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叶海林:别过早对伊核协议点赞
发布时间: 2013-12-03 浏览次数: 20

核心提示:中东国家彼此之间谈不上任何误解,更不会把自己的安全预期建立在对方信守承诺这一点上。

历经10年波折,伊朗核谈判终于峰回路转,有关各方达成了一份尽管谈不上彻底解决问题却至少能让大家接受的协议。各方谈判代表总算可以回去交差了。对于纠结了将近20年的伊朗核问题,人们原本可以期待的也就这么多。

实际上,有些场内和场外的参与方甚至期待得更少。克里国务卿还没来得及洗去身上的疲惫,国会山的议员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将日内瓦会议的产品作退货处理了。议员们扬言,要准备好对伊朗实施更加严厉的制裁的法案文本,以便在半年后伊朗说话不算话时用来敲打德黑兰——言之凿凿,似乎早已未卜先知地预判出鲁哈尼必然食言自肥。

以色列这个没有机会参加会谈的场外代表,也公开表示了对协定执行效力的负面评价。另一个美国在中东的亲密盟友,沙特更是一部分人直接将协定形容为灾难,另一部分人则出于对克里的礼貌以及其他一些未便明说的原因表示了审慎的欢迎。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两个国家以及美国国会的许多议员来说,他们反对的根本就不是协议的具体内容,而是与伊朗谈判本身。任何与伊朗的外交接触,都让特拉维夫和利雅得感到胸闷气短。为了让自己舒心些,这两个从政治制度到宗教信仰都尖锐对立的国家甚至打算结成“同盟”,以便在美国指望不上的情形下能够团结一致对抗鲁哈尼的“邪恶阴谋”。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只是不知道巴勒斯坦的老百姓对于以色列和沙特的亲密接触会作何评价。

美国中东主要盟友的不满给伊朗核协议的未来蒙上了阴影,以色列人有本事让美国国会不断给核协议泼冷水,并在六个月后以某种借口甚至根本不找借口就对伊朗启动新的制裁。距离美国中期选举越近,白宫劝阻国会尊重克里的辛苦工作的能力和决心就越差。不但如此,特拉维夫自己的某些举动也有可能直接导致伊朗核协议流产,假如内塔尼亚胡顶不住国内压力下令给伊朗的核设施“动手术”的话。

而另一方伊朗,似乎也没有打算把核协议作为历史性的和解文件加以珍藏并妥善看护的意思。德黑兰声称协议并未否定伊朗进行铀浓缩的权利,与美国的表态形成了明显反差。可以将这种矛盾解读为双方都在努力安抚国内的强硬派和自己的盟友,但这种矛盾也可以被理解双方都在准备着当必要的时候让这份文件到它该去的地方去——碎纸机总是很容易找到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解读方式从来就不对中东国家的脾胃。波斯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和突厥人在这片土地上相互折腾了上千年,彼此之间谈不上任何误解,更不会把自己的安全预期建立在对方信守承诺这一点上。即便将伊朗的核设施完全纳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监管下——这是协议所追寻的最终也是最理想状态,也无法否认一个最基本也是让从以色列到沙特都无法接受的前景,那就是伊朗将成为伊斯兰世界第一个和以色列平等的合法核能开发与应用国家。这本身就是对伊朗特殊地位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以色列特殊地位的削弱和对自诩为中东最伟大的君主国家沙特的羞辱——沙特的首座核电站现在还躺在王国大臣的办公桌抽屉里面呢。

毫无疑问地,这将导致沙特阿拉伯加快自己的核步伐,秉持着不蒸馒头争口气的精神,要求与伊朗同等的核权利。事实上,沙特政府对核协议的审慎欢迎本来就包含着为自己的类似核项目争取合法性的考虑。别看以色列现在和沙特的关系有所增强,一旦出现这种前景,到那时特拉维夫的安全焦虑症肯定会爆发——不错,伊朗是有一个前总统阿赫迈迪·内贾德,可沙特也有一位前“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啊。彼时,伊朗也会提出国际原子能机构应该将沙特核设施的每一块地砖都翻起来看看,而这种要求无疑是合理的。即便沙特完全接受,那也不过是把“核”这个字眼从绵延了千年的海峡之争中剔除罢了。实现中东和平,那可是不相干的另外一个问题。

从核到和,从来都是不容易的。而如果不能促进“和”,围绕着“核”的努力,到底有多少实际意义?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答案完全不同。唯一的问题是,那些有权利决定中东地区地缘局势的政治家们,到底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呢?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