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议、讲座
1. 4月24日,朱威烈教授出席北京大学希伯来与犹太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犹太经历和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点评。
2. 5月26—27日,朱威烈教授应邀参加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的反恐专题研讨会并作专题发言。
3. 6月11—13日,朱威烈教授应邀出席第四次“南京大学-哈佛·燕京文明对话国际学术会议”——“文化理解与文化对话的百年进程”,并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
4. 5月7日,马丽蓉教授受聘为上外研究生部第11期博士沙龙“分享——我的科研之路”嘉宾并作演讲。
5. 5月12日,马丽蓉教授应邀为华东政法大学“百家讲坛之七十八”作“中东热点问题研究”演讲。
6. 6月9—11日,马丽蓉教授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在南京共同举办的“执政党与宗教: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主持单元讨论并发言。
7. 5月13日,刘中民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作题为“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兼谈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的主旨演讲。
8. 5月14—15日,应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邀请,钱学文研究员为武汉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中国在中东的国家利益》系列讲座(3讲)。
9. 6月17日,孙德刚副研究员、钮松助理研究员参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第七届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青年学者论坛”并发言。
10. 6月26日,孙德刚副研究员、钮松助理研究员参加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主办的“青年博士学术定位与发展座谈会”。
11. 6月23—25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中东所全体人员参加了揭牌仪式和学术研讨活动。
二、科研成果
(一)论文
1. 朱威烈:“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载《国际展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刊),2010年第3期。
2. 朱威烈:“知难而进 磨杵成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视角》序”,载《回族研究》(CSSCI扩展版),2010年第2期。
3. 马丽蓉:“清真寺与伊斯兰经济文化的生成及其发展”,载《世界宗教研究》(CSSCI),2010年2期。
6. 刘中民:“阿拉伯民族的三大特点及其对阿拉伯政治思潮的影响”,载《国际观察》(CSSCI),2010年第3期。
7. 刘中民:“关于加强中国热点外交的若干对策思考”,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原载《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1期)。
8. 刘中民:“阿富汗尼伊斯兰改革主义的双重历史遗产——民族主义与伊斯兰复兴主义”,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原载《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9. 汪波:“伊拉克‘后重建’时期的库尔德分离主义新危机”,载《阿拉伯世界研究》(CSSCI扩展版),2010年第3期。
10. 孙德刚:“后一超多强格局”与中国的“三环准联盟外交”,载《中国评论》(香港),2010年5月第149期。
11. 孙德刚:“国际体系转型与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原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6期)。
12. 孙德刚、邓海鹏:“美国调整海湾地区军事基地探析”,载《现代国际关系》(CSSCI),2010年第5期。
13. 钮松:“伊朗因素对以色列—海合会国家关系的影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
14. 钮松:“伊斯兰教与韩国的中东外交”,载《阿拉伯世界研究》(CSSCI扩展版),2010年第3期。
(二)著作
1. 朱威烈:《中东反恐怖主义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年3月版。
2. 朱威烈主编:《伊斯兰激进组织》,时事出版社,2010年3月版。
3. 汪波:《欧盟中东政策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年5月版。
4. 刘中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东外交的发展与转型”,载《全球大变革与中国对外大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7月版。(2009年未登记)
5. 刘中民:“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发展”,《对外关系与国际问题研究》(第四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2009年未登记)
6. 钱学文:“沙特阿拉伯王国社会文化与世博会”,载《中外社会文化与世博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
三、文章与评论
2. 朱威烈:“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需消除认知误区”,载2010年5月14日《环球时报》,第14版。
3. 刘中民:“伊朗为什么是伊朗”,载2010年4月2日《东方早报》,A18版。
4. 刘中民:“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三大思维误区”,载2010年4月30日《东方早报》。
5.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兼谈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载2010年6月13日《文汇报》。
8. 刘中民:“郑观应的海防思想”(上),载《海洋世界》,2010年第6期。
9. 孙德刚:“美海湾军事基地部署新态势”,载《中国国防报》2010年6月1日,第9版。
10. 钮松:“国家兴衰的秘密”,载2010年6月7日《人民政协报》。
12. 5月15日,朱威烈教授在《解放日报》第6版“战略合作使中阿关系站上新起点” 一文中发表评论。
13. 5月18日,刘中民教授在《环球时报》“海外建基地,公共外交先行”一文中发表评论。
14. 6月3日,刘中民教授在《环球时报》“海军强不等于海权强”一文中发表评论。
四、其他主要活动
1. 4—6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联合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研究院积极筹划并申报政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政治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学校授权朱威烈教授领衔谋划和协调,刘中民教授、余泳助理研究员负责具体事务。
2. 5月7日,教育部公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评估结果,中东研究所顺利通过此次评估,并在成果指标等排名方面靠前。
3. 5—6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派出赴以色列著名大学进行访学的5名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圆满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先后回国。
4. 6月,钮松助理研究员获第二届“上海国研杯”征文活动青年研究人员组三等奖;余泳助理研究员获“爱未来”第十届学术文化节论文大赛三等奖。