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东乱局促大国调整政策
回顾2013年,中东地区多个阿拉伯国家在政治转型过程中乱象丛生,政局走向变数增多。错综复杂的中东局势放大了全球石油行业的风险。国际能源署近期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中东仍是全球石油业的中心。随着北美页岩革命获得巨大成功,美国对中东石油进口依赖降低,从中东战略性收缩的态势逐步明朗化,而中国将成为中东原油的最大买家。行业专家认为,应该重新定位中美两国的能源关系,中美在中东地区合作因素日益上升,中东将成为中美汇聚利益、合作探索的新地区。
中东仍是全球石油业中心
中东地区从地理上讲,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一般来说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也门等大约17个国家。中东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2012年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为13.3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2.5%;天然气产量为5484亿立方米,占全球总产量的16.3%。一直以来,中东始终是世界能源版图的中心,中东局势的走向将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在中东产油国中,沙特、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拉克的储量较为丰富。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统计,2012年末中东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为8077亿桶,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48.4%。其中,沙特阿拉伯的储量最多,为2659亿桶,占全球总储量的15.9%;随后依次为伊朗、伊拉克和科威特,探明储量分别为1570亿桶、1500亿桶和1015亿桶,阿联酋的石油储量为978亿桶。在全球主要区域,中东的储采比最高,达到78.1,其中科威特的储采比最高为88.7,沙特为63,阿联酋为79.1。
中东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2012年末中东天然气探明储量为80.5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43%。其中,伊朗的探明储量最多,达到33.6万亿立方米,占全球18%;卡塔尔储量为25.1万亿立方米,占全球13.4%。
近年来,北美页岩革命获得巨大成功,美国油气的自给程度不断上升,对包括来自中东地区在内的进口石油的依赖有所下降。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近期发布预测称,2013年美国将超过俄罗斯及沙特,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气生产国。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14年二季度美国将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非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生产国。
有分析认为,美国页岩革命将打破海湾国家对全球市场的控制,中东未来将退居亚洲的能源中心的地位。对此,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强调:“虽然有页岩革命,但现在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东仍是全球石油业的中心。”
IEA在近期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中也指出,中东是仅存的低成本石油大资源,仍是长期石油展望的中心。由于美国产量增加、加拿大油砂、巴西深水产量,以及世界各地的天然气液,欧佩克解决世界石油饥渴的作用暂时减弱。到未来20年中期,非欧佩克产量开始回落,全球供应增加的大部分将来自中东国家。国家石油公司和政府控制着世界约80%探明和概算石油储量。
中美在中东地区合作因素上升
北美页岩油气产业的崛起,使得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下降。美国能源供需动向,直接影响着国际能源市场和其他国家。美国对中东产油国的依赖逐步减弱,使得中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的角色发生微妙变化。
中东地区历来是美国的战略重点地区,虽然目前美国有重返亚洲之举,但中东在美国战略考虑中仍具有相当地位。要在中美之间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如何处理好在中东地区中的利益和分歧,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华黎明认为,中东既是中国保证能源安全的必争之地,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机遇之地。中国国力的上升和大国博弈的加剧,使中国必须加大对中东的投入。美国既想从中东脱身又不能舍弃中东也必将牵制和延缓美国战略东移的步伐。
中东国家普遍看重中国的发展潜力,把中国视为开拓国际空间,平衡传统大国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中东地区原有力量被打破的背景下,其东向战略在未来十年将更多地从意愿转化为行动,可以期待中国在中东发挥更多正能量。中美在中东不是对立关系,相反两国有诸多利益重合的地方,都希望中东地区和平稳定。因此,两国不仅不对立,还可以在许多方面进行合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也认为,中东地区是中美双方汇聚利益、合作探索的新地区,特别是在中美在亚太地区竞争加剧,中国面临新的东亚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如何在中亚和中东地区取得战略突破,营造中美关系新的利益汇聚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健指出,中美之间在中东地区没有大的冲突和分歧,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中东利益和影响的增强,中美的一些共同利益在上升。中美在中东地区在地区安全(主要是反恐)、能源安全、巴以和谈、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几个方面都具有利益共同点。而两国在中东的最大共同利益就是维护中东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中国是中东稳定的受益者,中东是中美合作的新领域,可以成为中国未来走向全球性大国的练习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于宏源认为,中东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地区,由于美国对中东政治经济具有实际的操控,中国如果要继续拓宽与中东产油国合作,就必须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中美两国应该就能源问题加强对话、沟通和协调,构建既良性竞争又充满战略合作的建设性关系。
在中东地区,中国需要扮演美国的合作者,而非挑战力量,充分发挥公司企业的主导作用,同时弱化政府的声音。在中东地区,中美两国可在能源地缘政治上,共同维护产油和输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有序运作上,两国合作可引导石油价格;在能源技术方面,可合作石油勘探技术、能源节约与增效以及与能源相关的环境保护治理。
中国将成中东石油最大进口国
中东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据统计,中国的石油进口51%来自中东地区。《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我国进口中东石油1.44亿吨,占进口总量的40.8%;进口中东天然气77亿立方米,占进口总量的18.6%。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近年我国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以及阿联酋的石油采购量都在激增。
据知名咨询公司伍德麦肯锡估算,2013年上半年中国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原油进口量为370万桶/日,美国的进口量是350万桶/日。以这个水平计算,中国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进口量会在2013年首次超过美国。
此外,中东非洲地区也是我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在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生产能力的释放,我国从中东非洲地区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春宇认为,我国与中东非洲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呈现“贸易迅速增长,投资有待加强”的特点。我国与该地区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将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中东地区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大,使我国的石油供应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中国前驻伊朗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华黎明认为,中国的迅速崛起提升了中东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中东发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中国的经济。中国关切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题中应有之义,这种关注度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成正比。
观点
中东地区是中国石油未来油气合作的重点地区。中东不仅油气资源丰富,而且是我国油气贸易的重要合作区。在中东开展油气合作,中国石油应做到贸易和上游的紧密结合,继续创新合作模式,调整法律框架和能源外交策略,在复杂环境中找机会。这对于中国石油来说也是推动国际化经营上台阶的一个考验。我们一定要提高水平,提升竞争力,增强当地百姓对中国企业乃至国家的认可度。
——曾兴球 (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
2013年中东地区局势总体动荡,局部稳定,热点问题多有起伏,主要有五大特点:阿拉伯转型国家动荡,君主制国家平稳;巴以矛盾、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三大热点有所降温,开始纳入政治解决进程;美伊关系“破冰”; 俄罗斯重返中东步伐加快;美国主导地区事务能力明显下降。
——刘宝莱 (中国前驻阿联酋和约旦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
未来世界能源供应格局正走向一个多中心化的趋势,尽管美国能源独立,美国以及北美能源供应地位的上升,有一种成为新中东的趋势,但是人们必须关注中东的作用。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非欧佩克产量开始下降,中东国家仍将是全球大部分石油供应增长的主要来源,中东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低成本石油富集区,依然是中长期石油增长所倚重的中心。
——徐小杰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在中东地区,既有现实利益,更有长远利益。应该说,对于中国来说,在中东最大的战略利益是能源供应安全问题。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整体经济活动还非常有限,但是大型能源企业在该地区的影响日益重大,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中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董秀成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石油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