多以色列学者认为,中国是美国之后的“超级大国”。而在特拉维夫,据说以色列总理除了美国使馆只参加中国使馆的招待会。

早在1950年,以色列便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以关系发展顺利。两国经济高度互补,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有很大合作空间。但是,中国和以色列关系仍受到两大因素制约:一是美国因素,美国反对以色列在军事安全、国防科技等方面与中国过多合作;二是阿拉伯因素,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在以阿之间维持某种微妙平衡。当然,中国在发展对以关系方面,最好别把以色列仅仅作为一个国家来对待,鉴于犹太人团体在全球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巨大影响力,中以关系有望为中国的大国外交贡献正能量。

此访中,也听到颇让笔者感到意外的两大观点:一是以色列担心中美过度走近,在处理中东事务方面忽视以色列利益,或是拿以色列利益与他国做交换;二是有以色列学者提出未来20年后地中海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内湖”。听罢,笔者连连摇头,“你们这儿的事情太复杂,中国看清楚、搞明白都难,实在不会自讨苦吃”。

(作者:赵明昊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